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村位于宁陕县江口回族镇西北部,江七公路8公里处,总面积50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287户,1033人,其中回族206户,780人,占总人口76%。森林覆盖率达88%,过去集体经济主要依托茨改林场,农民收入全靠生产 椴木食用菌,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业经济为主的民族村。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该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狠抓核桃产业,建设长效增收基地”的发展思路。目前,累计建园4000亩,人均达4亩,其中优质丰产园2500亩,年核桃收入过万元的农户占6%,5000元以上的农户占50%,人均核桃收入达1060元,核桃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五年以后每亩可收入1200元,总收入可达480万元,人均可达4600元。
一、基本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高桥村把核桃基地建设作为民族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取林果结合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把核桃产业开发与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与林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该村从2001年起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高绍棠教授到高桥进行了实地考察。经综合分析,认为高桥是优质核桃的最佳生产地。在专家的指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将核桃生产列为强村富民的掌头产品来抓。村上先后举办了核桃栽植、高枝换优(嫁接)和施肥防虫培训班。群众积极参与,并及时从西农调回西林1-2号、西络1-2号,西扶、晋拢等优质品种嫁接苗木和接穗,在部分农户的好田好地进行了示范种植,对大树进行了高枝换优嫁接,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2005年已全部挂果,促进了核桃规模化栽植,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核桃园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猛增。目前,全村新老核桃园面积达到4000余亩,保守估算到2010年新老核桃园平均亩产120斤,可产核桃48万斤,按市场价20元/公斤计算,仅核桃一项可收入480万元,人均收入可达4600元以上,且随着树龄的不断增长,产量、产值呈逐年递增。二是部门支持,上下齐抓共管。2006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江口万亩优质核桃基地的决定,县林业局领导多次到高桥指导工作,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户及地块帮助规划、调运优质苗木。县财政局领导深入到基地了解情况,协助解决所需资金调回优质嫁接核桃苗6万株。由镇上一名副镇长带领林业站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桥和农民同吃同住,同规划,并同农民一道挖坑、栽苗,新建优质丰产核桃园2500亩。三是领导重视,强化管理责任。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江口万亩核桃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陈明,县长陈伦宝先后多次带领县林业、财政、科技、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对高桥村核桃园的长势、挂果、品质、销售等情况进行综合调研,并深入到果农家中了解核桃产业的生产情况,并就需要解决的问题召开现场办公会进行了研究解决。目前产业已形成了规模优势。
二、发展思路与措施
建设核桃产业生产基地是建立农民长期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村上下一步打算走上产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1、建立稳固的核桃产业基地。一是要继续抓好零星老树高枝换优(嫁接),做到应换尽换,不断提升核桃品质和经济效益;二是加强幼树管理,近几年新建的优质丰产核桃园,是管理的关键时期,要按照幼龄核桃园管理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使幼龄核桃园按期达到高产、稳产效果。
2、建立与核桃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组织体系。从目前市场上的经营组织体系看,不论谁投资,经营组织形式都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核桃协会+果农”型;二是“股份合作”型;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果农”型。由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等中介组织牵头,再与龙头企业联合,形成生产经营联合体。
3、建立完善的核桃产业化运行机制。在产业化经营链上,各环节要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果农以精细务核桃为主;加工企业要以深加工、精包装和市场开拓为主;中介组织以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为主。首先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是通过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关系,确保核桃一体化经营的规模效益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其次,要建立风险保障制度。提高核桃生产抵御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能力;再次,建立核桃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是核桃产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及时开展市场调查分析,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有经济技术实力的中外企业合资、合作、联营、入股等形式研制绿色核桃食品,实现核桃加工增值。
4、增强核桃的市场竞争力。2001年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实地测定,江口的经纬度、海拔、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江口是生产优质核桃的最佳产地。一是壳薄仁饱、出仁率高;二是色香味浓、口感好。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对市场占有额大的核桃推出加工产品,逐步打出一至两个品牌,扩大对外宣传力度,打出秦岭无污染的特色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宽销售市场,以提高江口核桃及其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5、实施核桃、饲草、畜禽立体种养相结合模式。为延伸核桃园产业链,充分发挥核桃园的潜力和效益,在核桃树下大力种植苜蓿或其它饲草,放养牛、羊和土鸡,再利用粪便建沼气,粪水用于浇灌核桃园和饲草,使其形成一个立体生态型核桃、畜禽产业园。实现核桃园立体生态经营的最大化,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特色产业基础。
