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面对差距真抓实干突破发展安康茶业

2009-03-20 14:43 来源:
字体大小:【

 

面对差距真抓实干突破发展安康茶业

李华海

 

安康茶业如何突破发展,作为一名根植于安康本土,长期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农技干部,笔者在实践中作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调研与思考,以期能为安康茶业的振兴出谋划策,尽职尽责。

一、历史功绩和主要问题

安康茶叶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特产项目,也是省委省政府突破发展陕南绿色经济的主导产业,凝聚着安康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曾有过历史的荣耀和辉煌。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公元780年付梓)记载古金洲(今安康)属唐代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组成部分,建国时安康茶园总面积3000亩,产茶64吨,总量占全省82.3%70年代我市的紫阳、平利两县分别被国家确定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80年代由省科技厅主持,在北京通过了全国第一个紫阳富硒茶科技成果鉴定,现已颁布了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和获得了国家原产地保护。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茶园35万亩,产茶6046吨,分别比建国初增加117倍和94.5倍;现有乡(镇)村茶场近400座、茶叶专业大户30000余户,茶业原始积累达六亿元以上;紫阳、平利、岚皋、汉阴、石泉和汉滨等县(区)几十个乡镇近百万茶农的衣食住行依赖于茶叶生产。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落伍了许多,突出的表现在:

1、管理体制、技术服务严重滞后。

目前省、市两级形成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都在纸上负责都不实际负责的局面已持续多年,造成任务不明,责任不清,无法落实的现状致使陕西特别是我市已经丧失了几轮应该借势发展的大好机遇。过去五年我市茶叶宏观管理失灵,原已健全的茶叶技术推广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人员流失特殊困境。造成全市茶叶干部青黄不接、技术推广经费无来源渠道,市级职能部门已基本失去与各县业务联系。笔者多次在市人大会上上书建议,年过华甲的国家突出贡献高级茶叶专家程良斌老先生近10年来一直多次奔走呼号均无结果。目前市县茶叶技术专业干部共35名人均担负近万亩的技术推广任务,与农业部确定的人均500亩技术推广指标相比任务繁重20倍。

2、营销滞后,没有龙头支撑。

产品营销企业小、少、散结构单一,交易手段原始,产业发展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历史上曾对安康茶叶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安康茶厂、紫阳茶厂和平利精制茶厂相继解体。安康市培新街西口仅有的一个具有二十多年的茶叶市场,外地茶以假乱真,三无产品充斥市场,销售无章可循。

3、茶名多、无名牌,未形成品牌合力。

各县(区)名优茶品名多,无知名品牌。如紫阳县的紫阳毛尖、紫阳翠峰、紫阳银针和紫阳香毫;平利县的八仙云务、三里垭毛尖、女娲银峰;岚皋的龙安碧旋、巴山芙蓉;汉滨区的安康银峰、瀛湖仙茗和汉水韵等。品名虽多但没有一个品名能成为支撑安康茶业发展的品牌,本来重中之重的市场开发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安康茶叶大幅滑坡。1985年安康占全省茶叶总产量71.8%,汉中仅占16.4%;几十年后的2008年安康占全省茶叶总产量大幅度下滑到38.7%,而汉中市借2004年省政府关于《加快陕南茶叶发展意见》通知的发展机遇,产量逐年快速递增,截止2008年底汉中市的茶叶产量仍高居全省54.9%

二、真正解放思想,统一对安康茶业发展的认识

1982年原安康地委、行署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共商茶业发展大计,认真研究解决了当时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到1985年安康茶叶的总产量仍占全省茶叶总产71.8%。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安康茶叶何去何从?很有必要借安康经济社会如何突破发展全民总动员的良机,针对安康农业产业的实际和发展绿色安康的宏观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的开展一次调查研究,全方位开放性的进行大讨论,百家争鸣、万众献计,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笔者认为:安康茶业在全市农业发展中比较优势十分明显:①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富硒大市的地域禀赋、优质茶的生态环境别人无法复制,是生产全国特色优质茶品的最佳环境。②经过一千多年自然和人工选择,历史已经证实还将继续证实茶业是安康发展农业产业相对稳定的最佳经济、生态双赢产业。③茶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工业、商业和旅游多业发展,互相链动,有着最广阔的发展空间。④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符合党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佳发展产业。⑤我市已经具有茶叶栽培、加工和市场开发八项自有知识产权均属国内先进水平,有近百万茶农懂得务茶基本操作这是最大的无形资产。⑥全国18个省产茶最大销区在西北五省,我省即是产区更是销区,茶产品销售最具发展潜力……。总之,安康茶业的发展,对安康农业的发展是立体型的、全方位的,突破发展时机已经成熟。如果我们再坐而论道和错失良机,绿色安康的生态、经济双赢局面将会探索更长的时间……

