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九期 > 正文内容

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2009-12-03 08:51 来源:
字体大小:【

 

强力推进产业扶贫   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旬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陈刚

 

旬阳县自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我们结合县情实际,把产业开发作为贯穿扶贫工作的主线,紧紧围绕强烟壮畜扩桑兴林稳粮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坚持“因村制宜抓产业,项目配套促产业,信贷投入扶产业,完善机制保产业的产业扶贫路子。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帮扶、乡镇抓点、干部包村”等措施,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县建成45个年产业产值过500万元,人均产业收入过2000元的产业强村,76个在建扶贫重点村人均达到1.2亩产业园,农民人均产业收入达到13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

因村制宜,规模发展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合理是农民增收的关键。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特殊性,在促进贫困人口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农民意愿、市场引导、因村制宜、规模发展的思路,确定了烟、畜、桑、果等主导产业,并培育“魔芋、蔬菜”等后续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同时在项目选择上尊重群众意愿,在产业布局上坚持规模发展。吕河镇冬青村位于汉江南岸,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缓慢。2005年启动扶贫重点村后,县上根据传统优势,将狮头柑确定为主导产业,连续3年配套建园,规模发展、规范管理,并成立狮头柑协会,开展产品质量认证。目前,全村狮头柑由过去100余亩的零散分布发展到现在的标准化建园1160亩,人均1.5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末的1290元提高到2007年底的3371元,其中狮头柑产业年收入达160万元,年人均增收1980元。

项目配套,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是长期制约该县贫困村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县上确定“规划围绕产业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思路,围绕产业发展,配套项目建设。实行资金捆绑使用,每个重点村捆绑扶持资金达到150万元以上。构元乡羊山村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但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2004年启动扶贫重点村建设后,捆绑各种涉农部门项目资金490余万元,拓宽改造和铺建水泥路22公里,实施人畜饮水埋设管道18公里,农网改造2杆公里,实施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51200人,农户建家115户。基础条件的改善带动了该村产业发展,近年来,羊山村年种植地膜玉米、地膜洋芋和反季节蔬菜分别达到2000余亩,围绕旅游开发,发展农家乐6家。昔日穷山僻壤,穷困潦倒的羊山村通过集中项目,综合开发,如今已呈现出“风景秀丽宜人,基础设施完善,游客络绎不绝,产业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旅游区,贫困群众逐渐摆脱了贫困。

信贷投入,扶持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缺乏启动资金,是长期制约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发展的难题。我们通过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和项目贴息贷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切实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1.36万户6000万元;已审批的农业龙头企业贴息贷款项目4家,贷款规模1800万元。据统计,近年来,全县投放蚕室建设贷款2400万元,新建蚕室10万平方米,年养蚕7万张;投放养猪贷款2200万元,建圈舍9.4万平方米,发展养猪大户1412户,带动全县发展养殖户5万户;投放魔芋贷款1000万元,带动全县发展魔芋2.2万亩;投放蔬菜贷款400万元,落实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680亩,带动全县发展大棚菜2000余亩。与此同时,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持的蜀河明文油厂、恒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健兴魔芋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带动了全县油桐基地、魔芋基地、黄姜基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受益农户1.2万户。围绕“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搞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全县组建专业协会268个,带动农户8万余户,涵盖烟草、蚕桑、畜牧、药材多个行业,涉及种、养、加、销和技术服务领域,“一村一协、一品一协”的产业格局初步建立,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框架。

完善机制,保障产业发展。一是完善扶贫领导机制。按照“县负总责、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体要求,制定出台限期脱贫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完善党政领导带头抓点、干部帮建的工作制度,建立了每个在建扶贫重点村有一名县级领导挂联、12个县直部门包扶、一个工作队包抓、一套考核办法的“四个一”包帮责任制,对所包帮的贫困村一定三年不变。二是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围绕“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搞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全县组建专业协会268个,带动农户8万余户,涵盖烟草、蚕桑、畜牧、药材多个行业,涉及种、养、加、销和技术服务领域,“一村一协、一品一协”的产业格局初步建立,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框架。结合“雨露工程”、“阳光工程”等培训活动,切实搞好产业技术培训,采取专题培训、现场培训、发放光碟、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对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全员技术培训;同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实行种苗、物资、化肥等投入全扶持。三是强化考核奖惩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县对乡镇绩效考核内容,实行专项督查,跟踪问效,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乡镇,在资金、项目的扶持上给予倾斜。通过采取积极的政策机制和工作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农村产业化水平,为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