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突破绿色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一)依托优势资源,壮大绿色产业基地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陕南要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的方针,和市委提出的“药水游”发展战略,为陕南区域经济发展明确了定位。白河作为全省的一面旗帜,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重点县,具有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为发展绿色产业,壮大绿色经济创造了条件。因此,对于白河来说,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紧紧围绕绿色产业做文章,突破发展绿色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黄姜、烤烟、蚕桑、林果、畜牧等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切实加强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县黄姜留存面积高峰期达到10余万亩,年种植烤烟稳定在2万亩左右。年养蚕达到3.8万张,以猪、羊、鸡等畜禽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产业迅猛发展,以木瓜为主导的林特产业形成规模,新建木瓜基地10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
“十一五”时期,我们要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基础设施配套、合作组织健全的要求,紧紧围绕“稳粮、壮经、强畜”的总体思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抓好“姜烟桑林畜”为重点的五大绿色产业。积极倡导“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
的发展模式,把农业生产布局向优生区集中,努力在冷水河一带形成烤烟基地,在白石河一带形成畜牧基地,在汉江一带形成林果基地,在全县普遍形成黄姜和蚕桑基地。做深黄姜,即采取“依托大企业巩固基地,综合开发、深度利用黄姜”等项举措,积极引导黄姜产业发展;做优烤烟,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质量,稳步发展;做大蚕桑,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搞好桑园管理,加强桑园改造,改进养蚕技术,提高养蚕质量,扩大规模,种总量翻一番;做好林特,即把退耕还林八年内的事干好,把八年后的问题解决好,不断壮大林产品基地,发展林下种草,加强木瓜园管护,加快木瓜开发,依托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服务,开发系列产品,切实把林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强畜牧产业,即坚持打绿色牌,走节粮型畜牧发展之路,突出抓好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三个关键,实行千家万户普遍养、能人大户重点养、专业厂家规模养,奋力实现畜牧业五年翻一番。进一步发挥健全农产品专业协会作用,同龙头企业形成联合,为农民生产发展服务,走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二)围绕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支柱工业
过去几年,我们立足绿色资源,紧紧围绕加工、矿产、建材、化工,大力发展工业,不断加快了全县工业化进程。截止去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总产值4.8亿元。工业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延伸绿色产业链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
今后,我们要按照“工农焊接”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行“一县一业”的发展模式,加快完善绿色支柱工业体系建设。要依托优势资源,作顺向选择,走市场——资源开发的新路子,抓大品种,办大企业,实现三个转变,加快发展步伐。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市场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龙头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围绕绿色产业,发展支柱工业,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大环保设施投入,认真执行环保法规,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废渣和粉尘排放,保护汉江清水;转变发展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企业的积极性;转变增长方式,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促进绿色支柱工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提高。
要积极开拓黄姜市场,搞好深度加工。积极发展缫丝工业,做优林特山珍产品。按照产业关联度大、带动面广的要求,选定食品加工业为主导工业来抓,积极扩能改建酒厂,做大酒业。把林下种草和畜牧业发展结合起来,配套建设屠宰、分割、加工、冷藏等肉食品生产线,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工业,切实落实“以一产为基础发展二产,发展二产带动三产”的发展思路,打响白河绿色品牌。
要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坚持有序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加大矿产勘探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升级,搞好采选配套建设,办大矿,大办矿,实现矿产业迅速扩张;在有序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汉江梯级开发的发展机遇,依托汉江水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汉江白河电站;依托区位优势,承接工业城市辐射,搞好横向配套联系,发展机械零部件加工;结合小城镇建设,推动建材工业发展,把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做大;利用特许政策,着力发展化工工业,促使万吨乳化炸药生产线达产达效。
二、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实施“项目建设年”为契机,着力抓好以交通、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安白高速路建设和襄渝铁路复线建设,集中力量搞好冷厚路二期改造工程、乡村道路桥涵路面配套工程,实现县乡公路油路化、乡村道路砂石化。加快县城二级汽车客运站和农村五级汽车站建设,加大公路桥涵配套工程建设力度,切实提高通行能力。着力抓好中厂110KV输变电站和广播电视及通讯网络建设,以及退耕还林、长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加快汉江白河电站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汉江河堤工程、县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磺水治理工程,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在建制乡镇实施网络工程,不断扩大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的覆盖率,提升信息传输服务质量。
(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契机,立足白河教育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提高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努力争取建设教育强县。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抓好劳务输出基地和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推广活动,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精心选派科技特派员驻村推广科技知识,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在全县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建设,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促进城乡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全力推进城镇建设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切实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绿色城镇体系。在县城建设上,按照“北控南扩”的思路和“高起点、高水平”的要求,切实抓好旧城改造和新区扩建,着力打造前坡火车站、县城老区、狮子山新区和县城周围新型工业园区“四大板块”。县城老区改造,重点抓好秀屏山森林公园、河街、人民路、清风路、桥儿沟“一园四街”。整体规划建设魁星楼、体育场和烈士陵园,依托现有基础逐步形成河街滨江休闲一条街、人民路商贸一条街、桥儿沟仿古娱乐一条街、清风沟建材市场一条街。不断拉大城镇骨架,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末县城人口达到5万人。同时,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示范”的原则,统筹抓好仓上、西营、茅坪等重点集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严格执行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完善城镇管理办法和制度,促进城镇管理上水平、上层次。进一步理顺环卫管理体制,深入开展绿化美化活动和综合整治活动,确保市容市貌整洁美观、市场秩序安定有序、人居环境优美宜人。切实加强城镇道路、供水、排污、电力、通讯、文化、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做到城镇道路、绿化、给排水“三配套”,功能、环境、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格局“三协调”,不断提高城镇的功能和品位。
三、弘扬“三苦”精神,切实发挥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三苦”精神,是秦巴儿女在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中,砺炼形成的一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敢于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财富。它集中表现在白河广大干部群众在艰苦环境中,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的丰富实践。凭借“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白河成为了全省市县学习的榜样,获得巨大的殊荣,事实充分体现了“三苦”精神的巨大作用,说明“三苦”精神也是生产力。因此,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发挥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大力弘扬“三苦”精神。
最近,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士秋同志在听取和审阅白河工作汇报后,对白河现在的工作及下步工作思路和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作出重要批示:“白河县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下步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发扬‘三苦’精神,解放思想,矢志奋斗,开拓创新,突破发展,让白河这面旗帜永不褪色,鲜艳夺目。”市委书记黄玮同志在白河检查调研工作时明确指出,不能让“三苦”精神停留在过去的发展上,必须用新的发展成效来赋予“三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明确提出“三苦”精神的新内涵,就是“领导苦抓抓发展、抓项目,干部苦帮帮产业、帮服务,群众苦干增收入、建家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省、市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并以学习贯彻省市领导指示精神为契机,高点起步抓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切实把群众的心思凝聚到发展生产上来,把精力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监督约束和惩戒淘汰机制,健全完善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考核机制,激励各级干部干事创业、开拓进取。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使各级干部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继续推进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领导、村代会作主、村委会执行的体制,在村级事务中进一步落实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议事决策机制,教育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加强普法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自觉抵制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干部联乡联村联企业联项目工作责任制。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坚持党员先进性承诺制度入手,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开展“十百千万惠民工程”。即一年完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实事,落实部门和单位包抓100个村,培植1000户产业大户,带动10000人脱贫致富,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