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四期 > 正文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启示

2006-04-14 11:41 来源:
字体大小:【

    一、平利县新农村建设部署和实施情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贯彻中省市的统一部署,我们提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在组织相关部门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初以县委1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文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1、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主任,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和县委、县政府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副县长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审定和实施中的督导工作。并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同时,县上调整56名编制,从县到乡统一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落实。
  2、坚持分批建设,科学规划先行。按照量力而行、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实施“三步走”。第一步是,2006年县上先行启动13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同时要求各乡镇自行确定并启动1个试点村建设,全年启动25个新农村的试点村建设;第二步是,从2007年起,每年新启动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到“十一五”末,全县4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标准;第三步是,到2020年力争全县6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标准。具体实施中,我们坚持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由县农办牵头,县上统一抽调10名干部,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办公室。今年内完成县、乡两级规划纲要和25个试点村详规。目前,县乡抓的25个新农村试点村总体规划已全部制作完成,并陆续启动建设。
  3、统一建设标准,抓好“五个关键”。平利县2003年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按照这一战略,在农村工作中,我们提出以建设“陕西最美丽的乡村”为长远目标,以优势区域即安平路沿线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的率先突破为带动,集中实施生态环境、观光农业、民居改造、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五大工程”,收到了生态改善、生产发展、民居靓化和基层加强的综合效果。这一决策部署,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使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上走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一步。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任务后,我们在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对农村工作思路和部署进行了相应调整完善,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八个一”和“八个有”的标准。“八个一”是指新农村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通畅便捷的入户道路网络、一套安全方便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八个有”是指农户有稳定的增收项目、有美观适用的住房、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安全便利的自来水、有厨厕圈沼标准化设施、有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有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文明和谐的生活习俗。实施中突出抓好“五个关键”。一是突出主导产业。从平利实际出发,在全县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的基础上,引导各村集中培植1个“当家产业”,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可靠来源。今年县上抓的13个新农村试点村,其中6个村以发展茶饮产业为主,3个村以种植绞股蓝为主,2个村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庄园经济为主,另外2个村以发展畜牧业为主。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抓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三是建设生态家园。按照经济、适用的原则,以徽派民居改造为重点,实施民居靓化工程。目前全县已完成320户徽派民居改造,并新启动了500户新建和改造工程。同时由宣传部和县妇联牵头,在全县开展“文明乡风进农家”活动,切实加强乡村民风和环境卫生整治,集中解决垃圾乱倒、柴炭乱堆、畜禽乱跑、粪便乱拉、厕圈乱建等问题,促使群众移风易俗、摒弃陋习,树立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四是提高群众素质。突出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注重农民技术培训,使每个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同时建立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村民自治规划,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水平。五是建强村级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其一为“素质工程”,突出培养与提拔能人;其二为“阵地工程”,努力提高村级组织规范化水平,完善村干部工作制度,使村干部有地方理事,村民有事能找到村干部;其三为“民心工程”,每村每年确定2-3件群众关心的实事难事,向群众承诺,实行责任制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
  4、捆绑项目资金,实施政策扶持。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坚持“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由计划、财政部门牵头,把扶贫、工赈、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资金,列出清单,提出到重点乡、村的捆绑计划,提交县政府研究确定后,集中使用于新农村建设,做到集中火力攻重点,建一村成一村,建一片成一片,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县本级财政尽可能拿出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今年,县本级财政预算新农村各项建设资金达到450万元。
  5、领导抓点示范,部门齐抓共建。为了抓好重点带动全面,我们对确定的新农村示范村每村安排1名县级领导抓点,1个部门联村,若干部门包户的工作机制,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政策、定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实行“事不过三”督查工作机制,定期督查,严格考核,促进工作落实。
  二、几点体会
