蚕桑是旬阳县的一项优势传统产业,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县蚕桑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意见》、《蚕桑产业“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奋力实现翻番目标的决定》。县供销系统紧密围绕市县要求全力狠抓蚕桑基地建设,加大扶持投入以及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使蚕桑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发展的目标。“十五”期间,全县养蚕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1%、19%和20%,“十五”末,全县桑园面积10达到万亩,其中有效面积5.5万亩,养蚕达到5.2万张,产鲜茧125万公斤,农民养蚕收入2134万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9%、138%和13.1%,养蚕户由“九五”初的2万户增加到3.2万户,桑园由6万亩发展到10万亩,农民收入由800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2006年全县养蚕5.4万张,产鲜茧121万公斤,农民养蚕收入2940万元,发种量和农民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3.8%和37.8%,创历史最高记录。产业效益逐步攀升,产品质量独占全市乃至全省榜首。
一、狠抓蚕桑基地建设,切实打牢产业基础
抓好蚕桑基地是推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为抓住“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搞好桑园基地建设,县上领导,涉蚕部门和乡镇领导每年都包抓一个百亩蚕桑基地建设示范点,通过抓点示范带动,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在“十五”期间蚕茧公司共投入桑园基地建设资金达200多万元,已建成2000亩以上、年养蚕2000张、产茧60吨以上的蚕桑基地乡镇10个;有桑园200亩以上,年养蚕200张以上的蚕桑专业村85个;有桑园2亩以上,年养蚕2张以上的蚕桑专业户3600户。2006年以来,全县上下抓住“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机遇,按照市、县关于实施蚕桑产业率先突破发展的决定精神,提出了在“十一五”全县蚕桑产业实现翻番目标的决定,使优质桑达10万亩,养蚕10万张,产茧350万公斤,产值达8000万元。重点加快蚕桑基地建设,全县已安排落实今年建园完成2万亩,正在争取省上万亩桑园基地,100万片方格蔟推广和100间小蚕共育室建设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已与10个蚕桑基地乡镇签定了发展蚕桑基地合同。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战略,无偿投资60多万元,率先在全县新建密植蚕桑基地1500亩,由公司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公司出苗、出化肥、石灰,农户出劳,共建桑园,共同管护。截止2006年11月中旬统计,全县抓蚕桑基地建设点300个,已挖好坑带,万亩密植桑园基地正在抓紧栽植,密植高产桑园已初步普及,蚕桑产业基础正在优化升级。
二、以科技为先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以科技为先导是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蚕桑产业跃上新的台阶。多年来县上采取以农户自筹为主,贴息奖励,龙头企业扶持种苗物资等多种办法捆绑投入蚕桑产业,企业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每年平均投入100多万元,推进了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一是狠抓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蚕农养蚕技术。从去年起,蚕茧公司为乡镇、村、组聘用专(兼)职蚕桑技术员170名,对技术员采取工资与任务挂钩,推行年薪制,年终考核奖惩兑现,每年在乡镇、村、组组织举办蚕农兴桑养蚕培训班300多场1万多人次,播放光碟300多场,印发技术资料1万份。三年累计举办兴桑养蚕技术培训班1000多场7万多人次,公司自己编制兴桑养蚕技术光碟,免费向乡镇村组和养蚕大户发送科技光碟1000多套,每年到村播放光碟1500多场,印发技术资料6万多份,同时,加大蚕农养蚕防病宣传和指导,在蚕前、蚕中和蚕后,蚕桑技术员走村串户上门为蚕农讲解养蚕消毒和防病知识,并送药上门。各乡镇和供销社、蚕桑合作社还联合成立了“蚕桑生产服务队”和“统防队”为蚕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一年来共向蚕农组织供应蚕药200多吨。二是积极推广新型蚕蔟具。我县把推广新型蚕蔟具作为提升蚕茧质量和蚕农收入的重中之重。重点向蚕农宣传推广扶持使用方格蔟和小蚕温育箱,县蚕茧公司对方格蔟实行“买一送一”和“买二送一”办法半价扶持推广,共推广方格蔟280万片,全县方格蔟普及面已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半价扶持发放小蚕温育箱2500多个,对蚕室建设,县乡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免费优先审批,蚕农每建一间蚕室,县上给予1000元贷款的贴息,共新(改)建蚕室1万间,组织供应桑(蚕)用具5万件,满足了蚕农的需求。三是加大老劣桑改造,引进优良蚕桑品种。为提高桑园质量和效益,将原来老桑改良为陕桑305和402等优良新品种,近几年共从外省调进良桑1000多万株,桑园品种更新初见成效。同时,精选优良蚕品种,主要选择873×874、871×872和浙蕾×春晓等高产多丝量品种,以提高蚕农养蚕效益和收入。通过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使全县蚕茧产量、质量和蚕农收入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县平均张蚕收茧量达到26公斤,张蚕收入566元,与2005比分别增长18.1%和20.6%,干茧上车率由过去66.3%提高到90%,方格蔟茧子占收购量60%以上,其中赵湾、麻坪、赤岩片占90%以上,对方格蔟茧子加价收购且无下茧,每张方格蔟茧子为农民多增收约160元,仅此一项为蚕农增收600多万元。
