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五期 > 正文内容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进月河川道产业集群建设

2006-04-24 15:31 来源:
字体大小:【

     汉滨区作为安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全市的三分之一。面对人口大区、农业大区、资源小区的区情,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如何开辟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区委、区政府在大量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完善了全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重点,提出了“依托中心城市,开发月河川道,带动两山发展,繁荣全区经济”的战略,通过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建设月河川道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带,以月河川道的开发,促进两山的发展,以两山的发展支持月河川道的提升。在全区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市、月河川道、两山地区三大经济区域。以工业、旅游、商贸为主的城市经济区域中心聚集辐射作用增强,月河川道高效农业示范带、工业经济集中带、小城镇示范群、绿色风景带建设初见成效,两山地区农业产业基地不断扩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我们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扎实推进月河川道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区共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工业骨干龙头企业28个,农业主导产业和工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区工业化水平达到35%,城镇化率提高到32%。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立足区情,统一思想,完善发展思路
    汉滨区经济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和任务紧迫,对我们压力很大。区委、区政府认真研究,分析区情,掌握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的指导经济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的主攻目标和方向。先后提出了“构建四大经济板块”的发展战略,筛选确定了十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制定了区域布局规划,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的优化和发展规模的提升,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桑、畜、芋三大主导产业和茶、烟、菜、果、药等区域性优势产业。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拉大、扩张和旅游消费型城市的定位,汉滨区的经济重心必须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以月河川道为主体的经济轴心,带动两山经济的发展,月河川道将成为汉滨区的第二个经济文化中心。基于此,区委、区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提出,在人口总量占全区39%、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均占全区40%以上的月河川道九个乡镇办集中开展月河川道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带建设,把月河川道作为全区经济的第二增长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发展,以月河川道的率先突破带动两山发展,以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月河川道产业集群建设,从而加快全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二、科学规划,严密论证,统一工作行动
    制定好切合实际的规划是实施产业建设和月河川道开发的基础。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先后制定了《汉滨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和《汉滨区月河川道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带建设规划》,聘请省市区专家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讨论论证、修订,最后编印成书,还制作了与《规划》配套的图表、视听软件、优惠政策等,作为指导全区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按照经济发展思路和《规划》,城市主攻服务业、月河川道主攻工业和高效农业,两山主攻产业基地和扶贫开发,形成城市是月河川道的第一销售和消费者,月河川道是两山的第一工厂,两山是川道的第一生产车间的城乡互动局面。在月河川道集中财力、集中项目,大力实施以优质粮油和无公害蔬菜为主,以蚕桑、畜牧、中药材产业建设为重点的高效农业基地建设;以秦东魔芋、巴山绢纺、中药饮片和系列生化厂为产业龙头,提升建民建材、江北关庙矿产等产业集团的工业经济集中带建设;以梅子铺为起点,沿月河两岸为轴线的百里绿色走廊和恒口明清古街开发为重点的西线精品旅游基地建设;以恒口、五里两个集镇建设为重点,加大安乐、联红两个特色重点村建设的川道集镇群建设;以月河川道集镇商贸市场建设为重点,构建城镇与两山的商贸流通枢纽带和产品配置中心;以月河南路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月河川道地区的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明显改善,成为全区城镇化的龙头、工业化的平台、产业化的示范。
    三、高扬龙头,强化扶持,带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
    我们通过政策资金倾斜,扶持巴山丝绢公司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蚕桑合作社,实行蚕种补贴,有效带动蚕桑产业发展。2005年全区养蚕12.5万张,产茧达到900万斤,产值9000多万元,在月河川道建成了5000亩优质桑园。畜牧产业依靠大户带动,在月河川道共培育养殖大户800余户,占全区近50%的份额,并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良种繁育村、繁育场。魔芋产业通过扶持秦东魔芋食品公司,推行“订单农业”扶持基地建设,区上进行种植补贴,带动魔芋产业发展,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5万亩。蔬菜产业依托城区超市、批发市场,协会、大户带动,抓住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和七个蔬菜品种认证的机遇,月河川道蔬菜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建民镇建立了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和百亩日光大棚示范基地。中药材产业区上重点扶持发展长寿中药饮片厂和天宝制药等中药材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基地面积达到2万多亩。扶持优质米加工厂,带动月河川道建成10万亩的优质米基地。 

