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抓基地促龙头努力推进紫阳农业产业化进程

2009-12-29 14:50 来源:
字体大小:【

 

抓基地促龙头

努力推进紫阳农业产业化进程

 

紫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郑红丹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6年以“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工作 ,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紫阳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贫困县,如何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抢抓国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有利机遇,找准自身定位,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破局:谋划发展思路

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7.5万户、31.7万人,占总人口的90.6%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国的高富硒区,有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硒资源优势。近几年来,通过狠抓特色产业培育和基地规模建设,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16.5万亩,年茶叶产量2500吨;桑园总面积10.7万亩,年养蚕6.8万张,产茧近3000吨;生猪、白山羊、家禽年出栏量分别达到28.8万头、7.9万只、57万羽;以杜仲、厚朴、黄柏为主的木本药材年产量达4500吨;核桃、板栗、柑橘等干鲜果年产量达6900吨。随着襄渝铁路复线和陕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紫阳融入了西安、重庆半日经济圈,大力发展茶叶、蚕桑、畜牧和木本药材等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紫阳耕地多为旱坡地,土壤瘠薄,质量差,收益不高,现有的111.16万亩坡度大于25度的有100.3万亩,占总面积的90.3%。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农民取得收入依赖于粮食种植,且自然灾害频繁,使紫阳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同时,由于沿用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其又陷入“后天失调”的境地。长期以来,紫阳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效益,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支撑。

特殊的县情决定了紫阳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富硒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和“低山茶叶、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壮大以富硒茶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蚕桑、畜牧、中药材等产业项目,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深度挖掘产业增收的潜力,积极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对策:实施产业化经营

农户生产要获得效益、农村经济要取得发展,关键是要抓住产品和产业的特色,发展特色经济,使产品在市场上不可替代。而发展特色产业,必须以产品规模和市场销售为前提,没有一定的产品规模,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与接受,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就紫阳而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产业化经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力发展富硒茶产业。一是抓茶叶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和“强村大户、集约经营”的发展要求,狠抓优良品种引进和紫阳本地良种繁育,大力发展良种密植丰产茶园,同步推进低产茶园改造,进一步扩大茶园规模。通过对茶农新建茶园的茶苗、茶籽款予以补助,在配套水窖、道路硬化建设上予以扶持等方式,整合相关部门涉农资金,采取捆绑资金项目扶持、农民投工投劳的办法,以每年新建茶园1万亩、繁育本地大叶泡茶苗30亩、移栽5000亩的标准,建设优质茶叶品种繁育基地,力争建成20个基地乡镇50个专业村,培植2000个种植大户,使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二是抓标准化生产。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切实加大标准化茶叶加工技术推广,加强鲜叶采摘和加工环节的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水平;同时,通过对购置茶叶加工设备和新建茶叶加工厂给予适当补助的办法,以每年4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和10个茶叶初制厂的发展规模,大力扶持规模化茶叶加工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改进加工工艺,逐步形成大厂带小厂、小厂连农户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加工质量,增加产品效益,实现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力争建成20座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00个茶叶初制加工厂,使全县茶叶年产量达到3000吨,实现产值5亿元。三是抓品牌打造。充分发挥紫阳县茶叶协会和富硒茶叶有限公司的主导作用,大力实施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五统一”,进一步扩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企业的认证规模,落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证明商标的管控措施,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消除品牌无序竞争。在现有品牌整合和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广告、节会等各种宣传形式,深入开展富硒茶品牌宣传打造,逐步把“紫阳富硒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四是抓市场营销。按照规范县内市场、巩固安康、西安市场,拓展省外市场的营销策略,积极组织开展广告营销、节会展销、网络推销、队伍直销等销售活动。同时,大力建设紫阳富硒茶专营连锁店,通过统一制作店面标识,给与适当补助扶持的办法,发展连锁经营,规范经营行为,力争培育2-3个大型营销企业,培养500个营销大户,进一步凸显紫阳富硒茶的品牌效应。