三、几点建议

1、创新体制,走新型茶产业管理新路子。

建议市上组建安康市茶业协会(含学会),市级主要领导任名誉会长,市级主管领导任会长,市林业局、计划局、财政局、农业局、供销社、技术监督局、工商局任副会长,协会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以协会总揽全市茶产业发展,以项目为带动,以百万元以上企业为骨干,以项目为支撑,加强领导,凝聚共识,共谋发展。走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力推进安康茶业发展,协会的主要职责是:①代表市政府制定茶叶产业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②对茶叶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③逐步分级建立健全各级同格次的县、乡(镇)、村茶业协会,为广大茶农和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④对全市茶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

2、整合品牌,开拓销售市场。

品牌是产业的生命、市场的灵魂、产业兴衰的关键。中国茶都杭州市把所管辖13个县、区茶叶统一整合到“龙井茶”的品牌之下的举措很值得我市借鉴。一是由市政府组织紫阳、平利、汉滨等主要县、区的领导和专家就全市茶叶统一品牌问题进行认真协商,统一一个有利于全市茶叶发展的品牌倾力扶持开发。千方百计注入资金和技术力量,强力培育品牌发展,使其尽快成为发展安康茶叶的立足之本。二是建议在安康培新街设立茶叶产销一条街。本着先开业,再规范,先投资,后取之的全开放思路,培育全市最大茶叶产销市场;三是制定相应促销政策,鼓励市、内外国有、集体和个人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经销安康茶;四是制定奖励政策,立足西北市场,面对全国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让市场指挥生产发展。

3、依靠科技,巩固和建设产业基地。

建议全市以高质量改造现有低产茶园、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为主,以实施退耕还茶为辅实行山、水、林、茶、园、路综合规划、分年开发。在35年内把全市茶园发展到55万亩(其中紫阳25万亩、平利15万亩、岚皋、汉滨和其他各县共15万亩),使安康茶业由量的增加产生质的飞跃。一是按照无公害茶技术实行全程技术指导和监控。二是对乡、村干部、专业大户进行综合性技术培训;三是每年举行一次安康茶业大比武,重奖对发展安康茶业作出贡献的各项年度冠军。四是向平利县那样集中政、技、物走“强村大户”之路。在全市又好又快地实施“百千万”茶业系统工程(即:选择100个一村一品茶叶强村、1000个大、中、小茶叶企业和10000个户植10亩以上种植大户。建档立卡、总体规划、分年实施、配套扶持、跟踪督查,纵向构建新型茶业集群,全力推进全市茶业大发展。

4、配套扶持,全力拉动产业发展。

应把发展茶业的宏观战略、指导思想、规划任务和实施方案等重大决策,通过下届接上届,一级抓一级,一年复一年的接力赛,扎实推动安康茶叶健康快速突破发展。

──用足用活退耕还林、南水北调、农综开发、一村一品、扶贫搬迁、新村建设和陕南突破发展等方面优惠政策,把有限资金以不同的方式集中配套在茶产业的发展上,迅速做大做强安康茶产业。

──村级以上的政权组织要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以存量换增量,以不求所在、但求发展的开放气度,用政府划拨、前期无偿开发等优惠政策吸引市内、外单位和个人来安兴办各类茶叶企业,鼓励土地资源和低产茶园依法合理流转到能人大户,实行集约经营,实现全市百、千、万发展目标。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并允许继承和转让。

──组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扶持或领办一个年产业面积在100亩以上,年产值20万元以上的茶业企业,作为本部门实施,突破发展安康社会经济的示范点。有计划、分步骤、有目标的把各级示范点办成展示安康人民万众一心,共谋茶业发展的大舞台。

──把全市茶叶产业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合同的方式逐级分解到相关单位。明确责、权、利;配套政、技、物,严格考核奖惩。

(作者:平利县茶业局高级农艺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