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镇堰湾村位于汉滨区北部山区,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275户,1056人。蚕桑是该村的传统骨干项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产业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村桑园面积1100亩,养蚕农户260户,年养蚕1000张,户均养蚕3.6张,人均近1张,产茧8万斤,产值80万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8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蚕桑已成为堰湾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狠抓桑园建设,打好产业基础
要把蚕桑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桑园建设是前提。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结合村情实际,提出了“山上四旁桑,山下密植园”的发展规划,一手建新园,一手抓改良,2000年至2005年的六年间,全村四旁栽桑18万株,建密植桑园150亩,使全村四旁栽桑总量达到27万余株,折合面积450亩。为了进一步提高桑园效益,该村加强对老劣桑改造,用“农桑14”和“陕蚕305”新品种进行嫁接改良,使全村优质丰产桑园面积达到280亩,整个发种量由2000年的520张增长到2005年的1000张。同时,加强对桑园的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理,使桑树长势旺盛,树形整齐,桑园已进入稳产高产期。
二、加强设施建设,改善养蚕条件
堰湾村前些年蚕农养蚕没有专门蚕室,多数农户都是人蚕共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蚕病频发问题,导致蚕茧质量差,效益低。近几年来,多数蚕农认识到专用蚕室的重要性,10组组长龚家军带头建起两间标准化蚕室,购置了省力化蚕台和簇具,年养蚕达到18张,年养蚕收入1.5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通过龙头企业补贴、信用贷款和蚕农自筹的办法,全村180户建标准化蚕室270间,购省力化蚕台82套,小蚕共育箱21个,塑料折簇3000余片,使人居、喂养分离,有效降低了养蚕病害。通过蚕室蚕具的更新改造,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蚕茧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建立蚕桑协会,服务产业发展
为了适应蚕桑生产发展要求,解决好蚕农兴桑养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镇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支持下,2003年村上成立了蚕桑协会,协会会长由村支书兼任,镇林业站一名技术干部和两名村组干部任理事,采取蚕农+协会+龙头企业的形式进行管理和服务。现已有130户蚕农入会。协会全面抓好兴桑养蚕的各项服务工作。一是组织技术力量,无偿为蚕农进行技术指导,每年春秋两季从区镇聘请蚕技人员进村入户授课培训,提供技术服务。二是为蚕农排忧解难。协会统一为会员购置蚕药蚕具和调运桑苗,以成本价供给会员,并积极为会员争取建园扶持贷款10多万元。三是维护蚕农利益。代表蚕农与收烘企业协调,对蚕茧收购环节的压级压价行为及时予以抵制,并积极与龙头企业协商,争取龙头企业对养蚕大户奖励扶持政策的兑现。
四、培育典型大户,带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村上把年养蚕5张以上的大户作为典型,加大帮扶力度,进行奖励扶持,通过大户示范带动全村蚕桑产业发展。一是干部带头。要求村、组干部带头学习推广养蚕新技术,扩大规模,率先成为大户,示范引导农户掌握植桑养蚕技术。二是搞好服务。村上对养蚕大户实行包帮责任制,为他们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及时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典型引路。村上统一组织养蚕大户到外村、外乡参观学习养蚕能手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他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了兴桑养蚕致富的信心和决心。2005年底,全村养蚕户占总农户的95%,其中,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22户,5至9张的大户42户。在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堰湾村基本实现人均一亩桑、年养一张蚕、收入近千元的目标。
堰湾村将在今后五年内新建桑园200亩,改造老桑园300亩,桑园面积达到1300亩,其中优质桑园500亩,发种量每年增加15%,到2010年发种量达到1800张,蚕茧产量14.4万斤,产值173万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实现蚕桑产业强村的目标。
(撰稿:陈唐利 锁东红 邱耀明)
一、狠抓桑园建设,打好产业基础
要把蚕桑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桑园建设是前提。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结合村情实际,提出了“山上四旁桑,山下密植园”的发展规划,一手建新园,一手抓改良,2000年至2005年的六年间,全村四旁栽桑18万株,建密植桑园150亩,使全村四旁栽桑总量达到27万余株,折合面积450亩。为了进一步提高桑园效益,该村加强对老劣桑改造,用“农桑14”和“陕蚕305”新品种进行嫁接改良,使全村优质丰产桑园面积达到280亩,整个发种量由2000年的520张增长到2005年的1000张。同时,加强对桑园的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理,使桑树长势旺盛,树形整齐,桑园已进入稳产高产期。
二、加强设施建设,改善养蚕条件
堰湾村前些年蚕农养蚕没有专门蚕室,多数农户都是人蚕共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蚕病频发问题,导致蚕茧质量差,效益低。近几年来,多数蚕农认识到专用蚕室的重要性,10组组长龚家军带头建起两间标准化蚕室,购置了省力化蚕台和簇具,年养蚕达到18张,年养蚕收入1.5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通过龙头企业补贴、信用贷款和蚕农自筹的办法,全村180户建标准化蚕室270间,购省力化蚕台82套,小蚕共育箱21个,塑料折簇3000余片,使人居、喂养分离,有效降低了养蚕病害。通过蚕室蚕具的更新改造,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蚕茧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建立蚕桑协会,服务产业发展
为了适应蚕桑生产发展要求,解决好蚕农兴桑养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镇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支持下,2003年村上成立了蚕桑协会,协会会长由村支书兼任,镇林业站一名技术干部和两名村组干部任理事,采取蚕农+协会+龙头企业的形式进行管理和服务。现已有130户蚕农入会。协会全面抓好兴桑养蚕的各项服务工作。一是组织技术力量,无偿为蚕农进行技术指导,每年春秋两季从区镇聘请蚕技人员进村入户授课培训,提供技术服务。二是为蚕农排忧解难。协会统一为会员购置蚕药蚕具和调运桑苗,以成本价供给会员,并积极为会员争取建园扶持贷款10多万元。三是维护蚕农利益。代表蚕农与收烘企业协调,对蚕茧收购环节的压级压价行为及时予以抵制,并积极与龙头企业协商,争取龙头企业对养蚕大户奖励扶持政策的兑现。
四、培育典型大户,带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村上把年养蚕5张以上的大户作为典型,加大帮扶力度,进行奖励扶持,通过大户示范带动全村蚕桑产业发展。一是干部带头。要求村、组干部带头学习推广养蚕新技术,扩大规模,率先成为大户,示范引导农户掌握植桑养蚕技术。二是搞好服务。村上对养蚕大户实行包帮责任制,为他们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及时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典型引路。村上统一组织养蚕大户到外村、外乡参观学习养蚕能手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他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了兴桑养蚕致富的信心和决心。2005年底,全村养蚕户占总农户的95%,其中,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22户,5至9张的大户42户。在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堰湾村基本实现人均一亩桑、年养一张蚕、收入近千元的目标。
堰湾村将在今后五年内新建桑园200亩,改造老桑园300亩,桑园面积达到1300亩,其中优质桑园500亩,发种量每年增加15%,到2010年发种量达到1800张,蚕茧产量14.4万斤,产值173万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实现蚕桑产业强村的目标。
(撰稿:陈唐利 锁东红 邱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