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五期 > 正文内容

加快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提供根本保证

2009-06-26 14:46 来源:
字体大小:【

 

加快土地流转 推动规模经营

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提供根本保证

中共平利县委书记  何邦军

 

我国农村改革已进行了30年。这30年来,从全国讲,整个农村发展实现了两个根本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农村以解决温饱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经营格局,转向以致富为核心的专业化经营格局;第二个转变是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的计划经济,转向以市场主导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对于像平利这种贫困地区,也在伴随着全国的发展而进步,但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自给自足、“小而全”的粗放经营模式仍普遍存在。加速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向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笔者认为,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是核心,而土地流转则是关键因子。

一、土地制度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制度

从古到今,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它与生产力的适应与否,分配的公平与否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直接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解放后,从土改到合作化,再到80年代末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土地制度设计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不同的土地制度形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土地生产力的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当今整个中国的发展与繁荣都基于此。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越来越显示出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是这种经营模式的小生产方式与大市场脱节。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要求农业形成规模经营、专业化、商品化生产,这是单家独户、千家万户、各自为政的经营形式完不成的。要推动整个农村的商品经济,必须实行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二是这种经营模式形成的小生产,不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单家独户和“小而全”也造成对科技的利用率极低,不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三是这种经营模式因其规模过小,不利于发展龙头企业,形成加工、销售、品牌乃至二次增值的产业化格局,最终滞后了农业工业化进程。四是这种经营模式使许多农民被捆绑在土地上或“两头分心”,影响了农村经济合理的分工分业,乃至整个社会合理的分工分业,最终既影响城市经济,也影响农村经济,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对现有的土地制度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而改革与完善的根本路径是推动土地向大户和企业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二、实施土地流转的主要路径

土地流转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农村产业格局、产业效益、龙头企业发展、转出户就业和生活保障等多种因素,必须把握趋势,选准路径。

(一)实行“一县一业”或一业率先突破是推动土地流转的基础。现行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源于家庭经营,但流转过慢则源于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多业并举、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县县类同的“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和户户类同的“小而全”经营模式。由于不能形成规模经营,则龙头、品牌、市场、大户都发育不出来,这是我们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重点上的失误。县域特色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是各具特色的“一业率先突破”的格局,这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利县从2003年开始,提出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的发展思路,经过5年多努力,仅茶饮产业流转土地15522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7%,基地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2600吨,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二)扶强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是推动土地流转的关键。土地集约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发育发展,只有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成长起来,才能通过他们集中土地、集中经营、集中加工和集中销售。对于土地流入户而言,放心和愿意转入的根本因素还是效益。这个效益只能通过专业化经营并通过加工、销售、品牌多个环节的增值来实现,通过市场使产品转化成商品来实现。平利县从2003年起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专业大户的政策和措施,到2007年底,发展茶饮龙头企业108户,其经营额占全县茶饮产业总产值的61%;养蚕专业大户850户,户均年养蚕5张;正大模式生猪养殖313户,户均年出栏肥猪158头。在这1271户当中,有754户共转入土地17971亩,占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数的77%,经济效益是普通农户的23倍。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起来,土地流转才有可能,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才有可能。

(三)延长流转期限是保障土地流转稳定规范的根本。同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过短的承包期带来的是农民的不稳定感,进而带来的是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缺乏长效投入的保障,使农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现在土地流转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流转期限过短,对转入户来讲,只研究流转期内的经营、发展、投入,同样没有长效投入的思想,甚至进行掠夺式经营。而对转出户而言,一方面对土地的留恋和对土地经济效益的观望,使其对流出的土地时刻关注,甚至得“红眼病”;另一方面,对自己外出务工或经营从事其它行业也难以做到一心一意。这种“三心二意”,不利于农民的二次创业,既影响农业自身发展,也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镇发展。因此,要使土地流转双方增强稳定感,从而保障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和转出户一心一意地转业增加收入,必须延长流转期限。国家土地承包的基本政策是长期不变,我们流转土地的期限一般应当确定在30年以上,甚至更长。

三、促进土地流转的主要政策措施

在现阶段,促进土地流转,有一个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政策不能动摇。这既包含土地产权制度不能改变,也包含着流转必须农民自愿。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权的市场行为和农民的自愿互利行为,而非政府强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推动土地流转更多的要采用典型示范引导和实施经济政策激励。

(一)调整政府扶持农业的各种政策。长期以来,政府扶持农业一是围绕解决温饱,二是围绕公平,算社会效益帐多,算经济效益帐少。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政策,在农村工作由解决温饱转向致富的过程中应从根本上调整。一是要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市场运行规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捆绑项目资金,集中扶持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实施一业率先突破,形成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县域特色经济。二是要从过去的扶持一产、扶持大田为主转向以扶持龙头大户为主的二、三产业,支持业主新建或培植优质高效产业基地、研发新特产品、开拓营销市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扶持制度与土地流转挂钩。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流转土地30亩以上、流转期限2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向龙头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二)全方位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土地流转,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带来农村社会的分工分业,这将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对于转入者而言,他将从一个原始的普通农民转向农民企业家,这对其本人和农业产业都将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飞跃。对转出者而言,道路只有三条,在当地另谋他业,从事农业产业当农业工人或进城创业务工,更多的是进城务工。但无论怎样,他同样面临重新择业和具有新的谋生手段,同样是新的挑战和新的飞跃。对整个农村发展而言,这种变化的意义将超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站在政府的角度,推进这种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方式的发育发展,除了产业政策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全方位地培训农村劳动者,提高素质和技能,让他们适应这种转变,减少这种转变给他们带来的就业和生存风险。首先,要对农业企业的业主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重点是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行业技能。让他们会经营、懂管理。其次,是对量大面广的转出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政府统筹,各乡镇、各部门参与,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转业前培训,使其人人有一技之长,有新的谋生手段,使他们重新就业之后站得稳、立得住,有稳定收入。再次,最为重要的是对后续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要把所有即将进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使他们在就业前得到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并系统掌握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奠定就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成为有用之才。

(三)改革部门包村工作的方式方法。长期以来,作为以农村工作为主的县市,各级在帮扶农村和农业发展上,都把部门包村作为重要手段之一,下任务,作考评。但是过去的部门包村工作,基本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量化,难以考评,造成部门包村工作弹性大、落实差,乡镇负担重,有苦衷。平利县从2003年开始,对部门包村进行改革。一是每年所有部门集中帮建一个新农村,每一个部门承担12户民居改造任务,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统一考核,二是每年负责帮建村一定的主导产业帮扶任务,年初下达任务,年终纳入考评。这种办法,在改进作风、支持新农村建设和主导产业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在扩大土地流转试点中,我们除继续坚持每年集中所有部门帮扶一个新农村示范村外,对包抓产业又作出调整。选择67户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起步较好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落实69个部门(乡镇)实行“一对一”帮扶,一定三年不变,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通过这种帮扶办法的调整,促进土地流转,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