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面向 服务县域经济
切实发挥农信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全省第一批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于2004年末由县内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共同入股完成了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制。下辖营业部1个、信用社13个、信用分社7个,员工190人。实行统一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统一法人改制以来的五年,是紫阳县农村信用社历史上体制改革力度最大、支持“三农”成效最佳、业务发展最快、整体经营效益最好的时期。
明确市场定位 增强支农实力。紫阳县农村信用社改制四年多来,始终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以支农强社为己任,改进支农服务、助推县域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各项业务跨越式发展。一是明确市场定位。成立之初联社提出了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城镇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市场定位。二是致力于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精心打造“城乡群众身边自己的贴心银行”,以改革推进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稳步扩大市场份额,到2009年三季度末,存、贷款市场份额占县域金融机构的36.70%和87.10%,稳居紫阳县域五家金融机构首位。三是积极化解历史包袱,壮大资金实力。到2009年10月末各项存款达到87624万元,较 2004年净增58851万元,增长3.05倍;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3487万元,较 2004年净增35595万元,增长2.28倍;所有者权益由2004年末的898万元增加到2729万元,增长了3.03倍。消化改制前历年亏损挂帐1163万元,提取贷款损失准备达2490万元,累计实现利税2500余万元。通过近五年的快速发展,紫阳县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网点最多、实力最强、业务量最大、信誉卓著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推进信用工程 改善金融生态。全县农信社着力打造地方政府、村级组织、农户、信用社“四位一体”的信用共同体,用“诚信”将农民与农信社联结在一起,彻底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一是扎实推行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带、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全面搞好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建档、评级、授信、发证、年审等基础工作,完善授信农户资信档案、规范操作程序,严格评级标准,逐年评审发放信用等级证。截止2009年三季度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对25个乡镇、212个行政村76180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59418户,建档面达到78%;评级授信48735户,评级授信面达到64%;建档评级授信城镇个体工商户647户,评级授信中小企业 28户;二是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全面提高农户个体工商户授信额度。农户信用贷款授信限额提高到优秀户5万元,较好户3万元,一般户2万元;城镇个体工商户授信限额提高到一级户8万元,二级户5万元,三级户3万元以内, 授信总额达到56980万元。三是扎实开展信用村、镇、信用户评定,完善信用档案。农信社通过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系统,将农户的资信信息、信用记录逐笔建立电子档案,开展文明信用户评选,创建信用镇1个,信用村16个,挂牌文明信用户3.45万户。文明信用工程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快了“诚信紫阳”、“和谐紫阳”建设步伐,农民贷款的渠道畅通了,手续简便快揭了,授信户想要贷款,只要在授信额度内,拿着身份证和贷款证就可直接到农信社网点取得贷款,不再为贷款难而发愁。
创新信贷产品 改进金融服务。一是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围绕新农村建设多元化信贷需求,强化信贷营销,陆续推出了农户联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个体工商户及私营小企业授信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农户住房贷款、财政贴息扶贫小额贷款等贷款新品种,满足各个层次信贷需求。为适应市场需求,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开展贷款定价机制、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试点工作,积极尝试土地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新的担保方式、破解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二是扎实开展银行卡业务营销。继2007年成功发行陕西信合富秦借记卡后,2009年8月又正式对外发行了具备存取款、贷款、结算、查询功能一体化的富秦家乐卡,三季度末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行富秦借记卡21166张,富秦借记卡存款余额突破亿元;累计发行富秦家乐卡1118张,授信总额达到5025万元,银行卡业务的竞争优势逐渐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三是拓展中间业务,方便城乡群众资金结算。紫阳县7.45万户农户和1.6万城镇居民在信用社开立个人结算账户,通过“惠农一折通”代理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工资、退耕还林补助、城乡低保、粮食直补、救灾补助等资金等资金兑付20个多亿,极大的方便了农户金融服务。四是改进金融服务。做到“两联、三送、五公开”。即:实行信贷营销联村包片、包抓到户,联效计酬、按月考核;信贷人员背包下乡,进村入户,流动服务,为农户送惠农政策、送科技治富信息、送信贷扶持资金;贷款条件、贷款对象、审批流程、答复期限、贷款利率、信贷管辖责任人公开;推行贷款上柜台,阳光办贷,履行承诺365天全天侯服务,开辟农民贷款的“绿色通道”。五是扎实履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落实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包片服务”、“流动定点服务”、电话预约服务等服务措施,确保了金融服务无空白。
突出支农重点,助推县域经济。紫阳县农信社充分发挥网点、人员、业务网络和机制灵活的优势,创新支农信贷产品,增加信贷投入,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及时为当地新农村建设“输血供氧”。突出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高效农业、种养加工运输专业大户等信贷支持,重点满足农民自主自愿发展主导产业、劳务输出、改善基础设施、建房、子女上学及有能力的消费性贷款需求。仅2009年前三个季度累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9460万元,其中:累计投放新农村推进村建设贷款16528万元,支持4250户新建民居130余万平方米;发放“一村一品”专业重点户贷款6811万元,扶持茶叶产业化基地乡镇改造丰产密植茶园3850亩,魔芋种植9500亩,发展畜牧养殖存栏商品畜2.4万余头;投放 6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财政贴息扶贫贷款4368户2400万元;累计投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109户219万元;累计投放劳务经济贷款3502万元,扶持1.8万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和161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2005年到2009年十月末累计投放贷款15.6亿元,紫阳县7.45万农户中有6.47万余户先后得到了农信社的贷款支持,县域金融机构98%的农业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投放的。实现了政府满意、农民增收、农信社增效的“三赢”效果。
拓宽支农途径,支持中小企业。在全力满足“三农”信贷需求的同时,围绕中央 “保增长、扩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运用资金头寸,大力扶持扶持受当前经济环境影响暂时经营困难,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在追加流动资金、贷款展期、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高效支持,对优秀私营企业,在追加流动资金、贷款展期、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高效支持,累计向闽泉水电、鸿源水电、华兴水电、紫龙矿业、家发房产、万家地产等20与户中小企业授信近1.1亿元,其中:重点扶持的闽泉水电,县联社积极牵头社团贷款项目,由安康市8家联社成功对其信贷融资5500万元。在水电开发、矿产资源、产业化龙头企业、富硒食品、城市建设等领域都能看到他们所提高的信贷支持。农信社与县域经济建设“同频共振”,社农、社企、社政关系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县域经济和农信社的同步发展,全社存贷业务规模持续快速攀升,资产质量稳步改善,经营效益明显提高,为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