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文件精神,又到部分县区、乡镇、村组调查走访,总的看,全市新农村建设热潮正在兴起,态势良好,但也感到当前有三个问题至关重要,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关于认识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有效地搞好新农村建设,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从安康实际出发,理性思考,科学筹划,抢住机遇,全力推进。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大方面。与过去相比,具有新的背景,更全面的目标和更完整的思路,既不能孤立地理解为发展农业生产,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改善农村面貌,更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建房、修路等单项工程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方针和“五要五不”的要求,尊重实际,尊重农民,尊重规律,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轨道有序、稳步、扎实推进。
2、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和现代化同步的历史过程。就基础和条件而言,相对于全国、全省来看,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必将更为艰巨,过程更为艰难。这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我们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更应从市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科学设定稳妥积极的阶段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所急所盼的事首先得到解决。
3、满怀激情抢抓机遇。安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的自我积累还很薄弱。安康的工业还相对弱小,城市也不够发达,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现实能力还十分有限。在这种条件和环境中建设新农村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作出建设新农村这个重大决策为我们提供的难得发展机遇,把握机遇,珍惜机遇,用足用好中省各项惠农政策,在尊重规律、尊重农民的前提下,满怀激情地以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争取和创造更多更大的机遇,推动全市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建设。
讲认识问题,是要防止脱离实际,忽左忽右,冷热失度,大起大落,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把握在理性的范畴之中。
二、关于规划问题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果。规划先行,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已在我市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得到证明。通过编制规划,可以集中群众智慧,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当前,应把科学编制综合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工程来抓,然后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浪费,稳中求快,使新农村建设高质量地有序推进。
1、规划的总体要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注意纵向和横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注重市场配置资源与规划调控引导相结合,局部规划与整体规划相结合,科学性与有效性相结合,中长期发展与年度任务相结合,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规划的编制程序。新农村建设应从县(区)域规划、乡村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引导。县域规划由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的总体格局作出安排。乡村总体规划在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县域规划,对辖区内的村庄布点、村庄规模和发展定位、村庄和村民住宅的总体风格、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等进行编制,提交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村庄建设规划包括住宅布局和建筑风格,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安排等,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在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村民委员会依据乡村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当前要重点搞好县域规划、乡村总体规划和100个示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鉴于目前实际,必须在村庄布点、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一些主要方面参照有关规划,尽快予以明确,加强县区对乡镇、乡镇对村级的具体指导,争取做到上下衔接,立体推进。也可在充分考虑综合衔接前提下,从当紧建设的单项规划入手,逐步完善。
乡村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20年,村庄建设规划的年限一般为10年,修改完善,需按制定规划的程序进行。这就要求对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和把握,阶段目标的确定宜侧重与五年规划衔接。
3、规划的编制原则。一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使村庄建设的规模、速度同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二应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耕地,利用原有村庄用地进行旧村改造,新建用地尽量选择非耕地进行建设。三应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四应坚持立足乡村特点,突出陕南民俗特色,尊重地方传统习惯和风格,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五应坚持资源优化配置,节约成本,发挥效益。尤其是一些因路桥不通、隔河相望、居住相对集中的相邻行政村,规划应相互对接、协调一致,对其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全部或部分,可以跨村或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这样,既能最大化地发挥公共投入的效益,又能促进村庄的聚集发展,拉动人口重新布局,形成新的人口聚集效应,为今后走向大村、强村奠定基础。
4、规划的主体内容。新农村建设规划涉及诸多内容,按照村级“八个一”和农户“五个有”的要求,最基本的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各地的产业基础、自然条件和区位特点,围绕绿色种养、生态旅游、加工商贸等,跨区域立体优化布局,形成“一村一两品、一乡一两业、数村数乡一两业”的产业格局,扩大板块规模,提高集约效应。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专业大户,探索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对主导产业效益在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要求。
