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紫阳县和平村——唱响富硒茶叶品牌

2006-11-29 16:31 来源: 字体大小:【
    位于汉江北岸的和平村,面积10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430户1795人,土地条件较好,阳光充足,适宜种植茶叶。该村立足村情,依靠资源优势,把主导产业定位在茶叶发展上,现己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打造一村一品  唯茶可以富民
    和平茶以“香高、味浓、回甜、耐冲泡、富硒保健”等独特品质,早在唐朝就作为贡品而久负盛名。在2001年首届中国富硒茶文化节上荣获茶王封号, 500克和平茶现场拍下了1.5万元。和平村两委班子经过分析比较认为,本村地理条件适宜种茶,同时茶叶市场前景看好,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无疑是打造一村一品的正确选择。自2002年开始,全村分三季度,发展丰产密植茶园2100亩,新老茶园达到3550亩,人均拥有两亩茶,一举成为全县茶叶第一村。通过几年的发展状大,截至目前己有70%的新茶园开始采摘,采摘面积达3000亩,其中5亩以上的产茶大户200多户,10亩以上的产茶大户10户,建茶叶加工厂5个,其中和平茶厂年产值100多万元。名优茶产量从2001年的12吨增加到现在的22吨,茶叶产值从36万元升至180万元,茶叶产值占该村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仅茶叶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000元。涌现出了一批生产、加工、销售大户,如今,茶叶己成为和平村农民致富、茶厂增效、农村经济不可替代的骨干产业。该村四组妇女赵华香几年来坚持地把茶当庄稼务,如今新建6亩茶园,每年卖鲜叶收入7000多元,闲时外出务工挣几千元,几年时间,己住上了6间两层新楼房。身边的事例,使全村村民务茶信心倍增。大家都说:唯茶可以富民。
    集中连片建园 依靠管理提效
    2002年初,和平村两委会借国家退耕还林的机遇,通过召开村民会议,算对比帐,引导全村群众牢固树立“产业富民、茶叶强村”的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集中连片”的标准,平均每户只留下了3分菜地,其余的土地全部种上了茶籽并新建了水窖配套设施。多年来,和平村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依靠科学管理,提高茶叶产业的效益。一是大力改造老茶园,发展无性系丰产密植茶园,确保新建茶园成活率。根据茶园基地不同的海拨高度,合理安排籽茶苗的分布,茶籽成活率达95%以上。二是把建新茶园的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成立了新茶园管理领导小组,要求年锄草三次以上,施肥两次,不留死角,与各农户签定考核奖惩责任书,对管护好的予以重奖,对管护差的予以重罚。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采摘、改造、加工等技术水平。根据茶叶生长特性,城关镇政府及包村部门县委农工部会同村干部多次组织茶农进行茶园建设、管理、采摘、制作、低产茶园改造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几年来共举办培训班20次,印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群众茶叶生产技术得到普遍提高,名优茶比例不断上升。四是注重名茶加工。和平茶厂厂长曾朝和,通过购买产权的形式获得了和平茶厂的经营权,先后投资几十万元,添置茶叶机械30多套,扩充四个精制加工厂。从此,和平茶农手工制作的晒青茶被机械茶所代替。和平茶厂将自己的鲜叶范围牢固地圈定在和平周围,以同等鲜叶高出市场20%的价格收购,刺激茶农按标准采摘,推动了标准化的茶叶基地建设。
    党员大户带动 企业农户联动
    为促进全村茶叶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快速发展,全村62名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村上懂技术的产茶大户确定为示范大户,重点进行培育。每个季度组织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种植、采摘、加工等困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组织茶农参观学习产茶大户的典型经验。同时,认真落实帮带责任,每名党员帮带三户困难户,每名支委帮带三户党员户,每个大户帮带三户一般户。在发展茶园时,干部带头将水田好地种上茶。村支书王志祥在连片建园过程中,发现村民用好田好地种茶心存疑虑,及时号召村干部率先示范,将各自的当家田地都种上了茶苗。目前,1500多亩老茶园通过逐年台刈、整形、修剪、换种,现己成了效益很好的茶园。2100亩新建密植茶园长势喜人,70%的茶园己大量投产。5个茶厂年收益在200万元以上,仅此给该村茶农带来直接收入人均在1000元以上,最高农户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党员大户的带动为茶叶生产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原料基地,企业与农户也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相互促进,相互联动。如今,和平村茶厂经营兴旺,和平茶叶不愁销路,多数农户靠茶发财,同时,促进了专业分工,全村常年有50多人专门从事茶叶的加工、销售,茶叶务工收入增加20余万元。
(撰稿:贾兴斌  储小荣  王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