三、组建蚕桑合作社,引领产业大发展
为了大力推进全县蚕桑产业大发展,我县大力加强组织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于1998年5月成立了旬阳县蚕茧公司,在28个乡镇设立茧站11个,收烘点56个,通过组建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大发展。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从2003年5月开始我县组建蚕桑合作社,截至目前已组建27个,吸收入社蚕农4000多户,入社股金40多万元,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并于2005年成立了全县蚕桑合作社联合社,将全县蚕桑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实现良性互动和联合发展,内部设立了生产技术部,合作发展部,财务部和办公室,加强了内部制度建设和管理,向蚕农提出了扶持、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和兑现二次返利承诺。各乡镇蚕桑合作社成立后,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制定的《蚕桑合作社章程》规定,蚕农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一户一票,公证选举,理事会主任一般由乡镇供销社主任经选举后兼任,监事会主任一般由乡镇分管领导通过选举兼任。蚕桑合作社成立几年来,进一步加大物资扶持,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工作,定期召开了合作社年会,向社员兑现了二次返利,全县27个蚕桑合作社已累计向入社社员兑现二次返利36万元,其中2005年返利18.5万元,返利最高的一户713元。通过发展蚕桑合作社,实现了联合发展,带动了全县农民养蚕,培育壮大了养蚕大户,2005年蚕桑合作社社员户均养蚕收入达到1378.93,高出全县养蚕户平均收入的1.05倍,全县养蚕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达到300户,收入在1万以上的100多户。社员中赵湾镇社区二组罗瑞波,棕溪镇康庄六组华荣哲,通过近年来合作社的重点扶持和服务,养蚕实现了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员华荣哲2006年养蚕29张,产茧1014.7公斤,收入26513.12元,成为全县养蚕状元。全县在抓好蚕桑合作社的同时,还在28个乡镇成立蚕技服务部28个,村级综合服务站100多个,常年为蚕农提供技术咨询和物资供应,真正实现了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蚕桑合作社,村有综合服务站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
通过供销社多年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不懈的努力及与产业与企业同存亡的优患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大优质品牌和诚信力度,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力度,带领企业和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实现了农工贸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充分调动了蚕桑产业各个环节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县蚕桑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一、狠抓蚕桑基地建设,切实打牢产业基础
抓好蚕桑基地是推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为抓住“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搞好桑园基地建设,县上领导,涉蚕部门和乡镇领导每年都包抓一个百亩蚕桑基地建设示范点,通过抓点示范带动,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在“十五”期间蚕茧公司共投入桑园基地建设资金达200多万元,已建成2000亩以上、年养蚕2000张、产茧60吨以上的蚕桑基地乡镇10个;有桑园200亩以上,年养蚕200张以上的蚕桑专业村85个;有桑园2亩以上,年养蚕2张以上的蚕桑专业户3600户。2006年以来,全县上下抓住“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机遇,按照市、县关于实施蚕桑产业率先突破发展的决定精神,提出了在“十一五”全县蚕桑产业实现翻番目标的决定,使优质桑达10万亩,养蚕10万张,产茧350万公斤,产值达8000万元。重点加快蚕桑基地建设,全县已安排落实今年建园完成2万亩,正在争取省上万亩桑园基地,100万片方格蔟推广和100间小蚕共育室建设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已与10个蚕桑基地乡镇签定了发展蚕桑基地合同。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战略,无偿投资60多万元,率先在全县新建密植蚕桑基地1500亩,由公司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公司出苗、出化肥、石灰,农户出劳,共建桑园,共同管护。截止2006年11月中旬统计,全县抓蚕桑基地建设点300个,已挖好坑带,万亩密植桑园基地正在抓紧栽植,密植高产桑园已初步普及,蚕桑产业基础正在优化升级。