二是特色新村建设规划。按照城郊集中型、集镇社区型、生态庄园型、分散院落型等不同类型和“集中布局、紧凑发展,利用现状、结合自然,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继承传统、改善景观”的要求,因村制宜的确定发展方向。把事关协调发展、公众利益、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强制性内容,划定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确定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重点突出村庄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户庭院园林化和田边、河边、路边、街边、宅边全方位绿化美化,设置垃圾存放点,积极推进沼气建设,引导农民进行改灶、改厕、改圈,实现生活区与畜禽养殖区分离,过上方便舒适、体面而又有尊严的生活。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着力发展农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突出搞好“两校三室”建设(“两校”即村级小学和农民素质培训学校,“三室”即村支部村委会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抓好义务教育、农民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制定乡风文明目录公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生态文明,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促进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致富能力和健康水平,引导农民除陋习、树新风,成为新型农民。
四是基层民主管理规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六好”标准建好村班子,提高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总之,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总体定位,充分体现安康新农村建设“山青、水秀、村美、民富、和谐”的特点。
三、关于机制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零打碎敲的办法和措施都无济于事,工作上必须高点起步,一开始就建立起统筹城乡、协调高效的保障机制。
1、建立工作落实机制。市县两级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要求,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尤其是职能部门应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将工作职能主动向农村延伸,把握角色,找准定位,充分履职,有所作为。具体到当前的示范村建设,应从注重实效的原则出发,建立一名领导负责、一个部门牵头、几个部门共同结对帮建、一个精干工作组驻村工作的落实机制,集中优势,合力推进。
2、搞活资金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一应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从源头实施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捆绑,适度集中倾斜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农村规划、公共产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二应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积累自我发展、自建家园。三应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四应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五应倡导鼓励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发扬优良传统美德,投资修路、架桥、建校等公共设施。
3、严明工作奖惩机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点考核内容,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甚至不配合、不支持、不作为,以至造成不良影响的,应给予必要的惩处。建立示范村建设动态管理机制,对年度考核中因认识模糊、工作不力、任务欠帐较大、明显处在后几位、确属多方条件暂不具备的村,应暂停示范村建设,由其它工作优秀的村取代。
4、创新公共产品管理机制。应按照用好国家的钱,挤出自己的钱,珍惜老百姓的钱的要求,大胆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管理制度,确保农村公共设施建成一项、巩固一项、老百性受益一项、永续利用一项。
有效探索创新机制,服务和保障新农村建设高质量的顺利推进,是新形势对我们的考验,也是我们能否克服各种困难,创出新农村建设经验成果的关键所在!
一、关于认识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有效地搞好新农村建设,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从安康实际出发,理性思考,科学筹划,抢住机遇,全力推进。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大方面。与过去相比,具有新的背景,更全面的目标和更完整的思路,既不能孤立地理解为发展农业生产,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改善农村面貌,更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建房、修路等单项工程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方针和“五要五不”的要求,尊重实际,尊重农民,尊重规律,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轨道有序、稳步、扎实推进。
2、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和现代化同步的历史过程。就基础和条件而言,相对于全国、全省来看,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必将更为艰巨,过程更为艰难。这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我们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更应从市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科学设定稳妥积极的阶段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所急所盼的事首先得到解决。
3、满怀激情抢抓机遇。安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的自我积累还很薄弱。安康的工业还相对弱小,城市也不够发达,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现实能力还十分有限。在这种条件和环境中建设新农村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作出建设新农村这个重大决策为我们提供的难得发展机遇,把握机遇,珍惜机遇,用足用好中省各项惠农政策,在尊重规律、尊重农民的前提下,满怀激情地以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争取和创造更多更大的机遇,推动全市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建设。
讲认识问题,是要防止脱离实际,忽左忽右,冷热失度,大起大落,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把握在理性的范畴之中。
二、关于规划问题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果。规划先行,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已在我市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得到证明。通过编制规划,可以集中群众智慧,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当前,应把科学编制综合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工程来抓,然后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浪费,稳中求快,使新农村建设高质量地有序推进。
