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五期 > 正文内容

聚力突破“一县一业”强势构建支柱产业

2009-06-26 14:48 来源:
字体大小:【

 

聚力突破“一县一业” 强势构建支柱产业

 

中共安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郑光照

 

在安康突破发展的关键阶段,市委适时做出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决策,明确提出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一县一业”为主导,强势构建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力促市、县经济突破发展。发展“一县一业”,可以说是一个早就提出而迄今尚未真正破题的热议焦点。面对新形势,按照新要求,我们必须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对“一县一业”在认识上有一个新飞跃,指导上有一个新水平,工作上有一个新起飞,从而带动全市经济突破发展出现一个新局面。

一、要对“一县一业”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一县一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指县区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结合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综合因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敢于舍弃的原则,通过统筹规划、行政引导、政策扶持、机制创新等措施,将各类要素资源向一项产业聚集配置,并按产业化的要求,上下延伸产业链,左右开拓相关服务业,最大限度地连接覆盖各个生产层面,形成鲜明的产业旗帜,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龙头作用,进而带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我市而言,其实质就是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重点突破发展。

发展“一县一业”,外地已有成功实践,我市也在不断探索,基础正在奠定,发展态势不错。但总体上看,集约水平还不高,板块规模还不大,效果还不尽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始终没有走出“多种经营”的传统思维定式。安康地处南北过渡带,垂直差异大,生物多样性,什么都能长,选择余地大。这种自然条件客观上容易使我们在确定重点产业时往往是多项并列,不怕重点不突出,只怕重点少了靠不住;在发展某一项产业时,视野只停留在当地的小范围、小区域市场内,没有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来定位,结果是要么产品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造成盲目发展;要么产品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在压级压价的作用下,又跟风变换“汤头”,长此以往,老是局限在零零散散“杂货铺”的框框里,一业难以确立。二是没有按照城乡统筹、工农结合的一体化要求来确定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常常是农业和工业互不连接、相互脱节、互相割裂,形成工业不能牵动农业,农业不能促进工业,结果是工业、农业的发展都受到制约。三是配套措施没跟上。多数地方虽然也确定了产业重点,却没有周密研究提出配套措施,往往是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口号上,似抓非抓、抓抓停停、反反复复,走了不少弯路,因而效果不明显。有的是不愿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特色,跟着市上喊,一直喊到乡村里。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一县一业”的形成,必须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认真有效加以破解。

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纵深推进,广大农村正由“农耕社会”向“农工社会”加速演进,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农村主要劳力非农化加快,农民精英群体大量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已成必然趋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瓶颈制约的打破,无疑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进入大市场的不利区位,但也要预见性地看到,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若无优势产业对外吸引,这种便捷交通枢纽地位很可能既招不到商引不到资,还会使当地本就十分紧缺的资源很容易的大量外流;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实施,新一轮产业定位更趋明显,各地主打优势牌,纷纷抢占市场先机。如果我们对“一县一业”在认识上没有一个飞跃,就会错过发展良机,丧失竞争优势,更会加速被其它地区“边缘化”,就是再过三、五年,必然还是在原来的圈子里“打转转”。直面各种挑战,当务之急是各级领导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新的思路措施,收扰五指,握紧拳头,重权出击,加快构建“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

二、要把“一县一业”的确定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任何一个决策目标,都是建立在若干约束条件基础上的。只有决策科学了,发展才能科学。“一县一业”的确定不是求新鲜、凭好恶、“拍脑门”硬想出来的,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一般地讲,应遵循“四个结合”的原则,逐一加以分析比较:一是把市场需求与资源条件结合起来。对安康山区来讲,资源同市场,是两个最重要的约束条件,沿海可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我们内地目前还走不通。因此,作为各县区第一位的产业,必须有比较广阔而又稳定的市场,本地又有充足的资源基础或自然条件适宜大面积培植出新的资源。二是把原料生产与加工业发展结合起来。所确定的重点产业,不单是生产原料,而且能够上下延伸,多层次加工增值,从原料到加工形成一体化生产。三是把覆盖面和带动性结合起来。尽可能选择适宜区广、覆盖面大的产业,至少有70%的农户能够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业又可以带动多业发展。四是把富民与富县结合起来。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以这“四个结合”为标尺,分析衡量各县区原先提出的重点产业,就可以从比较中作出最佳选择,明确“一业”率先突破究竟应该放在那“一业”。

