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石泉县裕民村——兴桑养蚕富新村

2006-11-29 16:44 来源:
字体大小:【
    中池乡裕民村位于石泉县的东北边,距石泉县城25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274户,967人,共有耕地1764亩。近年来,该村坚持一村一品,突破发展绿色产业,咬住蚕桑产业不放松,依靠科技,抓示范大户、改良桑园、推广方格簇、建标准化蚕室、延伸产业链条,基本实现了蚕桑优势项目的集约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改善养蚕条件    打牢产业基础
    前几年,村上有桑园700—800亩,发种最好的年份也才有500—600张,质量差,价格低。究其原因:一是桑园大多数都是地边桑,坎坎桑,没有成片的密植桑园,并且是一、二十年的老品种,加之疏于管理,产叶量很低。二是养蚕用具粗糙低劣。三是没有专门蚕室,大多数农户都是人蚕混居。四是对养蚕新技术缺乏了解、掌握和使用。五是农户的经营观念和方式陈旧落后,把兴桑养蚕只作为副业挣个零花钱,舍不得投入。为了使蚕桑产业真正成为主导产业,该村从打牢产业基础抓起。
    狠抓桑园建设。一是建高质量的密植桑园。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先科学统一规划,选准优良品种,再精心实施,确保质量,建一块成一块。去年全村统一规划栽植的三个连片多倍体密植桑园共140亩,今年已见效,三年后每亩可养三张蚕。二是加强桑园管理。春、夏、秋三季每季养蚕结束后,都要及时进行锄草、追肥,精耕细作,把桑当庄稼来种。对需要淘汰的老品种、老劣桑园,先在空隙处栽植品种良桑,待桑树旺长期,再将老劣桑挖掉。对可改良的老劣桑品种,分年度分批次进行嫁接改良。对品种桑,及时组织冬春修枝、刷白、松土、施肥。从而使桑园面积达到1112亩,桑园质量明显提高,产叶量增加,养蚕量也增加到984张。四组村民袁泽华,原有6亩桑,每年却只能养3—4张蚕,通过抓桑园管理和改良,去年养蚕9张,产值6400元。
    狠抓标准化蚕室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村有标准化专用蚕室237户,占养蚕户的88%,计划今年内达到100%。专用蚕室一般面积在60至100平面米以上,远离牲畜饲圈区,通风采光,设计有大蚕室、小蚕共育室、储蚕室,各蚕室内有对流窗。修建蚕室所需用地村内调剂,县国土部门减免全部税费,简化手续,由乡上统一报县国土局备案。另外乡村每平面米补助10元,每户得到的奖补资金多的上1000元,少的也有500—600元。标准化专用蚕室的建设,一改人蚕混居的陋习,减少了蚕病的发生,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使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狠抓方格簇的推广。蚕茧质量如何,取决于上下茧率、茧层率等几项关键指标。双宫、柴印,尤其是血茧、毛脚茧,直接影响蚕茧的质量。产生这些原因,关键看上什么簇,上簇这一环节是养蚕整个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而纸板方格簇这一先进技术能有效提高蚕茧质量。近几年,裕民村扭住这个关键环节,狠抓了方格簇的推广。截止2005年,全村共调方格簇8万片,方格簇普及率达100%。由于使用方格簇,裕民村的蚕茧在全县质量最好,价格最高,每斤鲜茧高于全县均价1元钱,全村增收近10万元,仅此人均从中获利近100元。
    抓好示范大户    带动规模发展
    通过逐家逐户摸排,把观念新、懂技术、有经济头脑、有一定规模的桑园或土地面积的农户,确定为示范大户,进行重点培植。一是带他们到外村、外乡、外县参观学习养蚕专业户的经验,增加他们的见识,增强他们敢于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胆识和勇气。二是每个大户都确定有一名包联的乡村技术干部,送蚕种上门,帮他们联系优质桑苗、蚕具,代购正品农药、蚕药等,及时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他们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奖励扶持政策向大户倾斜。保证大户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高于全村平均水平,充分发挥其带头引导示范作用。全村274户,目前有269户养蚕,年养10张以上的27户,5至9张的58户,大户占养蚕户的1/3。
    加强服务引导    提高质量效益
    裕民村每年都要请乡蚕桑产业服务队与县蚕技站的技术员到村上分季节培训三次以上,春季主要是养蚕技术,夏季针对秋蚕病多的特点,侧重于消毒防病,冬季主要是桑园管理。为了使技术全覆盖,村请乡上派了一名联村技术干部,村上也落实了两名蚕桑技术员,落实了工资报酬。在技术培训时,把村、组干部、党员、养蚕大户作为重点,使他们先掌握技术,现场给村民答疑解惑,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所有养蚕户都能熟练掌握育苗、桑园管理改良、小蚕共育、消毒防病、省力化养蚕等技术。为了推广方格簇,在县、乡对蚕农每片各补助1角钱的基础上,村上再补助1角钱。为了建标准化专用蚕室的,按照县上的政策,补助500至1000元,并且简化用地手续,减免一切税费。并且落实补助桑苗款,无偿提供石灰、修枝嫁接用的工具。近几年,每年争取上级加上村上的扶持支持优惠减免达5万多元。2006年全村发种1112张,张张增产,最高的一张产茧106斤,户户增收,平均张产72斤,产茧52吨,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1000元,占人均纯收入2060元的近50%。
    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持续发展
    在抓蚕茧质量,创建自己品牌的同时,裕民村依靠科技,立足桑,着眼蚕,积极探索走蚕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是科学育苗。为本村、本乡、本县建园和退耕还林提供优质树种,去年育苗40多亩,今年计划在好田好地中育多倍体和供嫁接改良的实生桑苗200亩。二是在桑枝上作文章。过去把桑枝当柴火烧的现象不复存在,去年优质多倍体良桑枝条卖到1元钱一公斤,另外去年已经有两户村民用桑枝栽植香菇等食用菌,收入都在4000—5000元,今年他们还准备扩大规模。三是种植果桑。已有两户栽植,市场出售供不应求。四是积极争取收烘企业落户本村。村上原有一个烘茧企业。去年在县乡村的共同努力下,积极争取投资120万元,为企业协调用地和周边环境,在裕民村建成了全县仅有两个的全自动烘茧流水线。还准备利用村上闲置的房屋,招商引资建一个丝棉被厂,拉长产业链条,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激发蚕农兴桑养蚕的积极性。
    一业兴、百业旺。裕民村依靠科技,大力发展蚕桑,形成了一村一品,促进了裕民村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明显改善和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全村组组通公路,95%的户住上楼房或砖木结构的房子,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家里安有固定电话或手机。今年,裕民村又被列为全县九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之一,他们将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坚持不懈地抓好蚕桑产业,发展生态林业经济,使蚕桑产业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
(撰稿:卢绪哲   糜勇君   周裕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