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着力点促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12-29 14:47 来源:
字体大小:【

 

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着力点

 

促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紫阳县农综办

 

 

紫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大、沟深、坡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面对县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着力点,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消除贫困。整村推进是一种有效扶贫模式,它是以重点贫困村为单元,以村级扶贫规划为依据,以贫困人口为对象,集中扶贫资金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村推进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主导产业规模初具,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建设新农村产业是基础。紫阳在整村推进工作中,从自身资源条件出发,在立体农业产业模式建设上谋求新突破。按照“低山茶叶、中山魔芋、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产业模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力培育产业大户和专业强村,做大做强以茶叶为重点的富硒农业产业。狠抓茶园基地建设、茶树优良品种繁育、幼龄茶园管护示范和新建茶叶加工厂建设。近几年,全县累计新建密植丰产茶园11万亩,改造低产茶园5万亩。全县已实施的120个整村推进村,人均达到1亩以上茶园的有53个村,人均达到2亩以上茶园的有29个村。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大力推进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增加产业效益和茶农收入,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2个,初制茶叶加工厂160个。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魔芋、中药材产业,发展魔芋基地乡镇9个,专业村35个,中药村种植基地5万亩。同时,稳定发展蚕桑产业,推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年发放蚕种7.6万张,发展畜牧专业村50个。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条件日臻完善。近年来,紫阳县紧紧抓住通村水泥路建设的机遇,通过多方筹集公路建设的资金,调动群众参与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全县累计新修村组公路1700公里,建通村水泥路1340公里,使全县80%的重点村通上了水泥路。同时,积极争取实施农村二期电网改造工程,改造农电网481杆公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78处,解决3.2万人的饮水困难;在全面开通程控电话、手机等通迅设施的基础上,完成99个自然村电视村村通工程,60%的行政村接入互联网,全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各村不同情况,整合村活动室与卫生室、农村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共新修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室70所;新建乡镇敬老院12所、五保户供养服务机构16所,五保供养3439人,使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全面加强卫生基础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3.4%,农村低保对象达到32000人,发放低保资金2026万元;惠及全县4.6万名中小学生全部实现了“两免一补”兑现资金1903万元。计划生育奖扶对象1950人,发放奖扶资金117万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四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乡风文明不断提升。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条件,建设中我们按照村庄规划总体要求,捆绑使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统一建筑样式和风格,统一放线布点,建设具有紫阳特色的民居,全县共有3万多农户翻盖了新房,2万多高山农民搬到了低山居住。同时,积极发展庭园经济,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和农村沼气建设为抓手,推动农村清洁卫生环境形成,全县共评选星级文明户3万多户,发展沼气用户6850户。从提升素质着手,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县相继开展了和创建了“两基”达标县、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创业精神等都有很大提高。

二、我县实施整村推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初步为紫阳新农村建设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我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调整推进目标,科学制定规划。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推进目标一致,内容相似,手段同质,但整村推进目标标准较低,支持对象范围窄,支持内容不全面,方式较单一。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贫困村建设成新农村,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及时修改完善规划,扩大支持对象,增加建设内容,使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力争使规划一步到位,具有超前性,做到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并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

二是分类指导实施,试点示范带动。我县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我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路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将全县212个行政村分为特困村、重点村、新农村三个类别,对基础条件特别差的19个特困村,整合资源、集中资金,进行重点突破;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做为新农村建设村推进村进行试点示范;介于二者之间的,按照整村推进要求,全面加强产业、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步入新农村推进村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培育新型农民。为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我县建立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了县、乡、村共同投入,有关单位支持投入,社会各界赞助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提升农民素质入手,大力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努力让每户农民都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引导,将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兴农的领军人物,培养成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并推选到村党组织、村委会主要领导的位置上。

四是完善考核机制,部门合力共建。把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紫阳县实行县级领导联村和部门包村责任制,对重点工作实行季度考核和半年通报,对县直机关工作实行年初承诺、半年督查初评和年终述职评议,对乡镇干部实行民主测评打分、末位淘汰;推行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发现、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的“六个一”做法。通过这些措施,使全县干部的作风明显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我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还应强化的重点

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3年多来,紫阳共启动实施了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示范村,9个新农村重点示范村,25个县级新农村推进村,其中2006年启动实施的10个试点示范村,通过三年苦干实干,基本达到了“村级五个有、农户八个一”的基本标准,有3个村获得了市级新农村先进示范村,促进了全县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过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与困难,需要上下各级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虽然新农村建设我县进行了3年多探索和实践,但在少数一些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主要表现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精神文明“软件”建设;重届期内或近期内能完成的任务;轻长远目标规划;重上面给钱的事,轻无钱可办的事,等等。也确有一些干部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了“新村”建设。这些错误认识不消除,不全面看待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与任务,必然顾此失彼,对当前建设新农村是十分有害的。

二是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继续抓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新农村是扶贫开发的奋斗方向,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基础,二者不可分割,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防止扶贫开发工作被淡化、边缘化,由其向紫阳这样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坚持扶贫开发方针不动摇,未解决温饱的村,要打好脱贫攻坚战,飞快解决温饱问题,已解决温饱的贫困村,建设项目要进一步向新农村目标靠拢,向新农村目标加速推进。

三是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年实施。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虽然我们为各个试点村制定了3年建设规划,规划内容还需要继续完善,规划未通过权威部门综合论证,缺乏权威性,并建议各级各部门加大《陕西省村庄规划条例》的宣传执行力度。在年度目标任务上,对贫困地区来讲,底子薄,基础差,建设过程要比发达地区更长、更艰巨、更复杂。因此年度建设目标上要切合实际,标准不宜过高,建设中既快不得,也慢不得,因地制宜,不能统一模式。

四是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无论是实施整村推进还是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民都是主体。必须调动政府、村、农民三方面的积极性,决不能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一方面,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对项目建设给予适当扶持,对群众进行合理引导,组织发动群众。另一方面,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增强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既快又好的成效,新农村建设才能缩短时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