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立足“一村一品”做精做强林业产业

2006-11-29 16:54 来源:
字体大小:【
    如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安康突破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探索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探索区域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都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市经济社会滞后发展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就如何推动陕南突破发展问题,袁純清代省长强调,要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多元发展、产业推进”的思路,借助最具优势的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从资源经济到主导产业的升级,实现产业发展的突破。按此要求,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在认真分析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资源禀赋优势和加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坚持以绿色产业建设为重点,奋力推进安康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思路,这就为林业建设特别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就我市而言,安康是全省的林业大市,特殊的区位、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林业建设在推进绿色产业突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市属典型的土石山区,地处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带,雨热充沛,南北植物荟萃,物种资源极为丰富,素有“物种基因库”、“秦巴药谷”、“漆蔴耳貝之乡”的美称,这就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桑、茶、果、生漆、杜仲等产业历经市场遴选而生生不息,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但是,我市立体地貌特征显著,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小区域气候差异较大,这就对做大做强我市林业产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单就发展某一种产业来讲,要想做到象我省陕北、关中苹果产业那样大的规模,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实施“一村一品”,借助最具优势的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应该是今后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样做既可以聚集社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转移,又可以支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一村一品”?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
    就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是明确的,但是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或有了好的规划而落实不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特别是乡村规划。规划一定要科学,既具有前瞻性,又要切实可行。我认为重点要把握好三要素。一要准确把握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资源优势,着力解决本地适宜发展什么产业,不切合实际的盲目搞是徒劳无益的。二要准确把握市场趋向,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什么是本地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三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无论搞什么产业,如果没有群众基础、搞一厢情愿是不会持久的。具体讲,我认为,实施“一村一品”重点还是要围绕我市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如蚕桑、茶叶、干果、生漆、杜仲等产业,这些产业我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进一步做精做强。在优化产业布局上,根据各个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全市大体可以分为河谷川道区、秦巴低山丘陵区和秦巴中高山区。河谷川道区包括海拔600米以下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较为优越,是我市蚕桑、茶叶、鲜果的主产区,应该继续大力发展;而秦巴低山丘陵区则应该以蚕桑、茶叶、干果、生漆、杜仲、食用菌等为主。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一经确定就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忌朝令夕改、半途而废。
    二、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过去我们讲在推动一个产业发展时,总是期望政府要加大投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过多投入某一种经营性产业,也不符合公共财政理论。政府的作为应该更加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产业自身聚集社会生产要素的能力。如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决定》,突破就在解决了长期以来束缚蚕桑产业突破发展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优化了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龙头企业的培育也是如此。龙头企业的形成是市场遴选的结果,政府通过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市场竞争最终才能形成龙头企业,不是靠行政命令“拉郎配”就可以形成的。
    三、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近几年来我市蚕桑、茶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除了市场带动因素以外,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功不可没。但是,从整体水平看,我市林业产业科技投入不足,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程度较低,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与生产规模小而分散有关。因此,实施“一村一品”,既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和技术力量,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也为开展科技社会化服务创造了条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