     四、工业强区,龙头领跑,带动矿产、建材、医药、化工等产业发展
    我们把规模工业的发展作为推进月河川道工业经济集中带建设的重要举措,强化工业意识,树立龙头企业领跑带动思想,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全力抓好恒口、五里、关庙三个乡企小区,打造龙头企业发展平台,下功夫推进江华钡盐、恒源结晶硅、中药饮片、两个矾矿、盛力商贸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逐步向月河川道聚集,成功实施了秦东魔芋公司迁建,健平水泥厂扩能改造,江华钡盐开工兴建等。初步形成了秦东魔芋、巴山缫丝、天宝制药、中药饮片、泸康酒业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绿色食品、医药化工、矿产加工、水泥建材、缫丝加工五大工业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2005年月河川道九乡镇办工业总产值11.9亿元,同比增长18.7%,占全区工业总量的71%,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区的规模工业产值80%。
    五、强化措施,完善机制,促进月河川道开发建设取得实效
    我们按照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发展的原则,扎实推进月河川道开发建设。一是重点发展。坚持抓点示范,树立典型,注重培育一批产业龙头示范企业、乡企示范小区和基地示范村、示范园,以典型引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有龙头带动、覆盖面广、市场前景好的蚕桑、魔芋、畜牧产业和具有区域性优势的蔬菜、中药材和果品产业。下功夫抓龙头、抓规模、抓非公、抓大户,打造5个产值过亿元的企业集团,8个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10个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50个规模企业,4个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3个龙头与基地农户联系紧密、产业化经营比较成熟的支柱产业。二是带动发展。坚持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发展和月河川道综合开发、实施重点突破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思路,按照川道抓示范,两山抓发展,川道搞加工,两山建基地的要求,全面抓好月河川道产业集群建设。三是借力发展。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包装和争取项目,吸引外资,利用项目促进发展。2005年仅关庙镇一年就引进工业项目10余个,其中江华钡盐、健平水泥扩能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均过亿元。四是扩大宣传。先后组织了月河川道大型文艺演出、“希望的月河”大型宣传活动、恒口首届桃花节等活动,并在新闻媒体开办专栏大型宣传报道活动,达到了舆论宣传促进工作的目的。五是夯实责任。区上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督查指导示范带建设,建立了四大家领导包抓工作责任制,实行了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考核机制。形成了全区上下共同推进示范带产业集群建设的合力,确保了各个项目都能落在实处。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进一步实施月河川道经济综合开发,加大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全力抓好农村现代产业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紧紧抓住中央1号文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机遇,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对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上倾斜,扶壮扶优,做大做强,引导加强新产品开发,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连接,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率先抓好产业基地规模化建设,发展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扶持科技种养示范村、示范户,依靠合作组织和大户带动,力争在发展畜牧、蔬菜等龙头企业上有所突破,促进月河川道产业繁荣,经济总量扩张,更具发展活力。二是推进工业企业集中带建设,下功夫提升工业化水平。加大工业发展力度,挖掘包装、策划、推介工业项目,促进各类企业在月河川道聚集发展,全面推进月河川道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对现有工业企业和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管理,提升档次,增加生产项目,扩大规模和效益。抓好关庙钡盐、五里两个矾矿、长寿中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尽快投产运营。三是加快小城镇示范群建设,增强农村集镇聚集效应。继续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加快集镇改扩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改善镇容村貌,重点抓好集镇供排水、恒河两岸开发、明清古街改造、综合市场、物流配送中心、通村通组道路建设等重点项目。四是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推进月河川道经济综合开发。把月河川道示范带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落实月河川道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任务。今年在月河川道重点抓好市区联建的联红、联合、刘营、小李、牛岔湾、张岭等六个示范点建设,确保取得实效。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月河川道地区真正成为产业经济繁荣、新型农家殷实、民俗文化淳厚、生活方式文明、居住环境优美、管理机制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