  在初步探索中,我们认为要突出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1、紧扣一个核心。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中,基础是“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宽裕”,从而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因此必须紧扣产业建设这一核心,把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来解决。一是要形成主导产业。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滞后的根本“症结”是产业小而全、无特色,没有竞争优势,产品没有变成商品。要实现“生产发展”,必须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子,实施“一业率先突破”,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平利县坚持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建设“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已发展优质高效茶园10万亩、绞股蓝1.3万亩,实现茶饮产值1个亿,仅此一项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就达到500元左右,迈出了“生产发展”的基础性步伐。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继续抓好这一产业,到2020年使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绞股蓝5万亩,产销茶饮产品4500吨,实现总产值4亿元,使农民在这一项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2000元。同时要大力发展蚕桑、畜牧等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县发展桑园面积10万亩,养蚕10万张,产茧1500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养猪50万头,养羊40万只,实现畜牧总产值4亿元。二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科技应用和管理提效,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确保主导产业在“第一车间”实现产量翻番;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优势产业加工转化增值,在“第二车间”实现产值翻番;要做大品牌,用品牌抢占市场,引导市场,推动生产。平利是女娲文化源发地,“女娲”是我们的主打品牌。目前全县茶饮产品已经统一为“女娲”牌,今后要矢志不移地把这块牌子做大做强。
  2、防止两种倾向。一要防止把“新农村”当作“新村庄”来建设。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修道路、建新房,装饰农村“门面”,而是一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工程。必须以生产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生活宽裕为核心目标,以乡风文明为关键环节,以村容整洁为重要内容,以管理民主为有力保障,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要防止乱“戴帽子”。建设新农村,根本目的是促使农村发展、农民受益。具体实施中,要着重抓好产业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居建设和人的素质建设。而不能为了套取政策、追求“政绩”,搞一些名不符实、张冠李戴、劳民伤财的工程。
  3、把握三条原则。一是规划先行的原则。科学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制作规划其一要与“十一五”发展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一致;其二要科学定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近期与长远发展;其三要与时俱进,县乡要形成规划《纲要》,村要有详规;其四要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与任务,任务要实在,要到户。二是分步实施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不可一蹴而就。尤其对于贫困山区的县份,自身财力和上级扶持都十分有限,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稳扎稳打,坚决避免贪大求洋、一哄而起、乱铺摊子。三是尊重民意的原则。建设新农村,农民是直接受益者和主体,必须尊重农民的
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做好宣传引导、制作规划、指导协调和落实政策工作,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形成农民自力更生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坚决避免政府强迫命令,违背群众意愿。
  4、处好四大关系。一是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农民作为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如果没有投资、投劳、参与的积极性,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支撑。必须通过思想发动、典型带动、政策推动等各种措施,调动千家万户踊跃投入到建设热潮之中。这是内力,是主要方面。但必须看到,欠发达地区没有形成原始积累,没有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争取国家的财力倾斜,便难以推动以基础设施为主的重点工作。过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市、在工业,今后的差距将是全方位的。所以,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大力争取外援。二是典型引路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典型引路是平利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只是一个工作方法,新农村建设涉及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不能以点“代”面。要切实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一方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照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要求,着重抓好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切实做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的产业建设、村道建设、生态建设和提升农民素质等全方位的工作必须同步推进,让广大农民都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避免点上热热闹闹,面上冷冷清清。三是资金捆绑与项目对口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以项目为支撑。首先,在项目编制和上报上,要对接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分期分批、集中投入的原则,逐年申报项目计划,使各级在年度项目安排上与区域重点“对口”、“合拍”,不发生冲撞和矛盾。其次要坚持“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用什么钱办什么事,确保资金归口、专款专用。个别项目计划若要调整,要坚持上下沟通,移位不移项,确保建一村、成一村,建一片、成一片。四是市场引导与行政推动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发展”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这是基础和前提。但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认识水平和个体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农民与企业也没有成为市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科学规划、行政引导与推动作用,当然行政引导和推动也要采用经济的、教育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从而使“市场”与“行政”作用互补。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