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门乡隆兴村位于岚皋西部的洞河畔上,辖3个村民小组,1253人,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1834亩,现有桑园900亩,其中标准化桑园700亩。近年来,隆兴村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咬定蚕桑不松劲,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服务三到位,蚕桑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今年发种700多张,产值达84万元,人均养蚕收入670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0%左右。一、两年后全村养蚕可达到人均一张、收入过千元的水平。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
养蚕是堰门乡的传统产业,过去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限制,蚕桑在群众的心目中,只当作一个副业,养蚕只是为了能挣几个零花钱。九十年代后期,村两委会通过算帐对比,依托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正确决策,把蚕桑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村上及时召开村组干部动员会和养蚕大户技术培训会,讲解党的富民政策、市场经济知识,教育群众要坚定蚕桑产业发展信心,树立低潮发展、高潮受益的思想。在市场低潮时,村干部带领并号召群众不要毁桑。特别是1996年至1997年,由于市场疲软,蚕茧价格大幅度下滑,群众辛辛苦苦养出来的蚕茧卖不到好价钱,个别户就把地里的桑树挖了。村民张宗科说:“那个时候,我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市场规律,只晓得养蚕不赚钱桑树又荒庄稼,所以就把它挖了。而让我们惭愧的是,我们头天挖了桑树,第二天村上的三个干部就拿着桑苗给补上了,之后我们一连拔了三次,他们就补了三次,干部一边补苗一边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村干部通过苦口婆心的给群众讲道理,又采取宣传养蚕受益农户的做法,使当地群众的思想认识明显得到提高,靠兴桑养蚕致富,迅速成了村上的主导产业,产业园每年以50亩的速度递增,形成了目前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二、加强桑园管理,提高利用效益
前些年,由于桑园管理跟不上,致使桑园的产叶量普遍不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1995年冬季,村上召开专题培训会,宣讲桑园管理的重要性。并专门组织劳力对全村400多亩桑园进行统一管理。每年统一时间要求,统一技术标准,做到了有桑必修、有枝必剪、有园必翻、有老劣桑必改,平均每年追施农家肥200余吨,改造老劣桑3万株,管护率达98%以上。通过管理后的桑树枝繁叶茂、叶片肥厚,大大地提高了产叶量。
为避免桑叶浪费,村两委会每年年初对因全家外出和整户外迁而无人管理和使用的闲置桑园面积进行了核实,并通过合理协商,流转给养蚕大户;对有桑叶资源而无能力养蚕的弱智户,通过党员、能人帮扶的形式进行小蚕共育、大蚕共养。村民邱习福以前全年养4张蚕,而她的邻居全家外出五六年了,3亩多地的桑园白白闲置浪费,经村干部协商决定调给了她,通过她的精心管护,这块桑园长得枝壮叶茂,亩产桑叶四五千斤,加上她自己的桑园,现在全年养蚕达到了8张,收入过万元。弱智户张国义由于学不会养蚕技术,每年养蚕到二龄时就发病了,致使桑叶连年浪费。去年村上让他和屋坎上的方家合喂5张蚕,他负责出劳力,收入平均分,现在他年收入将近3000元。象这样的户在隆兴村有10余户。面对目前农村外出打工的现实,通过村干部的协调作用,使全村的桑叶、人力、技术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三、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大户发展
近些年来,村上紧紧抓住国家对农业投入不断加大的机遇,把蚕室建设和蚕具改造纳入项目建设的范畴,按照计划逐年分步实施。积极争取乡上出台的新栽1株桑苗补助0.1元、建1间标准化蚕室补助300元,建一个消毒池补助100元、购置1000片方格簇每片补助0.5元的优惠政策,扶持大户规模发展,全村共新栽桑苗5万株,建标准化蚕室121间,建消毒池80个,推广方格簇5万片。三组村民卢修友充分利用乡上的各项奖励扶持政策,前几年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新建了7亩高标准桑园,又新修了3间1000平方米的专用养蚕室,购置了1000片方格簇,今年养蚕达到了12张,收入超过1.5万元,走上了兴桑养蚕致富的发展道路。如今,象卢修友一样依靠发展蚕桑产业走上致富的大户在隆兴村还有不少户,仅全年养蚕超过10张的就有6户,年养蚕超过6张的有20多户。
四、建立养蚕协会,加强产业服务
