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五期 > 正文内容

建设服务中心促进社会和谐

2009-06-26 14:38 来源:
字体大小:【

    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2007年以来,我们立足山区贫困县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工作,着力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在为民服务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抓住中心,打造为民服务的平台
    目前,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群众办事难、看病难、增收难的问题还较为普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尤为迫切,呼声很高,民生问题已上升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广大农民群众最盼望、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这个服务平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1、整合功能,建设服务平台。我们依托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这个“两委”核心,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整合县直部门和单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资源,挖掘农村党员教育活动场所等自身优势,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集中设置村警务室、卫生室、广播室、文体活动室、农民技术学校、连锁超市等村级服务设施,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社会治安、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卫生健康、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抓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每年集中精力建设一批,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群众受益一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村级组织活动阵地不再是单一的办公场所,而是一个将服务和办公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了村级组织远离群众的现象。现在服务中心仅为民服务业务用房就达280多平方米,多数服务中心还建有600—1000平方米的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村民文体活动广场。
    2、细化项目,解决民生问题。我们着眼于在基层组织领导下,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为目的,合理设置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教育培训服务。向村民提供各种图书资料,利用电视讲座、专业人士授课、现场辅导等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开展文化知识、实用科技、劳务技能、政策法规等学习培训。二是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政策法律、农技知识、市场信息、劳动就业等信息咨询服务。三是生产生活服务。提供安全卫生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便捷优质的畜禽防疫服务。按照“支部+协会”的模式,组建蚕桑、畜牧等产业合作社,为产业建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四是医疗健康服务。村卫生室负责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及时做好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及农村传染病防治工作,坚持医疗费就地报销制度。五是全程代办服务。为村民代办一胎生殖健康服务证、新生儿户口登记、独生子女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合作医疗报销、私人建房用地规划审批、林木采伐许可证、残疾证、外来人口暂住证、最低生活保障金、救济救助办理等事宜。六是文体休闲服务。利用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等文体设施,组织村民开展群众性文化、科普、健身等文体活动,提供健身、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服务。七是志愿互助服务。村志愿服务队及时为村民提供治安联防、水电维修、技术辅导、扶贫帮困和红白理事等服务。八是矛盾调处服务。警务室和综治办及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家庭团结、邻里和睦、村镇和谐。
    3、健全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服务工作制度化。一是建立规范的服务制度。为了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服务中心根据服务项目分项建立了操作性强的服务规范,包括党员学习培训、警务室、卫生室服务规范,以及文体活动、图书阅览、畜禽防疫、信息服务等各项制度,对服务承诺、受理事项、工作规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有关事项和规定对外公开、公示上墙、规范流程。同时,落实了全程服务责任制,实行简单事项直接办理、一般事项承诺代理、特殊事项联合代理,对群众申请受理的事项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人办。二是建立接转办理制度。我们注重完善和简化办事程序,搞好工作衔接,建立县乡村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要求县直部门规范行政行为,对收费项目、标准、政策及法律法规等进行认真清理,对能下放给乡镇审批的权限予以下放,扩大基层站所的审批权,并加强业务指导。综合服务中心主动加强与基层站所的联系和配合,设立了代理服务“快速通道”。三是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以服务群众为主题,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承诺活动,把为民服务的内容、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向群众作出承诺,在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实施。通过科学定“诺”、公开示“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等环节,对承诺制实行一季一总结,半年一检查,一年一考核,真正把为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建立药品商品保障机制。把村卫生室建设作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项关键内容,完善设施,规范运作,认真推行参合群众医疗费报销“直通车”制度,并严把药品“入口关”,真正做到了政策直达、药品直配、药费直报、医生直管。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行服务中心的连锁超市与县大型超市连锁经营,货物实行统一配送,严把进货渠道关,确保群众方便购物,放心消费。
    4、建设队伍,形成服务合力。我们把组建一支能够开展为民服务的工作队伍,作为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行村干部和党员轮流坐班制度,对服务中心各功能室进行分工管理,并确定了具体办公人员,为群众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发动和鼓励群众支持“中心”建设,参与事务管理。同时,按照“自愿参加、团结互助、尽力而为”的原则,组建以村干部和党员为主体,吸收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群众生活、有一技之长的村民骨干分子组成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提供治安联防、医疗卫生、水电维修、技术辅导、扶贫帮困等服务,使广大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有了“舞台”,体现先进性有了“窗口”,服务群众有了“目标”。 同时,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上门访谈等多种渠道掌握群众的困难和需要,县委组织部及时收集基层情况,协调县直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村民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凝聚人心,强化基层组织核心作用