(撰稿:宁陕县委农工部)
一、基本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高桥村把核桃基地建设作为民族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取林果结合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把核桃产业开发与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与林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该村从2001年起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高绍棠教授到高桥进行了实地考察。经综合分析,认为高桥是优质核桃的最佳生产地。在专家的指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将核桃生产列为强村富民的掌头产品来抓。村上先后举办了核桃栽植、高枝换优(嫁接)和施肥防虫培训班。群众积极参与,并及时从西农调回西林1-2号、西络1-2号,西扶、晋拢等优质品种嫁接苗木和接穗,在部分农户的好田好地进行了示范种植,对大树进行了高枝换优嫁接,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2005年已全部挂果,促进了核桃规模化栽植,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核桃园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猛增。目前,全村新老核桃园面积达到4000余亩,保守估算到2010年新老核桃园平均亩产120斤,可产核桃48万斤,按市场价20元/公斤计算,仅核桃一项可收入480万元,人均收入可达4600元以上,且随着树龄的不断增长,产量、产值呈逐年递增。二是部门支持,上下齐抓共管。2006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江口万亩优质核桃基地的决定,县林业局领导多次到高桥指导工作,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户及地块帮助规划、调运优质苗木。县财政局领导深入到基地了解情况,协助解决所需资金调回优质嫁接核桃苗6万株。由镇上一名副镇长带领林业站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桥和农民同吃同住,同规划,并同农民一道挖坑、栽苗,新建优质丰产核桃园2500亩。三是领导重视,强化管理责任。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江口万亩核桃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陈明,县长陈伦宝先后多次带领县林业、财政、科技、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对高桥村核桃园的长势、挂果、品质、销售等情况进行综合调研,并深入到果农家中了解核桃产业的生产情况,并就需要解决的问题召开现场办公会进行了研究解决。目前产业已形成了规模优势。
二、发展思路与措施
建设核桃产业生产基地是建立农民长期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村上下一步打算走上产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1、建立稳固的核桃产业基地。一是要继续抓好零星老树高枝换优(嫁接),做到应换尽换,不断提升核桃品质和经济效益;二是加强幼树管理,近几年新建的优质丰产核桃园,是管理的关键时期,要按照幼龄核桃园管理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使幼龄核桃园按期达到高产、稳产效果。
2、建立与核桃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组织体系。从目前市场上的经营组织体系看,不论谁投资,经营组织形式都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核桃协会+果农”型;二是“股份合作”型;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果农”型。由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等中介组织牵头,再与龙头企业联合,形成生产经营联合体。
3、建立完善的核桃产业化运行机制。在产业化经营链上,各环节要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果农以精细务核桃为主;加工企业要以深加工、精包装和市场开拓为主;中介组织以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为主。首先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是通过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关系,确保核桃一体化经营的规模效益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其次,要建立风险保障制度。提高核桃生产抵御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能力;再次,建立核桃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是核桃产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及时开展市场调查分析,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有经济技术实力的中外企业合资、合作、联营、入股等形式研制绿色核桃食品,实现核桃加工增值。
4、增强核桃的市场竞争力。2001年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实地测定,江口的经纬度、海拔、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江口是生产优质核桃的最佳产地。一是壳薄仁饱、出仁率高;二是色香味浓、口感好。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对市场占有额大的核桃推出加工产品,逐步打出一至两个品牌,扩大对外宣传力度,打出秦岭无污染的特色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宽销售市场,以提高江口核桃及其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5、实施核桃、饲草、畜禽立体种养相结合模式。为延伸核桃园产业链,充分发挥核桃园的潜力和效益,在核桃树下大力种植苜蓿或其它饲草,放养牛、羊和土鸡,再利用粪便建沼气,粪水用于浇灌核桃园和饲草,使其形成一个立体生态型核桃、畜禽产业园。实现核桃园立体生态经营的最大化,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特色产业基础。
(撰稿:宁陕县委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