1、规划的总体要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注意纵向和横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注重市场配置资源与规划调控引导相结合,局部规划与整体规划相结合,科学性与有效性相结合,中长期发展与年度任务相结合,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规划的编制程序。新农村建设应从县(区)域规划、乡村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引导。县域规划由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的总体格局作出安排。乡村总体规划在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县域规划,对辖区内的村庄布点、村庄规模和发展定位、村庄和村民住宅的总体风格、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等进行编制,提交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村庄建设规划包括住宅布局和建筑风格,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安排等,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在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村民委员会依据乡村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当前要重点搞好县域规划、乡村总体规划和100个示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鉴于目前实际,必须在村庄布点、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一些主要方面参照有关规划,尽快予以明确,加强县区对乡镇、乡镇对村级的具体指导,争取做到上下衔接,立体推进。也可在充分考虑综合衔接前提下,从当紧建设的单项规划入手,逐步完善。
乡村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20年,村庄建设规划的年限一般为10年,修改完善,需按制定规划的程序进行。这就要求对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和把握,阶段目标的确定宜侧重与五年规划衔接。
3、规划的编制原则。一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使村庄建设的规模、速度同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二应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耕地,利用原有村庄用地进行旧村改造,新建用地尽量选择非耕地进行建设。三应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四应坚持立足乡村特点,突出陕南民俗特色,尊重地方传统习惯和风格,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五应坚持资源优化配置,节约成本,发挥效益。尤其是一些因路桥不通、隔河相望、居住相对集中的相邻行政村,规划应相互对接、协调一致,对其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全部或部分,可以跨村或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这样,既能最大化地发挥公共投入的效益,又能促进村庄的聚集发展,拉动人口重新布局,形成新的人口聚集效应,为今后走向大村、强村奠定基础。
4、规划的主体内容。新农村建设规划涉及诸多内容,按照村级“八个一”和农户“五个有”的要求,最基本的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各地的产业基础、自然条件和区位特点,围绕绿色种养、生态旅游、加工商贸等,跨区域立体优化布局,形成“一村一两品、一乡一两业、数村数乡一两业”的产业格局,扩大板块规模,提高集约效应。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专业大户,探索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对主导产业效益在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要求。
二是特色新村建设规划。按照城郊集中型、集镇社区型、生态庄园型、分散院落型等不同类型和“集中布局、紧凑发展,利用现状、结合自然,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继承传统、改善景观”的要求,因村制宜的确定发展方向。把事关协调发展、公众利益、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强制性内容,划定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确定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重点突出村庄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户庭院园林化和田边、河边、路边、街边、宅边全方位绿化美化,设置垃圾存放点,积极推进沼气建设,引导农民进行改灶、改厕、改圈,实现生活区与畜禽养殖区分离,过上方便舒适、体面而又有尊严的生活。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着力发展农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突出搞好“两校三室”建设(“两校”即村级小学和农民素质培训学校,“三室”即村支部村委会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抓好义务教育、农民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制定乡风文明目录公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生态文明,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促进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致富能力和健康水平,引导农民除陋习、树新风,成为新型农民。
四是基层民主管理规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六好”标准建好村班子,提高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总之,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总体定位,充分体现安康新农村建设“山青、水秀、村美、民富、和谐”的特点。
三、关于机制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零打碎敲的办法和措施都无济于事,工作上必须高点起步,一开始就建立起统筹城乡、协调高效的保障机制。
1、建立工作落实机制。市县两级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要求,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尤其是职能部门应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将工作职能主动向农村延伸,把握角色,找准定位,充分履职,有所作为。具体到当前的示范村建设,应从注重实效的原则出发,建立一名领导负责、一个部门牵头、几个部门共同结对帮建、一个精干工作组驻村工作的落实机制,集中优势,合力推进。
2、搞活资金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一应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从源头实施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捆绑,适度集中倾斜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农村规划、公共产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二应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积累自我发展、自建家园。三应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四应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五应倡导鼓励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发扬优良传统美德,投资修路、架桥、建校等公共设施。
3、严明工作奖惩机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点考核内容,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甚至不配合、不支持、不作为,以至造成不良影响的,应给予必要的惩处。建立示范村建设动态管理机制,对年度考核中因认识模糊、工作不力、任务欠帐较大、明显处在后几位、确属多方条件暂不具备的村,应暂停示范村建设,由其它工作优秀的村取代。
4、创新公共产品管理机制。应按照用好国家的钱,挤出自己的钱,珍惜老百姓的钱的要求,大胆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管理制度,确保农村公共设施建成一项、巩固一项、老百性受益一项、永续利用一项。
有效探索创新机制,服务和保障新农村建设高质量的顺利推进,是新形势对我们的考验,也是我们能否克服各种困难,创出新农村建设经验成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