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9年安康工作>2009年第五期 > 正文内容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产业化

2009-06-26 14:58 来源:
字体大小:【

 

践行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业产业化

 

中共安康市委副书记  崔光华

 

农业产业化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地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安康是农业资源富集的内陆山区,如何顺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尽快富裕全市人民,是我们当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正确把握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一县一业”逐步确立。各县区对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认识趋于统一,一业率先突破的力度加大。旬阳县的烤烟产业化经营模式较为完善,龙头企业对烟农的扶持有力、服务到位、带动明显。镇坪生猪产业、石泉蚕桑产业日趋成熟,平利、紫阳的茶饮产业加快发展,其他县区的“一县一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按统计口径,截至2008年底,全市出栏生猪183万头,实现畜牧产值35亿元;桑园74万亩,其中新建密植园4.6万亩,养蚕64.71万张,产鲜茧25158吨,蚕农收入3.3亿元;茶园34万亩,其中新建高效园1.6万亩,产量580万公斤,实现产值6亿元;烤烟14万亩,烟农收入1.75亿元;魔芋种植15万亩,产量35万吨,实现产值5.6亿元;新建果园8.7万亩,产干鲜果15.2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人工种植中药材55万亩,年采集量27万吨,实现产值4.45亿元;水面养殖18万亩,水产品产量7548吨,产值1.08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16亿元,农民依靠出售农牧产品获得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1076元,同比增长17.3%,占整个纯收入2770元的38.8%二是龙头企业有所发展。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72个,其中畜产品加工12个、缫丝9个、茶饮97个、果蔬21个、粮油19个、中药材18个,共拥有固定资产6.17亿元,年销售收入8.83亿元。秦东魔芋等五家公司获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阳晨牧业公司已申报第三批省级龙头企业。全市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65个,吸收社员(会员)7.8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1.7万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25个、吸收社员3.1万户,农民专业协会240个、吸收会员4.7万户。2008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人均纯收入3340元,高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4060%,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70元。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基地建设上从品种改良入手,大力推广适用增效技术;产品加工上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改造,重点产业发展正朝着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集约、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方向迈进。全市生猪良种普及率达45%,汉阴县在“正大模式”基础上,引进示范 “自然养猪法”新技术;平利县通过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带动了茶叶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目前又成功引进台湾客商开发乌龙茶,挖掘茶叶增值潜力;石泉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联合,建立蚕桑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发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全市共有3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58万亩,13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春独早”牌紫阳富硒茶等7个农产品品牌获得市级特色农产品称号,“健身”牌魔芋精粉等3个农产品品牌获得省级农产品名牌称号,“平利绞股兰”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紫阳富硒茶”、“镇坪腊肉”、“宁陕香菇”、“白河木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

总结安康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历程,有三条基本经验:一是坚持强村大户支撑“一村一品”。涌现出了旬阳冬青狮头柑、汉阴紫云蔬菜、石泉明星生猪和阳晨养殖、平利茶庄等一批典型,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92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二是坚持土地流转激活生产要素。力促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资源向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聚集配置,农业内部增值潜力开始显现,亩产值达到13万元的高效农业示范亮点纷呈;三是坚持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无论是哪“一品”或“一业”,以种为主配套养殖,以养为主配套种植,通过推广“畜沼园”模式,既利用了人畜粪便和有机生活垃圾,又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绿色产业的质量。全市新建沼气池2万口,投入使用率达95%以上。

但总体上看,全市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第一,规模不大。安康属于南北过渡带,垂直差异大,生物多样性,什么都能长,选择余地大。这种自然条件客观上容易形成“多种经营”的思维定式,加之千家万户小生产的随意性、分散性,往往是单纯以价格涨跌取舍生产,由此造成两种后果:一方面,本应大力发展的产业却增长不快,如蚕桑、茶叶、魔芋等产业开发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曾占据领先位置,但目前基本处于徘徊状态,有的还面临着越来越边缘化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本应稳步发展的产业又一轰而起,如黄姜产业,全市曾两三年种植过百万亩,由于本地没有黄姜药物终端产品加工企业,左右不了市场形势,很快陷于低谷。长此以往,致使产业品种多、批量小,星星点点、不成规模,对全市发展起决定和支撑作用的大产业至今尚未形成,这种产业现状,很难争取中省政策扶持,很难招引大企业到我市开发农业产业。第二,龙头不强。我市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的问题尤为突出,止2008年底,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仅1家,过500万元的仅53家。企业自身的弱小决定了带动作用的不强,一是加工层次低。多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差。如全市9家缫丝企业至今都停留在生产白厂丝环节,没有向下延伸,占领不了市场制高点,致使整个产业在频繁的市场波动中,屡遭严重打击;二是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没有衔接配套。有企业无原料与有原料无企业的问题并存,形成加工不能带动基地,基地不能满足加工,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如市场看好的魔芋产品,因为本地魔芋原料不足,全市16家加工企业主要依靠从外地购进;三是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相互脱节,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只是产品买断关系,没有成为“一家人”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往往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产业发展大起大落的悲剧屡屡重演。第三,品牌不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彰显特色、创立品牌的意识不强,联合出击、抢占市场的力度不大,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没有,在全省有知名度的品牌不多,市内自有品牌不成规模。以茶叶为例,品牌林立且莨莠不齐,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名茶”商标达20多种,还有许多尚未注册,包装管理混乱,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自相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原有的“紫阳毛尖”和“陕青”两个品牌,市场已被周边地市挤占,失去了往日的知名度。

