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六期 > 正文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新村

2009-09-14 09:56 来源:
字体大小:【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和谐新村

―――仓上镇农庄村社区建设纪实

中共仓上镇党委  仓上镇人民政府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作为产业建设“排头兵”、集镇建设“先行官”的仓上镇,在认真总结农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生态新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新思路。以“建设新村样板、打造和谐社区”为目标,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发挥城乡衔接、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通过“抓集镇、建社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举措,使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满生机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文明生态新村初具雏形。

准确定位   科学引导建新村

农庄村地处马庄河和农鱼河交汇点,是农庄、马庄、鱼塘三村纽带,辐射7803500余人。2008年仓上镇党委、政府针对农庄村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合理、民风社情纯朴的实际,响亮提出“建设生态新村、打造和谐社区”的口号。及时成立了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从有利统筹各项资源,提高农民住房档次,改变新村面貌入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仓上、裴家、农庄“三点一线”,取得明显实效。

坚持规划引导。在白河,“土无七分肥,地无三分平”,新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定点初期,通过深入调查,在项目论证资料详实可行的前提下,形成《农庄村社区建设项目建议书》、《农庄村社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充分征求辖属村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后,在全镇召开人大代表会议进行表决,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献言献策,做到论据有力,规划可行,符合群众意愿和法定程序。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科学规划理念,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规划水平,既尊重历史,体现延续性,又尊重现状,考虑可行性,同时着眼长远,注重前瞻性,用“统筹城乡一体化”理念安排社区建设,做到整体布局,一次到位,分步实施。同时针对社区覆盖人口,详细制定了小区五到十年及长远人口容纳和搬迁能力,按照先示范后全面的原则,力争达到年均迁入30100人以上,十年小区居住2501000人的目标。新型社区的建成,不仅较好实现了现代农村住宅水、电、路、绿化、卫生等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体现了便民、实用、经济等方面的社区功能,而且加快了城乡均衡发展,体现了新型社区与集镇、农村的融合对接。

坚持格调引导。布局上我们实施“两户一联,四户一线”“以线串点,由点带面”联动开发,路房互惠,相得益彰,不仅节约土地资源,又利用了房屋空间,节约了资金投入;外观上层面前厂后脊、前排托后排,改变过去村庄“天女散花、横七竖八”状况,形成错落有致,造型新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新村气象;风格上我们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多方考虑,在考虑农户实用,美观的基础上以灰瓦、白墙、格子窗、龙凤吊为主为,溶于徽派风格,一改过去“火柴舍式”格调,不仅给人赏心悦目,而且简洁、明快、格调新颖,形成 “一户一个景、两户一幅画、三村一集镇”的布局风格,全面提升农户住房档次。

坚持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村民服务中心广播、墙板、专栏等宣传阵地,采取会议、培训、发放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政策。同时组织部分农户到十堰等外地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形成“共建生态社区”的良好氛围。

整合资源  科学推进建新村

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合理利用资源,多方拓宽融资渠道才能使整体综合效应凸显。

坚持政策带动。在农庄生态新村建设中,我们坚持社会动作、回馈社会的发展思路,及时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本地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主动筹集建设资金,采取民投民用民受益的办法,通过招商引资,以地融资,开发经营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近500万元,为社区建设奠定了的基础。

坚持基础推动。为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在无任何项目支援的情况下,我们超前启动坡改梯工程100亩,新修社区防洪堤1000米,道路硬化200米、5000米的给、排水到户管网、2所公厕等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近1000万元,推动社区快速向纵深发展。         

坚持搬迁拉动。在农庄“九山半水半分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我们采取高山搬中山、中山搬前山的阶梯式搬迁的方式将高山1135人、中山3276人依次搬迁到社区落户。同时,在农户建房中,按生态移民的指标,给予国家最大优惠政策补贴。采取“国家补一点、社会帮一点、农户出一点”,共同完成社区规划建设目标。

壮大产业  科学增收建新村 

在社区建设中,我们立足镇域优势资源,科学开发,科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农民增收,不断增强新村建设的硬实力。

壮大产业促增收。农庄村现有197户,按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搬迁计划,以年均10户速度递增,到2020全村能迁入社区达100户,占全村农户50%。为真正让农户搬得来、住得下、能发展,由农民变市民、农村变集镇,彻底打破城乡分割格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我们紧紧抓住土地这个农村基础,在农村主导产业上做文章,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村一品”,壮大产业规模提质达效,2008年利用土地流转大好机遇,全年发展烤烟500亩,养蚕300,建正大圈舍5座,年底可望增收收200万元。

拓宽渠道促增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以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素质提高为重点,结合“人人技能工程”、“科技下乡工程”,做强劳务输出市场品牌,今年来共有组织输出300人,就地转移劳动力200人,创收达350万元。

培植产业促增收。以社区自身为基础,开展好社区服务产业,整合社区资源,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开发大棚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商品零售、产业服务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就业创业路子,力争解决50-100人就业压力,创收200万元。到2012年全村经济总量突破千万元大关,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

强化服务  科学管理建新村

新形势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的文明程度是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积极拓宽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条件,壮大服务队伍,加强科学管理,逐步实现“建新村见新貌、住新房育新人。

强化服务促和谐。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村镇县投资50余万元,在社区规划内建立300平方米村级活动阵地,较好解决社区服务办公场所难题。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统筹居民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活动,建立了村民服务“一站式”模式,每月利用三天时间,组织镇计生、民政、农技、信用、劳务、工商、法庭、户籍管理等部门,进入社区开展帮民服务活动。使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全程办理所需解决事项。村“两委”组建志愿服务队,成立了产业建设、医疗保健、普法教育、婚丧嫁娶等服务组织,针对群众实际困难给予帮助。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共为群众提供服务48起,居民在实现就近学习、就近就医、就近活动,深得群众满意信赖,激活了综合服务中心的勃勃生机。

加强管理保稳定。在社区管理中,以“两委”活动室、警务室、综治办为主机构,坚持以党建教育为主,重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增强居民自治力和主人翁精神。同时,结合“平安村”创建和“综治示范户”、“文明户”评选活动开展,汲取更多的居户参与社区和谐创建,实现社区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丰富文化树新风。在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了“农家书屋”,共购买科技、法制、文艺类图书3000套,定期开展租借、阅览活动,注意发掘农村皮影戏、乐鼓队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空间,发扬农村文艺文化。在社区中心,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安装了蓝球、乒乓球等多种体育健身器材,多途径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康体、娱乐等活动创造条件。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活动11次 。同时,积极倡导道德健康文明新风尚,开展了形势和政策、法规教育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