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9-03-20 15:03 来源:
字体大小:【

 

总结经验  乘势而上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中共平利县委  平利县人民政府

 

平利县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93乡,190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9.7万,自2006年启动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以来,我们以建设“陕西最美丽的乡村”为总体目标,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探索出了具有贫困山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三年来,新建茶园9万亩、桑园2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劳务输出由3.1万人增长到4.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80元增长到2914元;新修通村公路400公里,通村率达100%,硬化通村水泥路780公里,覆盖到80%的村,修建便民桥300座,安全饮水设施93处,发展沼气4600户,农户通电率达99%,电视入户率达85%,电话实现村村通;新农村示范村的学校、医院、敬老院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累计投资9600余万元,建设扶贫重点村50个,完成扶贫搬迁7873135人,建设陕南特色民居3268户,普通旧改27500户,有37个村基本达到本县制定的新农村建设阶段标准,占总村数的19%,龙头、普济寺、高峰、张店等一批新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样板,并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20064月,中央党校调研组来平利调研后,形成的调研专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平利实践》被列为中央党校辅助教材,并随同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杂志《科学社会主义》在全国发行。我们的一些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平利被确定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和全省4个整体推进县之一。湖北、重庆等省市和本省的兄弟县区多次来平利参观考察。省委书记赵乐际到平利视察调研时,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省长袁纯清用“眼前为之一亮、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给予了赞许。

我们抓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领导,整合资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领导,有机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实现重点突破。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点示范,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捆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整合资源是贫困地区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坚持着眼长远、规划先行,才能避免建设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我们坚持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和到村详细规划,提出了示范村建设标准,制定了“三步走”目标。首先实施优势区域率先突破,在308省道“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沿线启动示范村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全县铺开,各乡镇每年自建一村,量力而行、分期分批、稳步推进,讲科学、讲统筹、抓重点,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

3、抓点示范,整村推进。抓点示范是农村工作整体推进的突破口,也是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我们坚持实行每村1名县级领导抓点、1个部门联村、若干部门包户的工作机制,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政策、定措施,实行人力、项目、资金三个集中,规划、指导、实施三个到位,加强监督,严格考核,组织实施绿色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特色民居、基层组织、文明新风“六大”工程建设,确保了建一村、成一村,建一片、成一片。目前,“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沿线4个乡镇27个村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集中展示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成果。

4、发展产业,强化支撑。没有当家的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就没有特色,农民就没有持续增收的保障,也就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量大面广的农民离乡不能离土,只有“生产发展”,才能长期“生活宽裕”。要实现生产发展,就要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形成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坚持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以建设“全国绞股蓝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为目标,茶饮基地规模由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由880吨提高到3000吨,产值由6000万元增长到3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同时,加快发展壮大畜牧、蚕桑产业,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养蚕6万张。农业主导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5、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既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硬件条件,也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实施的“六大工程”,既注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全面改善,又兼顾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在全县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的基础上,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培植1个“当家产业”,建立了农民稳定增收的可靠来源。着力抓好水电路、通讯、沼气入户、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好农村学校、医院、文化站、敬老院,不断缩小城乡差别。按照经济适用的原则,以陕南特色民居建设为重点,实施民居靓化、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开展“三级联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民主管理。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树立健康、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通过“六大工程”的实施,收到了生产发展、生态改善、民居靓化和基层组织加强的综合效果,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县的社会主义新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始终坚持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培养扶持一批专业大户,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努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外出务工者都有一技之长,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劳务收入。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引进新项目、新技术、新思想,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吸纳和转移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非农产业,进一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建好山水园林县城,逐步完善集镇功能,提高城市化率。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扶贫重点村建设、通达工程、安全饮水、通村水泥路等建设项目,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提等改造、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4、抓好特色民居建设。继续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陕南民居特色,把移民搬迁、减灾安居、生态移民等项目整合起来,以扶贫重点村为依托,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突出抓好以民居建设和环境整治为主的村容村貌建设,到2010年,全县村容村貌建设覆盖面达到60%,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5、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同时,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会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东风,把党的惠民政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政策落实,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整县推进,努力把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