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十二期 > 正文内容

建设陕南经济强县的突破口在于工业化

2007-01-05 09:06 来源:
字体大小:【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县工业历经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六五”初,198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992万元,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2.7%;发展到“九五”的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7327万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3%;到“十五”末的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00万元,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5.3%,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达27.2%。工业企业个数不断增加,由1981年的123个发展到2005年的3000多个;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个,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我县骨干特色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率先突破”要求,要早日实现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宏伟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县的工业从过去的手工作坊到今天的机器化生产,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步确立。结合我县的实际,我县还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与一些发达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大力推进工业化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我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和高低起伏立体分布等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县农业发展的局限性。多年来,我县一直高度重视农村主导产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离开了工业化,农业商品化、产业化也就是一句空话。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从我县经济发展现状和地域条件看,在一个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地区,要取得第三产业的突破性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因此要把陕南经济强县的立足点放在工业上,依靠工业经济的支撑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2、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按照党的十六大绘制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总体要求,我县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预计人均GDP达到9000元。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3、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或落后的标志。从全国和陕西省的情况来看,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5省市占到全国经济总量近乎一半,而这5省市正是全国中工业化程度水平最高的,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陕西省经济总量中,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这说明,经济强国靠的是工业强省,即使经济不太强的省份,也要靠工业总量大的地区来支撑。所以,旬阳、陕南、陕西乃至整个西部之所以经济相对滞后,最根本的差距是工业化的差距。
    这些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决定了我们要实现经济强县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加快工业发展速度,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我县加快工业化进程已具备良好的条件
    1、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多年来,我县工业一直沿路、沿江、沿河、沿镇发展,现在已初步形成城(关)白(柳)、红军、关口、庙坪四个工业小区和沿北环线的工业经济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33万元,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超过40%,其中宝鸡烟厂旬阳分厂产值达到44194万元,矿产产值超过6亿元;已形成以烟草、矿产、生物、建材等为骨干的特色工业体系。
    2、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1)生物资源。以烤烟、黄姜、蚕桑、畜牧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一是我县烟叶“优于贵烟,近于云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骨干特色产业。年种植地膜烤烟10万余亩,生产烤烟25至30万担,质量、产量、产值位居全省第一,并跻身全国十二强县,成为烟草基地县;二是我县黄姜产业经过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进行规范种植,保持了适度规模;三是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已成片建成;四是我县畜牧产业已由分散零星养殖向集约型规模化科学养殖发展,并初步形成规模。
    (2)矿产资源。我县地处“山柞镇旬有色金属金三角”地带,以汞锑、铅锌、金、银、铜、镁、锰等为主的矿产资源在陕南独占鳌头,潜在开发总值达100亿元以上。其中汞锑矿为全国特大型矿床,出矿量位居全国之首;铅锌矿绵延百余公里,且伴有丰富的金矿、银矿,可望成为中型以上多金属矿床。铅锌选矿日处理矿石规模由500吨增加到1500吨,采选冶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3)水电资源。我县山川河流密布,以汉江、旬河为主的水力资源开发利用装机总容量可达65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20余亿度以上。汉江梯级开发共7级电站,在我县境内就有两座,装机容量59万千瓦,占汉江梯级开发总装机的28.4%。坝河桂花电站、蜀河电站、公馆河群体小电站、白柳电站相继开工建设,旬河钟家坪电站已经蓄水发电。水电工业及其辐射产业,将成为我县工业的新亮点。
    3、具有工业大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县地处南北过渡带,东西结合部,境内襄渝铁路横贯东西,西康铁路贯通县境北部,316国道、210国道纵横全境,大交通框架和交通枢纽的地位初步形成,境内三级公路网络遍布全境,高压输变电线改并接西北电网,现代通讯及信息通达五湖四海。县内水资源丰富,规划的旬河工业园区并有三期供水作保障。已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西康高速公路、西康铁路复线、襄渝复线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县境内投资的硬环境。这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方面的基础保证。