既然是立县之业,就应该在发展的速度、规模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对县域经济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一业能够定乾坤。怎样才算一业突破,结合安康实际,衡量标准至少应同时具备三条:一是这一业的生产总值占县区GDP的比重超过40%,二是这一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三是这一业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提供税收占县区一般预算收入30%以上。照此摸排,我市至今还没有一个产业接近或达到突破坐标,需要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持续推进,勇于跳起来摘“桃子”,方可实现。当然,这组指标条件,仅是初步测算,随着发展变化将会呈现出动态性。

依据上述标准,从目前各县区产业发展的特点看,宁陕县的生态旅游业已经确立,镇坪县的生猪产业、石泉县的蚕桑产业雏形初显,旬阳县的烤烟产业和紫阳、平利两县的茶饮产业基础牢固,岚皋县的魔芋产业、白河县的木瓜产业、汉阴县的油脂产业特色明显,汉滨区的蚕桑产业潜力较大。这只是从某种角度得出的初步印象,是否作为立县之业,要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民主决策等科学程序慎重决定。

只有“一县一业”突破发展了,市上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才有稳固的基地和坚实的基础。从长远讲,六大支柱产业是符合本市实际的,应当作出发展的长计划;但这些支柱产业不可能同时突破也是不容置疑的现实,也应当从中选择近期突破的重点产业。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作为支柱产业的有机构成,市上又能够拿在手上、刀下见菜的应当是生物质能源、茧丝绸和生猪产业。

以生物质能来说,它是最有前景的新型替代能源,更符合秦巴生物多样性的主体功能定位,安康境内木本油料树种分布广阔,优质高产红薯适宜生长,生物质能源工业相继上马。预测30万吨生物柴油和30万吨燃料乙醇工业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增加值26亿元。如果加上水电、火电和核能,整个绿色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可望达到100亿元左右。因此,应当把绿色能源产业作为全市第一位的重点产业。

以茧丝绸来说,安康有水热同季的鲜明特点,桑树旺盛生长的生理需求完全满足,“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貌,既不象南方那样潮湿,也不象北方那样干燥,养蚕环境均优于南北方蚕区,丝绸产品以其雍容华贵、飘逸轻柔的质地被誉为“纤维皇后”,又因透气、保湿、扶肤等功效被誉为“人体第二肌肤”,市场前景好,现有基础好,延伸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潜力大。在如期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到2015年,如全市有效利用丰产密植桑园达到100万亩,年养蚕达到300万张,产茧达到1.2亿公斤,生产白厂丝达到1800万公斤,延伸捻丝、炼染、织绸、制衣等加工链条,开发桑葚饮料、桑枝食用菌、叶绿素等相关项目,整个产业可实现增加值近100亿元。我们应当把此作为全市第二位产业重点。当然,目前蚕桑产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亟待下决心研究解决的

以生猪来说,能够覆盖家家户户,安康远离工业污染,生态环境优越,猪肉及其制成品是肉类主打消费品,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心西移,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阳晨、民荣等龙头企业具有相当的加工能力。按照现有的基础和规模,到2015年,全市生猪存栏600万头,出栏400万头,商品量300万头,加工猪肉2.88亿公斤,深加工产品1.5亿公斤,生猪产业可实现增加值40亿元,应列为全市第三个产业重点。

因此,市委政研室最近通过调研,提出以建设西北绿色能源基地、西部茧丝绸制造中心和全国富硒食品集散中心为突破口,集中力量率先突破绿色能源、富硒食品、安康丝绸三大产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吸引与之相关的各类生产要素加快向“一基地、两中心”流动的思考和构想是积极的,大家可进一步充分论证,力争能在确立全市突破发展之路中有所贡献。

三、要同步跟进“一县一业”的配套措施

“一县一业”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略,既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是贫困山区摆脱经济滞后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头脑清醒,下定决心,配套措施,聚集合力,收拢五指,真正迈出这道“坎”,真正使“一县一业”突而有破,尽快走出一条符合安康实际、具有安康特色的“一县一业”路子来。

