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谋求县域突破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

2009-12-29 14:52 来源:
字体大小:【

 

坚持科学发展 谋求县域突破

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

中共紫阳县委书记罗雪剑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突破发展,是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近年来,紫阳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跟突破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快,抓全局、抓重点、聚合力、破难题,使全县经济社会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高点定位引领发展

谋求县域经济快速突破,必须立足县情,准确定位发展目标,不断理清发展之路、创新突破之策。本届县委、县政府组成伊始,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全体县级领导深入全县各行各业开展大调研活动,充分挖掘紫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努力探索更加切合紫阳县情的科学发展之路。在集思广义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考虑县情实际、发展基础、群众愿望和长远目标等综合因素,确立了“全力打造紫阳富硒茶、紫阳民歌两大品牌,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经济总量三大突破,奋力发展富硒食品、水电能源、特色矿产、民俗旅游四大产业,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的发展思路,科学明晰了任期五年的总体目标和努力方向。同时,我们放眼全市,跳出紫阳看紫阳,将各项经济指标与周边县区进行综合分析比对,让全县广大干部既看到基数小的差距,也看到了增速慢的不足,进而普遍认识到紫阳唯有坚决摒弃固步自封、按部就班的思想观念,勇于同强者比,敢于同快者赛,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在突破发展的大局中谋求一席之地。为此,我们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居安思危,自加压力,逐年调高奋斗目标,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面对各县区争先恐后、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全县上下认识高度统一,形成了奋勇争先、突破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突出重点加快发展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必须摒弃小而全的思维定势,突出几个牵动全局的重点。围绕总目标,我们倾注全力谋求了特色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上的突破。

一是谋求特色农业突破。紫阳最大的特色就是富硒。我们立足自身优势,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全力培育产业大户和专业强村,推动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自2002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进行茶叶基地、加工体系、基础认证和品牌建设,紫阳富硒茶先后获得了“国家原产地保护”、“国家证明商标”、“陕西省名牌产品”等金字招牌。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累计流转4万多亩好田好地用于发展茶叶产业,全县累计新建丰产密植茶园10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6万亩,年产茶叶2600余吨,实现茶叶综合收入3亿元以上。新建茶园全部投产以后,茶叶总产值将超过10亿元,农民人均可达到3000元以上。同时,大力发展蚕桑、畜牧、魔芋、中药材等产业,逐步形成了“低山茶叶、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模式。积极发展富硒食品加工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茶叶加工、富硒矿泉水、魔芋精深加工、富硒小食品生产为代表的富硒食品加工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特色初步彰显。今后,必须长期坚持做大做强富硒特色产业,进一步挖掘富硒特色、创造富硒特色、放大富硒特色,使之成为引领紫阳扩大开放、走向市场的特色品牌。

