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十二期 > 正文内容

挺起区域经济发展的脊梁——旬阳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考察述评

2007-01-05 11:28 来源:
字体大小:【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增长极。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对于落后山区而言,寻求工业的突破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十五”以来,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系列决策,工业经济取得长足进展,五年中,工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6.9%,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25:43调整为26:29:45,促进了全市宏观经济结构的积极变化。但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太小的问题仍然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如何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尽快实现安康突破发展?旬阳近些年来推进工业强县的实践,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
    一、实施工业突破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突破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的重要手段,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巨大动力,具有“带动一产、催生三产”的巨大作用。我市正处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初期阶段,没有强有力的工业发展作为支撑,全市经济很难取得突破发展。“十五”尽管我市工业“短腿”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但与“九五”比取得了较快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这期间,工业经济走在全市前列的旬阳县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翻了一番,对GDP的贡献率上升到44%以上。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1∶40∶29调整为22∶38∶40,显现出良性发展的初端。由于工业支柱体系初步形成,工业“带一催三”的作用明显增强。一方面,以烟草食品、生物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带动培育出一大批强村大户,有力地拉动了以烟、姜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优势农业产业成为特色工业的原料依托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2005年,旬阳发展产业强村104个,大户9000余家,主导产业实现农业产值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九五”末增长61%。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的强势增长,带动了商贸流通服务等行业的加速发展,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由此带来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力地催生和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五年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9%上升到40%。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今年,旬阳县有50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可喜步伐。旬阳的实践告诉我们,抓住了工业,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城乡统筹的“总枢纽”、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也就是抓住了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实现安康突破发展,必须把工业作为主攻方向,率先从工业实施突破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
    二、实施工业突破发展必须首先破除思想观念上的束缚和障碍。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总根源。应该肯定,近几年来,我们对安康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认识正在逐步趋于统一,但更应当承认,我们对于如何抓工业发展还显得认识不清,思维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办法和措施不多。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农耕文化的影响,加之受长期抓传统农业的思维束缚,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存在“不愿抓、不敢抓、不会抓”工业的思想桎梏,对发展农业的知识掌握得多,经验积累得多,对发展工业的知识知之甚少,经验积累不够,缺乏理性思考,不注重研究工业发展中带全局性、规律性的问题,不善于结合实际研究加快工业发展的策略措施,一遇到工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就动摇抓工业的信心,“绕道而行”,甚至认为安康发展工业不应有条件,没有希望,暴露出对我市推进工业化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市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也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有的思想保守、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有的思路狭隘、办法不多、能力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工业发展进程。近几年来,这一问题正在全市逐步得到改观,尤其是旬阳县在推进工业强县的过程中,掀起了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变革,广大干部群众从旬阳发展的历史反思中,从与发达地区工业崛起的经验对比中,真切感到“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的必然规律,增强了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工业强县•旬阳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进一步使工业强县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而且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研讨交流,汇集了许多针对旬阳工业发展的真知灼见,为旬阳丰富完善工业强县的思路和举措提供了科学参考。更可喜的是旬阳通过树立和弘扬“创业、创新、创先”的“三创”精神,全县工业发展氛围日趋浓厚,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尤其是企业业主和县内外投资者的创业激情和信心,这或许就是旬阳工业经济走在全市前列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突破发展的艰巨使命及其对工业率先突破的迫切需要,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应彻底根除思想上、理念上束缚工业发展的一切障碍,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现代意识,营造“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浓厚氛围,敢想敢干,敢闯敢冒,横下心来抓工业发展。
    三、实施工业突破发展必须系统谋划、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安康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山区市,尽管我们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但经济基础薄弱,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尤其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我们处于相对劣势,发展工业的难度很大,这是我市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最直接的客观因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因此,实现工业经济的突破发展,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旬阳县推进工业强县的一系列举措正在效破解这一难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三条:其一,系统谋划、配套政策。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意见、决定、方案和办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其二,创新机制,增强活力。通过工业发展目标责任机制的创新,使全县各级领导、有关部门、乡镇明确了各自的工作定位和目标、责任;通过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双五”(抓好50个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企业;围绕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抓好50个工业项目)、“双百”(抽调100名懂业务、会管理的工业骨干下派企业帮扶指导,每年培训100名企业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工程的实施,丰富了抓工业的手段,使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实在,摆脱了抓工业束手无策的尴尬,有效促进了工作落实,更值得肯定的是,这一举措促使各级干部走出了挂乡、包村、坐机关的传统工作模式,转向了培育、帮扶市场主体的新领域,政府职能在为企业服务中正在有效转变。其三,优化环境,招商引资。环境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是我们弥补不足,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旬阳考察期间,所到之处无论是本地老板还是外来客商,无不对旬阳的投资环境尤其是政府的优质服务交口称赞。一个真实的事例最能说明这一点,旬阳某部门领导为了帮一外来投资者办理相关手续,竟跑坏了一辆小车,使这位客商深受感动。“一叶知秋”,旬阳县发展环境的优劣,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使旬阳真正成为了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的“洼地”,带来了旬阳工业经济的强势增长态势,近五年来,旬阳从县外招商引资超过16亿元,带动县内民间投资近20亿元,以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