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十期 > 正文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农村

2006-10-24 16:40 来源:
字体大小:【

    镇坪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就能保障全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一、以规划为先导,建设新农村。
    我县地域面积相对较广,传统的村庄格局和“小农经济”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之地处秦巴腹地,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滞后,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必须立足县情,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把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龙头和先导工程。规划先行,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可以保证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进行。制定规划要以县为主体,乡镇为板块,村为单元,户为细胞,围绕总体目标,结合农村实际,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到位,逐步稳妥实施,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规划的编制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必要内容还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切实做到广聚民智,符合民意;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严防脱离实际;要把论证可行的“三个两万人”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布局的总体要求,用五年时间,实现2万人居县城、2万人居集镇、2万人居新村目标;要在村庄建设中注重对宅基地选址、耕地保护等控制性内容的修订,落实各项强制性政策;要将产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基础设施建设做为重点,把村容村貌的改善作为关键环节,把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基层民主等纳入规划范畴。规划按程序通过后,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不能因领导人的意志而改变,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通过规划的实施,把镇坪农村建成“特色产业鲜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家庭生活殷实、村务管理民主、社会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二、以药畜产业为支撑,促进农民增收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关键就是选准发展项目,实施突破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镇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其农业产业要按照“一业主导,多元发展,重点推进”的思路,稳粮、优药、壮牧,突出发展具有优势品种的地道中药材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135”(人均千斤粮、3亩中药材、5头畜)富民工程,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始终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着力搞好土地调控管理,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土地复垦等项目,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1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在2.8万吨以上,确保人均千斤粮。二是加快发展药材产业。镇坪特殊的山地湿润气候区条件决定了镇坪发展中药产业的适宜性。县委、县政府坚持走中药现代化发展之路,以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培育现代中药企业和扩大销售为重点,通过市场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地道中药材,不断壮大药材种植规模。积极引进制药企业,开展玄参、黄连等地道优势品种的GAP研究,着力提高中药材发展水平。大力扶持发展制药企业,支持县制药厂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努力抢占新一轮的产销高潮,逐步成为引领全县药材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服务和农户自愿发展,逐步壮大全县药材产业规模,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按GAP规范化种植药材面积达16万亩,其中草本药材9万亩、木本药材7万亩,保护以葛根为主的野生药材资源100万亩,实现人均3亩药,全县农民人均药材产业收入达1000元以上。三是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养殖业是镇坪的一项传统产业,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养猪红旗县”。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实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疫病防治三个标准化为重点,按照千家万户普遍养、能人大户重点养、专业厂家规模养相结合的模式,实施强乡壮村、大户带动战略,推行圈厕沼相结合、种草养畜相配套,着力提高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总量,取得了显著效益。在今后的发展中,突出以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现有的美味佳、津元春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拓展“镇坪腊肉”更加广阔的市场。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生猪饲养量达20万头、山羊5万只,实现人均5头畜。通过大力发展药畜产业,逐步建立稳固的农民增收渠道,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到“十一五”末达到2650元以上,年均增长180元。四是围绕药畜产业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提升劳务水平。突出“巴山药乡”特色,建立“珍稀动植物观赏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中药材标本馆”,大力兴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乡村游”、“田园居”,努力培养看点和卖点。通过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发展壮大服务业,使全县三产增加值在“十一五”期间达到1.92亿,年均增长12.4%。同时,随着自然国心“鸡心岭”等景点景区的挖掘与开发,镇坪旅游业将成为又一个重点发展方向,为药畜产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改善发展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既要抓住政策机遇争取投入,又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抢抓中省市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着力搞好通乡油路提等升级工程建设,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行质量,巩固“乡乡镇镇通油路”水平;全力组织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建设通村水泥路400公里,90%的村实现通村公路硬化目标。加快农村小流域治理、安全饮水、农田改造、土地复垦等项目的实施,建设安全饮水工程55处,解决农村2万人饮水困难,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80%的农民能够饮用自来水。积极争取开工电网升压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网改造扫尾工程,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实现村村通电。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发展农村通讯事业,确保实现“宽带入村、电视入户、电话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小水电、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努力建设节能型新农村。坚持生态立县,精心打造生态镇坪。“十一五”期间,着力建设好100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强化绿化和林地管护,使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县城、集镇和新村庄建设与环保同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新镇坪。
    四、以重点村为依托,优化人居环境
    把扶贫开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同时,加大扶贫资金和扶持措施的综合配套力度,把工作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十一五”期间,要以试点村为样板,大力开展村庄整治,下苦功改善人居环境,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要进一步巩固提高14个已验收扶贫重点村建设水平,加快26个在建扶贫重点村建设步伐,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把全县规划实施的40个扶贫重点村建成新农村。积极争取省市扶贫部门支持,“十一五”期间扶贫重点村建设全部覆盖贫困村。坚持项目捆绑投入机制,以规划统筹项目,以项目捆绑资金,把计划、扶贫、农林水等各类项目集中使用在新村,形成项目建设的“洼地”、,集中力量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调动群众建设新家园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五改三建”,积极发展庭园经济,着力打造“屋前建果园、屋后养殖园、室内办三产”的新农村人居格局。大力实施迁移式扶贫和生态移民项目,坚持集中安置与自主安置相结合,将居住环境恶劣的农民迁往基础条件较好的新村居住,力争到“十一五”末,完成2万人搬迁任务。全力搞好特困人口脱贫攻坚,实行综合治理扶贫到户,落实特困人口的吃、住、医、子女就学的各项措施,有效缩小农村贫富差距。
    五、以公共事业为纽带,建设和谐农村
    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一是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普及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搞好农村贫困学生辍学返校工作,确保初中入学率巩固在97%以上;加强高中教育,创造条件留住优秀教师,确保“十一五”末全面普及高中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培养更多的农村技术人才。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深化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重点搞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真正把乡镇卫生院办成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中心,确保小病不出乡镇;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三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力度,推行农村五保的集中供养办法等,使农村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四是繁荣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三室两校”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十一五”末,全县农村体育人口占到农村总人口的40%。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庭院、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话动,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知荣辱、革陋习、树新风,营造农村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六、以民主管理为载体,激发发展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扩大基层民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机制,落实村务公开制度,推行村民自治,最大化的吸收农民参与村务管理,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投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专业协会建设。从加强引导、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发挥作用入手,以群众自发组织为主,政府正确引导,搞好服务,积极发展药材、畜牧等专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协调、自律、保护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好建强村级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加强村组干部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引导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县干部群众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强配合联动,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考评机制,重奖有功单位和人员,科学评价单位和干部工作政绩。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建设中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经验,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全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