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汉滨区九里村——山青果丰绿满园

2006-11-29 16:29 来源:
字体大小:【

    地处安康城区东南牛蹄岭山下的九里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325户,1278人,有耕地1298亩,天然林2000亩。近年来,九里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结合村情特点,找准产业定位,大做果业产业文章,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大力发展以柑桔、皱皮柑为主的经济林特园,使全村基本形成了“山上天然林盖帽,坡地果树满园,一年三季有果,游客观光不断”的绿色产业格局。目前,全村已发展果园1260亩,其中柑桔园980亩,桃、李、杏等小杂果280亩,果业年收入165.4万元,人均1294元,成为安康有名的“柑桔专业村”。
    一、调整结构定产业
    九里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长期沿袭着以粮为纲,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习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九里人发现仅靠种粮只能糊口,只有改变旧的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出小农经济的圈子,开辟新的致富门路,才能尽快增收致富。1996年春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在认真分析村情的基础上,把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果业生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力争用3—5年时间把九里建成柑桔专业村。他们聘请林业技术人员到村进行规划设计,按照“连片规划,统一标准,优选品种”高起点建园的要求实施果园建设。由于该村地缺少水源,为确保果园栽一块,成一块,村上在规划果园建设的同时,同步规划水塔和水窑建设,在4、5、6组等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水塔3座,在果园中建水窑35口,埋设管道3000多米,解决了果园灌溉问题,为以后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干部带头兴产业
     建园初期,由于村民对水果市场前景缺乏了解,一部分群众对发展柑桔产业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村上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给村民算清种粮与兴果的对比帐,并请张滩镇陈家湾村柑桔大户现身说法,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同时村组干部带头建起了柑桔园。支书王定兴、村主任成国锋率先种果,各栽植6亩柑桔,村干部翁德亮一次栽了5亩,其他干部和党员也纷纷带头。几个春秋过去,麦田、稻田变成了一片片柑桔园,最先兴果的村组干部相继盖起了新房,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他们兴果致富的经验,对村民启发很大。从2000年开始九里村户户种果,由点到面,连片栽植,柑桔园由最初的200余亩发展到800多亩,渐渐形成规模。
    三、科学管理出效益
    柑桔园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部分品种品质一般,再加之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产品卖不上好价钱,果农丰产不能增收,究其根源是科技含量不高,优质品种少。村支部、村委会找准问题的症结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探索,及时成立了由7名技术骨干为理事,24名种植大户为成员的果业协会,并提出改良品种、科技兴果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协会成员到汉中、杨凌等地先后引进无核蜜桔、皱皮柑等新品种。另一方面,协会每季度组织一次技术培训,向果农反馈市场信息,免费为果农征订《果业科技报》,给果农发送《果树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年历、月历表》。通过近三年的品种改良,共改造老果园600余亩,使优质果园面积占到全村果树总面积的80%以上。目前,九里村的柑桔品牌已在安康市场站稳了脚根,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协会向果农推广水果保鲜技术,引导果农打销售时间差,从而提高了柑桔价格,果农从中得到了实惠。
    九里村果业产业的发展使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同时村上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近年来拓宽硬化村组道路5公里,改造5.5公里的输电线路,新建了统一的供水设施,使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如今的九里村山坡绿了,果树满园了,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到村观光,体验农家风情。2004年 “农家乐”生态旅游在九里村悄然兴起,全村现已发展规范农家乐14户, 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万元。九里村正朝着山青果丰、村美人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撰稿:陈唐利  锁东红  邱耀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