(一)两手协调用力。围绕“一县一业”,一手建基地,一手办工业,这是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实践表明,基地和龙头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关系,片面强调谁先谁后、谁轻谁重,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扩张基地板块规模。重点抓三条:一是从优化区域布局抓起。按照“集约经营、板块开发”的要求,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率先在优势区域中突破,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的打好产业基础;二是紧紧依靠大户带动。充分发挥现有大户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循序渐进推动大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产业类型不同,大户标准不同,但落脚点都体现在收入上。从目前情况看,只有年一业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才能稳住一个劳力长年专门从事产业建设,这就要求在各个生产环节开展科技创新,向科技要效益。三是激励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在全市50多万外出务工大军中,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大小老板,这是十分现实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思想解放,工作细致,一人一策,外出务工能人的资本、技术、市场等,就会回报家乡。今后,市县乡镇都要用市场的办法,建设各自的示范园,要求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的示范园分别达到百亩以上,乡镇书记达到五十亩以上,这是我们今后检查工作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要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安康多是农业资源型产业,一业能否富财政,关键在工业,工业能否有起飞,关键在人才。只要有真本事,能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能出速度、出质量、出效益,各种优惠条件都可以答应。要舍得花大本钱,下大气力,把大小环境搞好,广开引进渠道,多方招揽人才。兴办工业不能到处开花,要按照初加工、深加工的不同层次,创办工业园区。围绕一业,每个县区至少办好一个工业园区,条件成熟的,应规划好二个,一般粗加工园区应布局在靠近原料基地,深加工的园区应布局在县城周围,有利于膨胀人口,带动城镇化。进而加强人才、技术、资金、管理、服务集成,加速先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向一业配置,形成“一县一业一两园”新格局。产品品牌是彰显一业优势的核心,也是争夺市场的根本,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原产地保护认证,做好市场策划,从产品包装、注册到广告宣传,精心培育主打品牌,依靠响亮品牌兴企立业。

(二)两项改革跟进。适应一业发展需要,首先要改革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应用先进科技,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的比较效益,刺激农民珍惜土地、扩大规模的愿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不伤害农民利益为政策底线,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力度,通过灵活多样方式向种养专业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积极牵线协调,给予必要的政府资本注入,吸引工商企业、外地客商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其次要改革产业运行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行政推动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市场的办法加快一业发展是方向所在,具有持久生命力。要转变“政府建基地、企业收原料”的作法,实行“谁扶持基地、谁收购原料”的政策,把原料基地纳入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通过企业与农户的基地共建、购销约定等方式把双方捆在一起,以产业链的整体参与市场竞争,真正形成“一家人”的经营格局。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和落实“利益共享、互利双赢”的经营理念,实行优价护农,无论是政府发布指导价还是企业承诺保护价,都应在春节期间成为农民来年选择生产经营项目的参考,或吃上发展生产的“定心丸”。政府扶持产业建设资金应作为资本金,投放给龙头企业,滚动使用,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两个关系对接。确定或推进“一县一业”,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一品与一业的关系。“一村一品”是“一县一业”的基础,“一县一业”又能带动“一村一品”,二者相得益彰。因此,要围绕“一县一业”,选定一村一品,抓好示范村,辐射推进村,促使一品由点连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区域。无论是那一品,都要注重种养结合,走“畜沼园”模式的路子具有普遍意义,以沼气为纽带,上连养殖业、下连种植业,既能带动农户改灶、改厕、改圈,又能实现人畜粪便、有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二是一业与次业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确定“一县一业”不等于不抓一县次业。从实践上看,不论是那一业都不可能覆盖到所有乡村的全部农户,山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人口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的经济活动必然具有多形式。因此,对其它产业和项目也要依次排队,适当兼顾。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一县一业”,一般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够产生县域经济效益的产业,不能把中省安排的重大投资项目或有限的资源开发项目与“一县一业”混同起来。

(四)两种机制设计。安康虽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体制机制的设计不能落后。发展“一县一业”,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机制创新尤为关键。一是建立一体化的产业领导体制。“一县一业”,无疑要举全县之力。但责任越明确,工作才能执行有力,落到实处。要适应一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专业化、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由县区委书记或县区长统管一业,相关环节分工负责,组建一个精干工作机构,制定一套政策措施,常年统抓日常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谋划一业、协调各方、解决问题、整体推进。二是建立差异化的工作考核机制。考核无差异,必然无侧重。要使“一县一业”能在短期内率先突破,考核机制也要及时完善创新,导向各县区在工作落实中找准位置,明确重点,主动将工作职能向一业转移,干部力量向一业集中,项目资金向一业倾斜,尽快形成农业围绕一业抓一品、工业围绕一业出品牌、三产围绕一业上层次、资源围绕一业聚合力、管理围绕一业提服务的浓厚氛围,努力推动“一县一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