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一期 > 正文内容

强化气象意识促进和谐发展

2006-02-14 10:29 来源:
字体大小:【

    针对我市近年来气候灾害异常、高发的特点,我们与气象部门进行了座谈研讨,形成了一些看法和建议。2006年1月4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工作,更加深化了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我们感到,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事关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人体健康、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牢固树立气象理念,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各级党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理应引起高度重视,摆到重要位置,认真研究部署。
    一、挑战: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
据气象科学研究表明,目前,由于自然的气候波动(大气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气温上升了0.4℃—0.5℃,其中西北地区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冬季增温较为明显。
    气候变暖已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雪盖减少,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特别是与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有资料介绍,我国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年平均经济损失达2000亿以上,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属于区域性、周期性洪涝和地质灾害高发区。每年7—10月是降水量最高季节,占全年降水总量近70%,加之时间集中、河床狭窄、土壤疏松等因素,遇到长历时降水,很容易引发泥石流、走山滑坡和洪水等灾害。2005年,发生了1981年以来最大的秋汛、1983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全年因气象灾害造成1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9亿元。其主要气象灾害特点:一是春旱现象明显。入春后全市大部分地区持续少雨,尤其是1—4月,降雨总量不足60mm,加之多大风,气温偏高,使土壤含水量下降,受旱面积达160万亩,重旱地块枯苗、死苗。二是汛期降水偏多,结束时间较晚。6—8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0%,局地暴雨频繁。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现连阴雨,与汉江上游的汉中形成降雨带叠加,造成汉江水位暴涨,出现1983年后的最高水位和严重灾情。三是盛夏出现凉夏天气。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西部冷空气活动频繁,阴雨天气较多,全市夏季平均气温偏低0.5—1.5℃,汉滨、汉阴、石泉等县偏低2℃到2.6℃,日最高气温大于35℃以上的天数明显偏少,在历史上属罕见的“夏凉”天气。
    二、趋势:安康市长期气候预测
根据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安康市近几年正处在气温偏低和降雨偏丰周期的峰值区,相似于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水平。春季气温比常年偏高0.1℃—1.0℃,降水量偏少20%到50%;盛夏气温比常年偏低1℃—2℃,降水量偏多40%,局部洪涝灾害将明显偏多;秋季气温偏高约0. 2℃—0.8℃,雨量正常。2006年长期气候预测如下:
    (1)降水正常略偏少,汉滨、旬阳、白河700—800毫米,平利、宁陕、石泉、汉阴800—900毫米,岚皋、镇坪、紫阳900—1000毫米。
    (2)第一场透墒雨出现在5月中旬末。
    (3)6月下旬、7月中旬中期到下旬中期、8月中旬后期到下旬中期、9月上旬到下旬初为降水相对集中时段,有3—4次暴雨天气,是2006年防汛的关键时期。
    (4)6月上旬到中旬、7月上旬到中旬前期、7月末到 8月中旬前期为相对少雨时段,有轻伏旱,但局地有短时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5)平均气温正常,川道14—15度左右,浅山区13—14度,高山区11—12度;年最高气温川道38—40度,浅山区36—38度,高山区35—36度;年最低气温川道-5—6度,浅山区-6—7度,高山区-7—8度。
    三、应对:发挥气象的前瞻性作用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不容回避,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转和灾难性的。实现安康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气象意识,充分发挥气象的前瞻性作用,采取“无悔”行动,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做到趋利避害。
    第一,高度重视气象工作。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气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区域性、直接性,又有全局性、间接性。因为,即使这里未下雨,可能别处在下雨;这里不放水,别处要放水;如此等等。仅凭经验判断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气候特点。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新上岗的年轻领导,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制定者和决策者,防止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气象因素至关重要。因此,应时刻把气象工作放在心上,不仅应有气象意识,还应熟悉和掌握气象基本常识,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在气象灾害面前应对自如。针对近年来我市降雨时段变化的新情况,过去每年的防汛值班时间也应向前延伸,向后推移,完善和加强防汛值班制度,防患于未然。
    第二,发挥专业部门参谋作用。市、县区气象部门,应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尽快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全方位获取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形成机制的第一手资料,着力提高天气气候预测准确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针对变化了的气候提出合理生产布局、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等科学建议,为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及时的气象科技、信息和服务支撑,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时间和主动。
    第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资源之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反应最为敏感。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农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产量波动大;有些品种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它品种所取代;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加快,将造成地力下降;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可能加剧。有鉴于此,要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选育和引进抗逆性强的品种,研制开发节水灌溉技术,适当增加施用肥料、农药和除草剂。
    第四、系统研究山洪防御措施。着手进行气象资源的普查、规划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适应水电开发建设的需要,过去以水为主要交通形成的集镇,要逐步上移。今后的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公路建设、矿产开发等,都必须事先充分考虑洪水和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影响,坚持给河水留足引洪断面和区域,退房于河,退田于河,退路于河,防止与河争地。加强河道、水库、堤坝的疏浚与治理,变“排洪”为可控的“留洪滞洪”,发挥洪水补充地下水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把洪水变为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避免抗洪过后又抗旱的恶性循环。
    第五,建立气象灾害议事协调制度。定期分析研究气候变化,科学预测气象灾害,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白河电站、蜀河电站和旬阳电站的相继建成,将有5座电站和一些大中型水库摆放在安康境内,需要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确处理蓄水发电与放水泄洪的关系,使其在汛期保持错峰调度步调统一,上下游形成一体,及时有效地发挥调节水位的作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