二是谋求工业经济突破。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紫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沟深,建厂选址和交通运输十分困难,工业历来是紫阳的“短腿”。实现突破发展,必须举全县之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以工业经济大突破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为此,我们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按照“优势资源依托,规模企业引领,大项目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加大矿产、水能、富硒生物等优势资源开发,着力培育特色矿产、富硒食品、板石建材、水电能源四大产业支柱,明确提出3年内培育5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翻一番;5年内培育10个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的奋斗目标。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实行了“一名领导挂联、一个部门包抓、一个方案实施、一个办法考核”的帮扶机制,先后培育壮大了富硒茶业、湘贵锰业、红蝶化工、硒谷矿泉水、永华魔芋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奖引资有功之臣,全面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氛围,先后成功引进了锆刚玉生产、尧柏水泥、湘贵锰业、润田饮业、钛铁精粉、闽泉水电、板石整合项目等一大批产值上亿元的产业项目。全力加快“中国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构筑工业突破发展的平台。到2009年,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板石、水泥、砂石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以水电、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工业;以钡、锰等特色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重化工工业;以茶叶、富硒小食品、矿泉水为主的富硒食饮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规模以上总产值3.9亿元,2006年分别增长了2倍和6倍多。今年前3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6.4亿元,规模以上4.7亿元,同比增长53.9%59.5%,极大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谋求基础设施突破。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紫阳发展的最大“瓶颈”。实现突破发展,必须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首先是城镇建设。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紫阳处在世界上品质最好、储量最大的板石中心,如能充分利用紫阳板石精心打造别具一格的城市风格和特色,着力构建板石特色县城必将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吸引力,使紫阳独树一帜。基于这一考虑,我们迅速在全体县级领导中形成共识,按照“拉框架、打基础、抓配套”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一港、两区、三路、六场、三中心”的建设重点。近三年来,每年初都向社会公开承诺当年必须办好的城镇建设10件实事,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先后新建和改建了紫阳广场、紫府路、文化中心、体育场、紫阳港及观江平台等重要基础设施,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了茶叶专业市场、西关农贸市场、会仙桥农贸市场、粮贸市场、蔬菜专业市场等市场,有效解决了农副产品卖难,促进了农副产品增值。改扩建了县城供水、县医院、中医院、福利救助站、城区排洪、城区公厕、背街小巷点亮工程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市政项目,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今后,必须长期坚持走板石特色县城的建设之路,坚决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杜绝滥批乱建,逐步提升板石特色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大双创力度,强化县城管理,不断提高县城净化、亮化、美化、绿化水平。其次是道路交通。抢抓通村水泥路建设机遇,在2006年至2008年三年新修通村水泥路1140公里的基础上,今年新开工建设通村水泥路360公里,今年底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可通水泥路。今年新开工建设19320公里通乡水泥路,年底除渔紫路沿线4乡镇外可全部实现通水泥路目标。随着今年襄渝二线通车和明年陕川高速通车,紫阳交通“瓶颈”制约将彻底打破,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气魄,鼓足干劲,迎接机遇,争取经济社会发展上更大的突破。

三、改善民生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实现突破发展必须坚持和谐发展,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民生八大工程,一大批民生工程得到实施。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实现双增长。全面落实就业优惠政策,针对农民工回流问题,及时启动“万人就业”工程,通过优化环境服务,主动与“两路”建设工地、本地企业、重点项目施工单位沟通衔接,使他们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农民工,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实现就地就业。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修和加固危房校舍5.88,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9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较2002年增长了20多倍。认真实施“蛋奶工程”,义务阶段学生每天享受免费牛奶和鸡蛋。全县2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得到改扩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逐步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先后被命名为全省计划免疫工作示范县和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免费开展妇女健康检查和诊治活动。加强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努力构建廉租房建设、经济适用房、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县城棚户区改造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按照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的要求,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长期坚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制度,把大量的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全力构建“平安紫阳”,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四、创新机制推动发展

实现突破发展,必须着力于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发展的各种束缚,立足于求是,致力于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联系紫阳实际,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决策机制,制定完善了《中共紫阳县委全委会工作规则》和《中共紫阳县委常委会工作规则》,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在决策之前充分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努力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努力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抓改革、谋大事、促发展上来,确保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在紫阳创造性地落实。进一步健全目标管理机制,每年对照市目标考核指标,逐级制定目标考核计划,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关键措施、明确时间进度、明确责任人员。年终严格考核,科学评价,2007年安排260万元重奖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08年安排372万元重奖目标考核先进单位,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坚持把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相结合,对在目标管理中成绩突出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对排位后三名、且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和县级部门,对班子进行戒勉谈话。通过目标管理,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形成了自我加压、奋力赶超的良好氛围,使目标管理真正成为调控全县干部行为方向的风向标。进一步健全完善督查机制,围绕县委县政府重要决策和重点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改进督查方式,拓宽督查范围,经常性开展督查,确保决策落到实处。推行“一线工作”机制,在全县科级以上干部中全面推行工作在一线开展、矛盾在一线化解、实事在一线推进、形象在一线树立、成效在一线体现的五个“一线工作法”,效果十分明显。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全面夯实县级领导联乡镇抓重点工作、包联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工作制度,并纳入年度考核,实行同奖同罚。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减少事务活动,集中精力谋全局、抓大事,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快速落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