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五期 > 正文内容

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川道经济

2006-04-24 15:26 来源:
字体大小:【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当前首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近年来,我们借助月河川道地理条件、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较好的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用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指导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初步实现了月河川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四大举措激活科技进步原动力
     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中心、把握重点、调整思路、锐意创新,从工作机制、服务网络、人才队伍和树立典型入手,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激活了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的原动力。
   (一)着力创新保障和激励机制。一是强化领导支持。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作抓;制定出台了《汉阴县科技进步奖励试行办法》等文件,将重点农业科技项目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和“双十”工程实行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强化财力支持。将县农技中心、县农机局、县畜牧兽医站由财政定补改为全额拨款;县财政在财力十分有限情况下,每年投入科学事业费、科技示范项目和科普三项费用200余万元。同时,对涉农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我们积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或争取有关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创新工作模式。为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采取政府运作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在技术人才和农民群众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总结了技术租赁、技术入股、技术包帮三种工作模式。双乳镇邹恩华利用养殖技术和标准化养殖基地,采取对外租赁的方式为周围群众集中养殖生猪;蒲溪镇畜牧干部李辉华以技术入股与牧农合办秦川牛繁育场;县畜牧站干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全面负责养殖示范户王大元技术指导。三种模式的交叉运用,极大的激发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一是组建专业科技协会。先后建成蔬菜、养猪、养蚕等11个专业协会,会员达到1200余人;各协会积极推广实用科技,广泛搜集市场信息,组织相关产业大户参加各类展销会、质量评比会、先进技术展览会等,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科技的普及率。二是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共选派100名农业科技人员,以月河川道高效农业示范带为重点,实行跨乡镇、跨村组特派,让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采用联办、自办、帮办的方式,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三是积极探索可利用的其他形式。整合科技、农业、林业技术力量,组成综合技术服务队,深入村组农户开展现场服务;实施科技书屋和农村致富直通车项目,在川道10个村投放科技光碟及书籍3000余套,价值5万余元,为群众提供丰富的农技资料;筹措资金建立汉阴金农网,发布新优品种信息和农技服务知识;鼓励支持有科技特长的群众实行有偿服务、盈利推广。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县级人才队伍求精。通过人才交流会等平台,以高定一级工资等优惠政策,先后引进119名大学本科涉农技术人才来汉工作,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等途径加大对县级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二是乡镇人才队伍求全。针对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现实需求,我们以乡镇科普活动室为载体,以乡镇干部为主体,通过引进急缺人才、培训专业人才、鼓励自学成才等方式,共培养能够基本满足农村和农业发展需要的水利、交通和林果、畜牧、蚕桑、蔬菜、烤烟等15个方面的技术人员数百名。三是乡土人才队伍求广。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对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进行摸底、培训,为400余名“土专家”颁发了乡土人才证书。这些乡土人才充分发挥分布面广、联系群众紧密的优势,迅速成为了科技进步工作中的主力军。
   (四)充分发挥典型辐射带动作用。一是抓点示范。重点对20个农业科技示范村,55个地膜玉米技术示范点,5000亩无公害富硒优质大米生产基地,两个畜牧强镇、36个养殖专业村和无公害蔬菜示范村,采取领导包挂、部门帮扶、年终考核等措施,使示范点工作推进顺利,经济效益明显,并通过通报表彰、现场观摩、召开现场会等方法,带动了全县农业科技利用率明显提高。二是大户示范。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筛选确定了林果、蚕桑、畜牧等各项产业大户1000余户,通过专家挂牌指导、领导联户包帮、政府奖补扶持等措施,使产业大户真正达到示范标准,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三是党员示范。结合正在开展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农村广泛推行党员目标承诺制,对有致富能力的党员,要求其不断加强科技知识学习,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提升产业质量。同时,引导其为周围群众进行科技服务,帮助和带动群众提高致富能力,充分发挥了党员在利用农技知识致富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
    二、五大转变走活科技兴农一盘棋
    在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川道经济的生动实践中,我们紧扣服务“三农”主题,紧密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初步实现了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范围的五大转变,切实走活了科技兴农一盘棋。
   (一)服务对象由以千家万户为主向以龙头企业、示范大户、中介组织为主转变。为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我们改变过去面向千家万户服务,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明显地传统方式,把重点放到面向龙头企业、示范大户、中介组织为主的集中服务上,既节省了资源,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养猪大户王大元通过“圈、沼、厕、窖”一体化生态养殖模式,仅半年时间就赚回5万元,带动全村正大模式的生态循环现代高科技养殖大户迅速增至50户,猪存栏4750头,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二)服务目标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追求效益最大化转变。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我们改变过去重量轻质的要求,将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调优品种,以质取胜;调新技术,以优取胜;调新规模,以效益取胜,使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先后推广了“梅营一号”优质红薯、“丰优香占”优质大米、三元杂交猪等15个优质粮、油、畜、禽品种,使全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特别是从汉中等地引进的鄂莲四号、五号优质莲藕,每亩可增加收入1000—1500元。