二、以科技为先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以科技为先导是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蚕桑产业跃上新的台阶。多年来县上采取以农户自筹为主,贴息奖励,龙头企业扶持种苗物资等多种办法捆绑投入蚕桑产业,企业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每年平均投入100多万元,推进了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一是狠抓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蚕农养蚕技术。从去年起,蚕茧公司为乡镇、村、组聘用专(兼)职蚕桑技术员170名,对技术员采取工资与任务挂钩,推行年薪制,年终考核奖惩兑现,每年在乡镇、村、组组织举办蚕农兴桑养蚕培训班300多场1万多人次,播放光碟300多场,印发技术资料1万份。三年累计举办兴桑养蚕技术培训班1000多场7万多人次,公司自己编制兴桑养蚕技术光碟,免费向乡镇村组和养蚕大户发送科技光碟1000多套,每年到村播放光碟1500多场,印发技术资料6万多份,同时,加大蚕农养蚕防病宣传和指导,在蚕前、蚕中和蚕后,蚕桑技术员走村串户上门为蚕农讲解养蚕消毒和防病知识,并送药上门。各乡镇和供销社、蚕桑合作社还联合成立了“蚕桑生产服务队”和“统防队”为蚕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一年来共向蚕农组织供应蚕药200多吨。二是积极推广新型蚕蔟具。我县把推广新型蚕蔟具作为提升蚕茧质量和蚕农收入的重中之重。重点向蚕农宣传推广扶持使用方格蔟和小蚕温育箱,县蚕茧公司对方格蔟实行“买一送一”和“买二送一”办法半价扶持推广,共推广方格蔟280万片,全县方格蔟普及面已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半价扶持发放小蚕温育箱2500多个,对蚕室建设,县乡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免费优先审批,蚕农每建一间蚕室,县上给予1000元贷款的贴息,共新(改)建蚕室1万间,组织供应桑(蚕)用具5万件,满足了蚕农的需求。三是加大老劣桑改造,引进优良蚕桑品种。为提高桑园质量和效益,将原来老桑改良为陕桑305和402等优良新品种,近几年共从外省调进良桑1000多万株,桑园品种更新初见成效。同时,精选优良蚕品种,主要选择873×874、871×872和浙蕾×春晓等高产多丝量品种,以提高蚕农养蚕效益和收入。通过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使全县蚕茧产量、质量和蚕农收入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县平均张蚕收茧量达到26公斤,张蚕收入566元,与2005比分别增长18.1%和20.6%,干茧上车率由过去66.3%提高到90%,方格蔟茧子占收购量60%以上,其中赵湾、麻坪、赤岩片占90%以上,对方格蔟茧子加价收购且无下茧,每张方格蔟茧子为农民多增收约160元,仅此一项为蚕农增收600多万元。
三、组建蚕桑合作社,引领产业大发展
为了大力推进全县蚕桑产业大发展,我县大力加强组织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于1998年5月成立了旬阳县蚕茧公司,在28个乡镇设立茧站11个,收烘点56个,通过组建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大发展。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从2003年5月开始我县组建蚕桑合作社,截至目前已组建27个,吸收入社蚕农4000多户,入社股金40多万元,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并于2005年成立了全县蚕桑合作社联合社,将全县蚕桑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实现良性互动和联合发展,内部设立了生产技术部,合作发展部,财务部和办公室,加强了内部制度建设和管理,向蚕农提出了扶持、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和兑现二次返利承诺。各乡镇蚕桑合作社成立后,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制定的《蚕桑合作社章程》规定,蚕农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一户一票,公证选举,理事会主任一般由乡镇供销社主任经选举后兼任,监事会主任一般由乡镇分管领导通过选举兼任。蚕桑合作社成立几年来,进一步加大物资扶持,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工作,定期召开了合作社年会,向社员兑现了二次返利,全县27个蚕桑合作社已累计向入社社员兑现二次返利36万元,其中2005年返利18.5万元,返利最高的一户713元。通过发展蚕桑合作社,实现了联合发展,带动了全县农民养蚕,培育壮大了养蚕大户,2005年蚕桑合作社社员户均养蚕收入达到1378.93,高出全县养蚕户平均收入的1.05倍,全县养蚕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达到300户,收入在1万以上的100多户。社员中赵湾镇社区二组罗瑞波,棕溪镇康庄六组华荣哲,通过近年来合作社的重点扶持和服务,养蚕实现了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员华荣哲2006年养蚕29张,产茧1014.7公斤,收入26513.12元,成为全县养蚕状元。全县在抓好蚕桑合作社的同时,还在28个乡镇成立蚕技服务部28个,村级综合服务站100多个,常年为蚕农提供技术咨询和物资供应,真正实现了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蚕桑合作社,村有综合服务站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
通过供销社多年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不懈的努力及与产业与企业同存亡的优患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大优质品牌和诚信力度,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力度,带领企业和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实现了农工贸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充分调动了蚕桑产业各个环节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县蚕桑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