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9-03-20 14:48 来源:
字体大小:【
    地处陕西南部的石泉县属省级贫困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支农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投入。但由于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且各自独立地分“条条”下达,犹如撒胡椒面,难以形成合力,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此,石泉县在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调整思路、科学决策,确定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涉农项目为总纲,以资金捆绑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保障,聚拢有限的资金形成“拳头”、突破“瓶颈”,集中力量办大事,力促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搭建资金整合平台。一是搭建工作平台。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脱贫攻坚暨“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产业化建设及抓落实等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创立联席会议、项目包抓、重点工作月讲评等制度及整合议事规则,形成了“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干部蹲点,财政部门管资金、涉农部门管项目、监察审计部门管监督、项目乡镇管实施,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二是搭建区域平台。通过全面摸排和比选,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从全县202个行政村中确定54个脱贫攻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实施重点村,对其中的l5个扶贫重点村通过板块扶贫推进的办法消除贫困、缩小差距,对12个新农村示范村和2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按照集中力量抓示范的思路,力促率先突破发展,树立工作的样板。在国道沿线乡中,聚合资金重点支持池河镇现代蚕桑示范园和城关镇杨柳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促园区成为展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效益的先导区域。三是搭建产业平台。以54个重点村为中心,因地制宜地确定蚕桑、畜牧、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投向重点产业。
    ——实施项目资金捆绑。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深入调研、理清支农投入现状并充分考虑上级支持、本级财力和农民自筹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经济工作重点,编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邀请专家评估论证,使项目立项和决策论证更加科学合理。二是细化工作项目。按照“工作项目化”的总体要求和“产业发展抓蚕桑、基础设施抓配套、人居环境抓改造、民主管理抓班子、乡风文明抓活动”的工作思路,分别制定项目实施和资金配套方案,将规划任务细化到具体项目,明确项目建设内容、时限和标准,逐项落实到乡镇、部门,细化到村组、农户,并确定25名县级领导、473名副科级以上领导、2000多名党员干部和88个部门包抓。三是捆绑使用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政府统筹、目标管理、突出重点、综合配套、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维持各类支农项目资金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扶贫、以工代赈、国债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技农机推广、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科教文卫等由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以及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农业和农村支出的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实施项目资金实质性捆绑,使资金流动按照有序方向进行。
    ——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契机,不断改进整合资金的引导和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民间、信贷、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的积极性。利用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三农”,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支农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吸引金融、信贷资金投入“三农”。
    ——严格实行以奖代补。先后制定出台了《蚕桑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畜牧产业建设奖补办法》、《“一村一品”示范村基础设施配套及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奖补办法》等一系列奖补政策,明确和规范了奖补的对象、条件和标准。改变原有的直接补助方式,大力推行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形式,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实际进度予以奖补。在奖补资金兑现上,实行资金拨付与发放“直通车”式管理,对支农项目建设所需批量物资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县整合办定期组织对奖补资金兑现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未按期如数对付奖补资金的现象进行严肃查处。如,在兑现民居改造奖补资金时,先由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验收,经三榜公示且群众无意见后,再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由财政部门直接公开兑现,县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实施监督;在兑现蚕桑产业、畜牧养殖业、旅游产业奖补资金时,由县财政部门根据验收合格的到户花名册,将兑现金额制成奖补兑现卡现场公开发放到户。
    ——切实加强督促检查。一是加强资金监管。制定出台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支农整合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政府重点工程财务总监管理办法》、《领导小组包抓重点工作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对项目资金实行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封闭运行,项目实施单位直接向县财政部门报帐核销,有效防止了支农资金的“跑冒滴漏”,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二是规范项目管理。制定了蚕桑产业、畜牧产业、新农村示范村等项目建设标准,大力推行项目公示、法人负责、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整合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督查、验收等项目管理程序,使支农项目实施管理更加严格和规范。三是强化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对支农项目进行专项巡回检查,县上专门成立的抓落实领导小组和督查考核办经常性开展专项督查,并综合运用省市对口部门的检查结果加强督促整改,年终再对所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进行综合检查验收。同时还主动邀请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对财政支农工作进行专项视察,加强对财政支农项目实施过程的民主监督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四是严格考核奖惩。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与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与干部的考核任用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整合出效率,整合出效益,整合出效应。该县于2006年被省财政厅列为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2007年被国家财政部列为全国试点县,三年多来的试点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财政支农资金“聚沙成塔”,发挥了“1+1>2”的综效,支农资金投入瓶颈迎刃而解,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誉。
    ——引出了投入规模。财政支农资金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实现了有机捆绑、统筹安排、协调投入、有序流动,有效解决了支农投资管理分散、衔接不够、交叉重复、效率不高等问题,减少了资金流失和费,既确保了资金的专款专用,又达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在投入数量方面,上级财政整合配套资金的增加,也为争取更多政策性项目及财政资金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全县“三农”
    资金的积聚和规模扩张。同时,通过财政资金的规范整合和集中投入,不仅激发了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更增强了金融部门信贷投入的信心,引导大量民间投资和信贷资本注入农业和农村建设。2006年全县财政支农投入较上年增长13%,2007年增长20%,2008年增长39%,在地方财政年收入仅3000多万元的情况下,三年累计投入支农资金36716万元,其中吸引金融、信贷投入13250万元,引导企业和农民投入10853万元,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提高了经济效益。财政支农资金的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放大了现有资金的数量规模,促进了重点项目和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三年来,通过财政支农资金对蚕桑产业的重点投入,全县栽桑建园近6.5万亩,比前十年发展桑园面积总和还多,新建100亩以上的高标准桑园示范点72个,建成现代蚕桑示范园1个,蚕桑发种、产茧量及缫丝、副产品加工产值等均创历史新高,仅蚕桑生产环节每年增加产值2.5亿元以上,收烘和加工环节每年增加税收800万元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达1000元以上,发展蚕桑产业带来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转22页)(接35页)通过对畜牧产业的投入,全县发展年养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680户,全县年饲养量达37.4万头,年出栏生猪20万头,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500元。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项目区内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项目的辐射带动下,全县90%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87%的村接通了自来水,100%的村通了电,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县农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5013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74730万元,净增24592万元,增长49%,民人均纯收入三年净增86l元,增长46.27%。
    ——协调了部门职能。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规划的统领下,各部门围绕重点项目或区域平台,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协调发挥各自的职能职责,改变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积习,较好地克服了“缺位”和“越位”现象。大家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可以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管理机制上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优化组合了部门职能,形成了工作合力。
    ——产生了综合影响。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率先突破,促使全县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得以全面提升。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三年来,该县GDP增速分别为13.9%、14.6%、l7.8%,财政收入两年翻一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迅猛。大量资金整合投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力推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其带来的示范效应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基层的政权更加稳固,广大人民群众盼发展、思发展的热情高涨,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   (作者:中共石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