1、组建协会组织。为加快蚕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适应种、养、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2005年初,村上专门成立了蚕桑科技协会,支部书记亲自担任协会会长,40名具有丰富的养蚕实践经验的党员和养蚕大户为协会会员,通过协会组织有效地发挥了协会的职能作用,制定蚕桑生产发展规划、提供技术咨询、搞好技术培训,加强了蚕农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2、加强技术服务。协会成立后,各会员牢固树立以科技提质量、以质量求效益的发展观念,多次邀请县乡蚕桑技术员到村指导技术。首先把党员干部培训成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行家里手。其次,又从这些行家里手中精选了5名技术员组成科技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和蚕农家中从桑树修技定型、嫁接改造到养蚕前的消毒防病准备,从小蚕收蚁到大蚕喂养,从标准蚕室的规划设计到省力化蚕具的推广使用,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两年来,全村共召开培训会26场次,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指导技术800多人次。
3、发挥协会职能。每季养蚕期间,村两委会和协会组织都要抽派专人对境内营业网点进行检查,如发现有损害蚕茧质量的激素药品,现场进行销毁。与此同时,还通过召开群众会和举办广播讲座等形式,教育和引导蚕农不使用有损蚕茧质量的激素药品和器具,不卖毛脚茧。三组村民祝敏善以前养蚕喜欢使用蜕皮激素,他认为早上簇可以早休息,省时省力,结果每季蚕茧张产都只有四五十斤,通过技术员的讲解,使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今年秋蚕,他没有使用蜕皮激素,3张蚕卖了270多斤茧子,收入过3000元。每季蚕茧上市时,协会还成立了蚕茧收购服务队,下设两个小分队,一个分队负责到收购站蹲点,监督收购站工作人员是否统一质量标准,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另一个小分队负责对一批走村串户坑害蚕农的不法商贩进行管理,优化了蚕茧流通环境和市场秩序,切实保护了蚕农的经济利益。
为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今年下半年,隆兴村将以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为契机,腾出好田好地新建200亩高标准桑园,目前已完成整地挖坑挖带任务,正在组织桑苗的调运。他们借市县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机遇,力争在一、两年内,在全县率先实现人均喂养一张蚕的目标。
(撰稿:王福荣 曹英元)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
养蚕是堰门乡的传统产业,过去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限制,蚕桑在群众的心目中,只当作一个副业,养蚕只是为了能挣几个零花钱。九十年代后期,村两委会通过算帐对比,依托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正确决策,把蚕桑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村上及时召开村组干部动员会和养蚕大户技术培训会,讲解党的富民政策、市场经济知识,教育群众要坚定蚕桑产业发展信心,树立低潮发展、高潮受益的思想。在市场低潮时,村干部带领并号召群众不要毁桑。特别是1996年至1997年,由于市场疲软,蚕茧价格大幅度下滑,群众辛辛苦苦养出来的蚕茧卖不到好价钱,个别户就把地里的桑树挖了。村民张宗科说:“那个时候,我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市场规律,只晓得养蚕不赚钱桑树又荒庄稼,所以就把它挖了。而让我们惭愧的是,我们头天挖了桑树,第二天村上的三个干部就拿着桑苗给补上了,之后我们一连拔了三次,他们就补了三次,干部一边补苗一边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村干部通过苦口婆心的给群众讲道理,又采取宣传养蚕受益农户的做法,使当地群众的思想认识明显得到提高,靠兴桑养蚕致富,迅速成了村上的主导产业,产业园每年以50亩的速度递增,形成了目前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二、加强桑园管理,提高利用效益
前些年,由于桑园管理跟不上,致使桑园的产叶量普遍不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1995年冬季,村上召开专题培训会,宣讲桑园管理的重要性。并专门组织劳力对全村400多亩桑园进行统一管理。每年统一时间要求,统一技术标准,做到了有桑必修、有枝必剪、有园必翻、有老劣桑必改,平均每年追施农家肥200余吨,改造老劣桑3万株,管护率达98%以上。通过管理后的桑树枝繁叶茂、叶片肥厚,大大地提高了产叶量。