    先行建成的一批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自开展为民服务工作以来,先后为群众办实事200余件,代办各类证照70余件次,举办群众性文艺活动8场次,调处矛盾纠纷15起,农民群众称“服务中心”是老百姓自己的“和谐家园”。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明显,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1、解决了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县农村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出行难、就医难、购物难一直是多数群众的“揪心事”。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村民有事没事,可以到村“两委”与干部谈谈心;办理有关证照可以由村干部集中时间代办;头痛脑热可以就近到卫生室诊治,还可以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通车”报销;日常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志愿者服务队上门服务;农闲和茶后饭余,除了在家看电视外,还可以到服务中心看书、上网、锻炼身体。这些,村民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群众,长期困扰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一批难点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基层组织和党员找到了解民忧、聚民心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把服务和温暖送到了农民群众的心坎上,农村党员、群众把70年代以来我县的农村发展总结为“三步曲”,他们由衷地说:“修田造地是‘金碗碗’,发展产业是‘钱袋袋’,服务中心是‘心窝窝’”。
    2、拓宽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渠道。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必须从行政管理、办理事务转到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上来,“小政府、大服务”面临的难题是在干部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怎样为千家万户的农民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怎样继续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作出回答的问题。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通过面对面、全天候开展服务工作,使乡镇政府、村级组织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更加及时,信息交换有了载体,服务渠道更加畅通便捷,“为民服务零距离”成为现实,有利于乡镇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群众呼声,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苦”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苦抓抓发展、干部苦帮帮产业、群众苦干建家园”的生动局面,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转换到位。
    3、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当前,农村一些地方存在着基层组织工作方法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的削弱。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引导村民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村级组织通过用好政策资源、调动社会资源、集聚人力资源、整合组织资源等方式,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群众认为基层组织谋事有办法,做事有能力,增强了对基层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同时,在服务中心各功能室和志愿者队伍中,共产党员带头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服务,群众有需要,组织有行动,深受群众欢迎和信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三、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广泛开展为民服务工作,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推动发展、共建和谐的热情。
    1、发挥聚集效应,营造和谐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统筹考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各个方面。但象白河这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村集体经济无积累、环境卫生脏乱差、村民风气不够好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超市、卫生室等通过联营联办或租赁房屋的形式,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积累。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设施配套还具有聚集效应,很多农民群众愿意进入“中心”附近建房居住,有利于村庄规划管理,使农民建房规范化、居住集中化,引导漫山散居的农村居民逐步进入县城、集镇和新村,推动了农村“社区化”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利用广播室、图书阅览室、信息服务室、文体活动室等设施,为村民提供健身、文化、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使多年沉寂的乡村变得活跃起来,农民群众在沟通交流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养成良好习惯,农村文明乡风悄然兴起,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在冷水镇月镇村等15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倡仪下,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开展“保护环境,美化家园”活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融入群众生活之中。
    2、加强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白河境内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向大地求生,实现了稳定温饱,迈向小康。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极为缓慢,与群众的愿望有较大差距。目前,全县21万人中有6万人长年外出务工,留下弱势群体在家,解决留守人员生活困难,保证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安宁,直接关系到前线务工人员能否安心,这是具体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统筹投向农村的项目资金,将不同性质、不同系统的公共服务资源,整合集中到服务中心,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卫生、文化、教育、城建、公安、科技及农口部门,找到了服务“三农”的支点,与群众生产生活最密切的服务工作进村入户,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3、推动生产发展,夯实和谐基础。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物质文明是基础。建设服务中心,全方位开展为民 服务工作,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到基层组织解民难、保民安、帮民富,一心为民,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情感距离,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出现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喜人局面。在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布点村,“桑畜烟林姜”五大主导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麻虎乡金银村地处城郊,临近国道,一度被称为上访告状的“重灾区”。通过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引导,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发展蚕桑产业的号召,短短25天就新建桑园1000多亩,实现了户均3亩产业园,在全县率先成为新增“一村一品”达标村。茅坪镇枣树村综合服务中心,立足园地优势,瞄准蔬菜市场前景,从山东寿光聘请蔬菜专家,现场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全村当年发展蔬菜大棚310个,并且及时成立了蔬菜合作社,“枣园春”绿色无公害蔬菜进入20多家连锁超市专柜,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仅此一项,该村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据统计,2007年以来,全县15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布点村,累计新增农村绿色产业98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去年增长12.3%,比全县平均增幅8.1%高出4.2个百分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综合服务中心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初步探索了一条山区贫困县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子:抓住中心,凝聚人心,强化核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