    三、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县情决定了我县不适合发展“两头在外”的工业,发展工业必须与地方优势资源搞好对接,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开发优势资源,构建特色工业”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上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论证储备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大小项目一起抓,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工业之路,逐步形成烟草、矿产、生物、水电、建材五大支柱工业体系。
    ——依托烟草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烟草加工业,把我县建设成为西北重要的绿色烟草生产加工基地。
    ——在黄姜产业处于低迷时期,引导帮助农民了解价格走势,掌握及时、准确的信息,从大小市场综合分析,调整思路,整合资源,理性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黄姜产业的二次发展。
    ——围绕畜牧产业,建设畜、蚕产品加工等绿色食品加工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畜牧产业化发展。
    ——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是工业的前置车间,因此要围绕农业抓工业,抓好工业带农业的思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结合旅游业,注重开发旅游产品,包括藤编、秸杆工艺品、根雕和特色食品等。
    ——依托丰富的特色矿产资源,做大做强汞锑加工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健全、稳固的采选冶销一条龙产业体系,创出名符其实的“中国汞都”品牌。继续壮大铅锌矿产企业。搞好金矿的开发利用,加快镁金属冶炼项目的实施。
    ——以重点项目带动,大力发展建材工业。加快秦岭水泥厂等项目筹建速度,加大其他建材工业项目的储备,加快旬河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
——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战略,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以南水北调、汉江梯级开发为契机,加快水电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以汉江干流水能开发为中心,旬河、坝河支流电站建设为补充的水电能源工业发展格局,把我县建成绿色的水电能源大县。
    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措施和建议
    1、加强领导,确立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工业是解决县域经济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从工农业质量效益比较来看,发展工业的优势是:一是效益高;二是财政贡献大;三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也在工业;四是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五是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再就业,有利于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完善考核办法,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始终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坚持县内各种要素向工业倾斜,各方面工作和各项服务向工业集中,各项优惠政策向工业聚集,干部力量和人力资源重点向工业摆布,做到人人重视工业,人人关心工业,形成全社会共同抓工业的良好氛围。
    2、优化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开发力度。旬阳要发展,第一位的还是要重视优化环境。应把环境建设作为政府的“一号工程”,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府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流的工业发展环境优势。一是优化服务环境。要进一步放开和简化准入登记注册手续,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提供优质、规范、及时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在规划选择、环境整治、项目审批、土地征用、供水供电等方面,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大幅度减少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制度成本、交易成本;三是出台具体保护工业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政策和行政措施。进一步办好和完善环境投诉中心,扼止“三乱”,减轻企业负担,切实维护好企业合法权益,杜绝一切干扰和影响工业企业建设、发展的各种行政干预行为的发生。
    3、解决瓶颈,拓宽发展县域工业的投融资渠道。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发展工业的投融资渠道。一是借助外力。一方面,要用足用活政策,依靠项目争取国家投入,加大争取力度,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性投资。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县外就是外”、内资外资一起引的新观念,依靠优势项目、优良环境、优质服务,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启动民力。要努力激活民间资本,培植多元工业主体。启动民间资本的关键是给它们提供商机,要舍得把好的企业、项目、场所拿出来让投资者办工业,大幅降低成本,使投资者有钱可赚,有利可图;三是激发活力。一方面,要用改革的办法整合企业有用资产,盘活资产存量,推进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加强企业经营者诚信教育,协调改善银企关系,争取更多的金融投入。
    4、注重特色,实施品牌兴县战略。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在激烈的竞争中,品牌是制胜之本,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效益。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富有、体现旬阳特色的品牌打造和培育,这也是扩张工业规模、提高工业质量效益的迫切任务。应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上着眼,迅速着手制定品牌培育建设实施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鼓励企业、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尽快取得一批国、省、市级认证的知名品牌,力促工业跨越式发展。
    5、创新机制,坚定不移地走县域工业民营化之路。实践证明,民营是县域工业发展的最好机制。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帮助民营工业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今后新上工业项目,创办工业企业,一律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政府只起引导作用,关键是抓好相关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6、创新思路,制定高起点的工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县情,依托优势资源,筛选论证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制定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规划。要立足高起点,结合“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战略,发展环保型工业,发展生态工业。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在开发中治理,在治理中开发,通过规划的实施,走出一条富有旬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发展路子,把我县的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