为避免桑叶浪费,村两委会每年年初对因全家外出和整户外迁而无人管理和使用的闲置桑园面积进行了核实,并通过合理协商,流转给养蚕大户;对有桑叶资源而无能力养蚕的弱智户,通过党员、能人帮扶的形式进行小蚕共育、大蚕共养。村民邱习福以前全年养4张蚕,而她的邻居全家外出五六年了,3亩多地的桑园白白闲置浪费,经村干部协商决定调给了她,通过她的精心管护,这块桑园长得枝壮叶茂,亩产桑叶四五千斤,加上她自己的桑园,现在全年养蚕达到了8张,收入过万元。弱智户张国义由于学不会养蚕技术,每年养蚕到二龄时就发病了,致使桑叶连年浪费。去年村上让他和屋坎上的方家合喂5张蚕,他负责出劳力,收入平均分,现在他年收入将近3000元。象这样的户在隆兴村有10余户。面对目前农村外出打工的现实,通过村干部的协调作用,使全村的桑叶、人力、技术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三、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大户发展
近些年来,村上紧紧抓住国家对农业投入不断加大的机遇,把蚕室建设和蚕具改造纳入项目建设的范畴,按照计划逐年分步实施。积极争取乡上出台的新栽1株桑苗补助0.1元、建1间标准化蚕室补助300元,建一个消毒池补助100元、购置1000片方格簇每片补助0.5元的优惠政策,扶持大户规模发展,全村共新栽桑苗5万株,建标准化蚕室121间,建消毒池80个,推广方格簇5万片。三组村民卢修友充分利用乡上的各项奖励扶持政策,前几年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新建了7亩高标准桑园,又新修了3间1000平方米的专用养蚕室,购置了1000片方格簇,今年养蚕达到了12张,收入超过1.5万元,走上了兴桑养蚕致富的发展道路。如今,象卢修友一样依靠发展蚕桑产业走上致富的大户在隆兴村还有不少户,仅全年养蚕超过10张的就有6户,年养蚕超过6张的有20多户。
四、建立养蚕协会,加强产业服务
1、组建协会组织。为加快蚕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适应种、养、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2005年初,村上专门成立了蚕桑科技协会,支部书记亲自担任协会会长,40名具有丰富的养蚕实践经验的党员和养蚕大户为协会会员,通过协会组织有效地发挥了协会的职能作用,制定蚕桑生产发展规划、提供技术咨询、搞好技术培训,加强了蚕农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2、加强技术服务。协会成立后,各会员牢固树立以科技提质量、以质量求效益的发展观念,多次邀请县乡蚕桑技术员到村指导技术。首先把党员干部培训成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行家里手。其次,又从这些行家里手中精选了5名技术员组成科技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和蚕农家中从桑树修技定型、嫁接改造到养蚕前的消毒防病准备,从小蚕收蚁到大蚕喂养,从标准蚕室的规划设计到省力化蚕具的推广使用,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两年来,全村共召开培训会26场次,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指导技术800多人次。
3、发挥协会职能。每季养蚕期间,村两委会和协会组织都要抽派专人对境内营业网点进行检查,如发现有损害蚕茧质量的激素药品,现场进行销毁。与此同时,还通过召开群众会和举办广播讲座等形式,教育和引导蚕农不使用有损蚕茧质量的激素药品和器具,不卖毛脚茧。三组村民祝敏善以前养蚕喜欢使用蜕皮激素,他认为早上簇可以早休息,省时省力,结果每季蚕茧张产都只有四五十斤,通过技术员的讲解,使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今年秋蚕,他没有使用蜕皮激素,3张蚕卖了270多斤茧子,收入过3000元。每季蚕茧上市时,协会还成立了蚕茧收购服务队,下设两个小分队,一个分队负责到收购站蹲点,监督收购站工作人员是否统一质量标准,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另一个小分队负责对一批走村串户坑害蚕农的不法商贩进行管理,优化了蚕茧流通环境和市场秩序,切实保护了蚕农的经济利益。
为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今年下半年,隆兴村将以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为契机,腾出好田好地新建200亩高标准桑园,目前已完成整地挖坑挖带任务,正在组织桑苗的调运。他们借市县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机遇,力争在一、两年内,在全县率先实现人均喂养一张蚕的目标。
(撰稿:王福荣 曹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