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

2006-11-29 17:01 来源:
字体大小:【
    通俗地讲,“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以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为目标,通过优化土地、环境、劳力、资金投入等资源配置,主要从事一种产品生产,壮大一项支柱产业,打响一个产业品牌。它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始于日本,在中、泰、韩等国得到推广,尤其是我国江浙等广大农村,将其视为发展繁荣区域特色经济的战略,倾力组织实施,收到良好经济社会效益。运用这种模式,确立“一村一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占领消费市场,二是能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三是靠质量打响产品品牌。就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这“一品”的产业收入应占到全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批以蚕桑、茶叶、烤烟、魔芋、林果等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不断涌现,“一村一品”甚至“数村一品”的格局正在形成,为实现绿色产业的突破发展、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启示。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基础。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主要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适度集中土地、强化组织管理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集约化地投入生产要素,有效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实现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对于我市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而言,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显得尤为迫切。然而,长期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致使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效益十分低下。尤其值得总结的是,在产业项目的选择上,往往左右摇摆,甚至一遇风吹草动便改弦更张,很难做到一以贯之、常抓不懈,造成优势产业难以得到集中、持续、规模发展,产业化经营难以向纵深迈进。可喜的是,正在一些地方蓬勃兴起的“一村一品”模式,为农村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找到了有效途径,也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成功例证:发展“一村一品”,有利于生产要素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有利于推广先进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规模生产经营和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这正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所在。
    发展“一村一品”,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实施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我市是典型的山区市,处在南北过渡带,各个自然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地理气候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加之“种啥长啥”的自然生产特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产业项目多,产品数量少,很难形成区域板块经济、实现规模经营。“一村一品”模式为我们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找到了最佳路径。发展“一村一品”,就是要立足本村实际,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专业大户带动,培育特色产品,进而打响产业品牌,壮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形成“数村一品、数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近些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建设,许多地方以村为单元的特色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如石泉县大阳村、裕民村的蚕桑、紫阳县和平村、平利县靛坪村的绿茶、旬阳县桦树梁村的烤烟、冬青村的狮头柑、汉滨区九里湾村、汉阴县花果村的林果、白河县桂花村的木瓜等农产品生产都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赢得了市场肯定,在一批大户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下,“一村一品”的产业雏形初步形成,有些地方还形成了跨村、跨乡镇甚至跨县区的产业板块经济,如旬阳的烤烟、石泉的蚕桑、紫阳、平利的茶叶等,已初步成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发展“一村一品”与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矛盾,通过农产品加工的延伸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服务,促进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方面,“一村一品”并不仅仅是以村为单位孤立地发展特色种养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县域内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使特色种养业成为产业化经营的加工原料基地。另一方面,“一村一品”只有放在产业化经营的大格局中,通过加工链条的不断延伸和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发展“一村一品”,就是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规模化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创建一批互助互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龙型”经济,从而使广大农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近几年来,我市一些县区坚持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延伸加工层次,反过来又带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旬阳的烟草产业,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之路。这些成功事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有三点:一是大户带动建设产业基地。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善于运用示范引导的方法,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扎实有效地推进“一村一品”不断发展。二是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区政府应积极搭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把引进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一村一品”的关键措施,特别要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实行品牌化经营,提高“一村一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三是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户,以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为依托,创建适应“一村一品”发展的专业协会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符合安康市情,是实施绿色产业突破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企业带村、科技兴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进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和安康突破发展的产业基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