   (三)服务内容由以粮为主向以多种经营为主转变。汉阴月河川道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极为突出,而种粮的经济效益又比较有限。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多种经营成为必然选择。围绕这一课题,我们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畜牧、蚕桑、药材、蔬菜等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5年,全县新建三元杂交猪良种繁育点285个,养殖示范点634个,生猪饲养量达33万头,良种普及率达到45.1%、商品率提高25%。板蓝根、黄精、桔梗GAP认证,现已带动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近万亩。月河川道近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获得省上认证,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四)服务方式由以科技下乡、印发资料为主向以科技驻乡、领办样板为主转变。我们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技人员走出机关,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科技推广工作。对从事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的,给予一定的风险保证金;对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且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在晋级晋职中优先考虑,大力营造科技干部驻乡、领办样板的良好氛围。全县2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采取联办、领办、自办等多种形式,创建畜牧、蚕桑、无公害蔬菜等示范点100余处,极大的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五)服务范围由产前、产中向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转变。我们在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服务的基础上,把服务的链条延伸到农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加强与科研型涉农企业的联系,由我县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农民负责生产,企业负责收购,成功发展订单农业3个;通过加强对专业协会的指导和服务,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产品购销经纪人200名,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起来;通过加强对农副产品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的技术指导,有效的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升值;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前景的科技分析,进一步加快了具有高营养值、高消费值和高附加值农业产业项目的发展。这些贴近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三大工程奏响科技应用新乐章
    近几年,我县科技进步与推广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使农村产业得到了发展,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广大干部得到锻炼,党群干部关系进一步密切。下一步,我们将在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三大工程”,努力使科技进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一)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型农民。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为突破口,以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为重点,同时选择群众积极性高、有一定基础的村作为示范,采取群众自愿报名、村委会推荐、好中选优的办法确定科技示范户,聘用一定数量的专家,抽调技术人员100名,组成畜禽、蚕桑、蔬菜、烤烟等10个技术服务队,分阶段、分季节深入生产第一线,面对面、手把手的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实现适用科技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以此辐射带动广大农民掌握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良好格局。力争用三年时间,培育30个重点示范村、1000个科技示范户,带动10000个科技明白人,使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90%,农业新品种覆率达到95%以上。  
 (二)实施科技转化工程,塑造效益型农民。认真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每年从财政拿出50万元,作为科技转化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沼气、秸秆还田、良种繁育等技术先进、具有良好推广前景、同时能产生很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科技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力度,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水田灭茬耕整轮、薯类切片加工机械、饲草加工机械等自主研发的科技项目,积极申报专利,打造自主品牌,力争有2至3项申报成功。同时,以建设月河川道高效农业示范带为依托,实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高标准建成城关、涧池、平梁、蒲溪、双乳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川道万亩优质粮油、万头良种生猪、万亩无公害蔬菜、万亩多倍体密植桑园5个特色产业基地,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重投入、轻产出,重规模、轻管理,重当前、轻长远
等粗放增长问题。
   (三)实施科技强企工程,提高产业化水平。立足月河川道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把工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把科技作为壮大工业的“催化剂”。通过建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用于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和技改项目建设贴息或信用担保;大力支持雷氏魔芋精粉厂、成林油厂、秦龙养殖场、精细化工厂、禾烨公司、红星米业公司等涉农加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改造传统技术,淘汰落后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市场品牌,扩大市场竞争力,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育5至10户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以此带动全县畜牧、粮油、蚕桑、药材等产业的发展,为建设绿色、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