2、努力发展优势产业。一是稳定蚕桑产业。紫阳是我省蚕桑产业基地县和全国优质茧丝主产区。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生丝出口价格下跌,蚕茧价格产生了一些波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正确引导蚕农理性把握发展规模,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 防止发生挖桑毁桑的现象,避免蚕桑产业大起大落。要按照“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业组织市场化”的要求,狠抓桑园肥培管理、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增加养蚕批次三个关键环节,突出抓好强村大户,扩大饲养规模,提高养殖效益,努力推进蚕桑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对全县目前4.5万亩低产桑园的改造,培育15个重点基地乡镇、50个专业强村、5000个养蚕专业大户,使年养蚕达到7.5万张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二是积极发展畜牧产业。按照“主攻养猪、巩固养羊、发展家禽”的发展思路,坚持“强村大户”带动,抓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标准化圈舍、科学饲养四个关键,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畜禽养殖水平,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畜牧养殖规模。力争每年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5万头、20万只、130万只以上,实现畜牧业年产值3.5亿元。三是加快发展后续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走以基地促开发、带产业的路子,因地制宜,加快制定后续产业建设规划,大力发展中药材、果业、魔芋、烤烟等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形成对主导产业的有力支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富硒资源开发。一是加快富硒资源普查与研究。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在以往研究的成果上,通过对紫阳地理、地质、土壤和各类生物富硒资源进行普查,进一步摸清紫阳硒资源分布情况,形成翔实、系统的检测数据和调查报告,指导全县的富硒产业规划发展。同时,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快富硒产品对人体功能性作用研究,促进富硒功能性食品、富硒保健品、富硒药材的开发,延长富硒资源的产业链和附加值。二是加快富硒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优势资源依托,规模企业引领,大项目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思路,以富硒食饮品为特色,加快中国·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和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富硒产品产业化进程。重点是积极引进具有高效益、高渗透性、高辐射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有计划地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增收效果显著的项目,辐射带动全县农业和富硒绿色产业突破发展。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富硒食品龙头企业、骨干项目。通过认真落实减税让利、财政贴息、金融支持等各项措施,全力支持汉水硒谷、永华魔芋、富硒茶业、洪田果醋等重点富硒食品企业扩大产能,提高效益,更好的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富硒茶为龙头,富硒矿泉水、魔芋制品、富硒果醋、秦巴硒菇、畜禽养殖、富硒小食品等为主体的富硒产品开发格局。力争在“十一五”末富硒产品实现产值6亿元以上。

思考:完善发展措施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思路,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一定要立足市场,从各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和产品,真正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必须把市场需求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提高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注重对已有的特色产品进行专业化、规模化开发,对传统的特色技术工艺进行挖掘、深化、提高。尤其要注重对一些未得到开发和利用特色资源特进行开发和利用,使产品上档次,上规模,实现调优补缺,形成可以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绿色产业。同时,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不以损害生态环境的方式获得经济收益,注重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经营。必须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依靠提高农产品品质,延长农产品增值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发展特色加工业的办法,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扩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要通过“市场+企业+农户”的方式,使农户和市场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农民依托特色产业致富,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壮大产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健全协会组织,完善基层农业产业发展网络。对外以维护农民利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内以千方百计为农户提供最佳服务为宗旨,由下而上建立基层农协、县级农协网络,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的主导主用:一是经营指导,包括向会员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安排生产计划,指导经营管理;二是生产资料供应,保证预约订购、送货到户;三是合作销售,对会员生产的农副产品实行委托贩卖;四是信用服务,以存款、贷款为基础,帮助会员扩大生产;五是农业保险,克服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规避市场风险。

第四,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造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大产业建设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农业、水利、移民等相关项目发展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投向农业产业及相关建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投入,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返回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工作,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通过开展培训、实施科技兴村计划等措施,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