二、科学认识我市农业资源的新优势

农业产业化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的过程。随着基础建设的加快和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安康市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农业优势资源格局正在打破,新生的优势资源正在加速成长。一是随着水电开发和大鲵繁殖技术的突破,把水资源的优势推向了首位。旬阳、蜀河、白河等电站建成后,安康境内的6座大型水电站,将几乎使340公里的汉江成为首尾相连的6大梯级库区,全市各类有效水面将达到60万亩以上,相当于全市的水田总面积,其中可开发利用的优质库区水面将达到30亩以上,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巨大空间。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掌握,使60万亩左右河沟溪流丰富洁净的冷水资源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可能。二是稳步上扬的市场,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对发展林果业的关注,全市700多万亩宜林山地,如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搞活资源利用,加大品种改良和先进技术推广,安康的“青山绿山”将变成“金山银山”。三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有效拉近了市场距离,为安康发展高效鲜活农产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尤其是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示范特色瓜果蔬菜高效农业,亩均效益是传统农业的410倍。全市拥有60万亩水田,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正当其时。四是随着市场对富硒食品的认同青睐,安康最具特色的富硒资源将尽显优势,主打富硒品牌,做强富硒产业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从优势资源中选择确立优势产业,除坚持市场导向的一般原则外,结合安康目前的实际,还应把握三条,即便于集约经营,简单易行省工,比较效益良好。三条至少具备两条,同时具备更好。按照这些基本要求,综合分析比较,水田高效农业、水面水产养殖、山地特色林业,不仅利于生产方式走上集约经营,容易上规模出效益,更重要的是产品以人们日常生活食品为主,需求空间大,价格波动小,发展前景好,应锁定为新形势下全市农业产业的三大主攻方向,集中全力突破。

基于以上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应是,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翻番为目标,以开发“水田、水面、林地”三大优势资源为重点,以实施“双百亿”工程为抓手,打响富硒食品品牌,做强三大优势产业。在巩固发展现有粮食、生猪等传统产业产值100亿元的基础上,倾力突破三大优势产业,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具体发展目标应是:

——着力发展高效农业产业。聚焦增值潜力最大的60万亩水田优质资源,坚持效益优先原则,采取“一业为主、种养结合、同步发展”的办法,全市率先壮大生猪产业、快速扩张设施蔬菜产业、提升做响绿茶产业、开发特色苗木花卉朝阳产业。继续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按照“集中连片、板块布局、集约经营”的要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和扶持经营规模1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努力,使亩均效益达到5000元以上,60万亩水田高效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突出库区水面、河沟溪流两大资源重点,集中打造生态安全、具有特色的安康名优鱼、虾和大鲵品牌。以30万亩库区水面为主,重点发展鳙鱼、鲫鱼、小龙虾等名贵水产,适当发展其它大路品种。实行优质区域集约养、其它区域全覆盖,通过培育本地能人和引进外地业主,发展渔业大户,全市发展网箱养鱼1万亩30万箱,亩产值达到10万元,总产值达到10亿元;对大面积库区采取拦网精养和投苗散养并举的办法,扩大种苗投放量,加强生产管理,改进捕捞方法,提高产出效益,实现产值10亿元。五年内全市淡水鱼虾总产值达到20亿元。充分利用河沟溪流丰富的冷水资源,采取高山大户集中规模繁殖种苗、浅山川道规模与分散培育商品相结合的办法,整合种源、突破技术、大力发展大鲵产业,兼顾发展红鳟、甲鱼等,力争五年内特种养殖总产值达到20亿元,达到汉中现有大鲵总产值水平。全市大路水产和特种水产总产值共计达到40亿元。

——加快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以“远山生态、近山林果”为林地空间布局,加快近山资源改造、退耕还林资源利用和新的林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以“一漆二油三果”为重点的经济林,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170万亩,其中:生漆70万亩、油桐100万亩;发展油茶30万亩;以核桃、板栗、狮头柑为主,建设干鲜果基地100万亩;在有灌溉条件的旱地,成板块发展高效茶园;在适宜林地中发展林下魔芋、养鸡等特色种养业。力争五年内全市新增300万亩经济林特园,累计达到600万亩,农民人均经济林特园达到3亩,亩均林业产值达到1000元,全市新增林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三、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

(一)深化农村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活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分工分业,使一部分留在农村的农民实现现代身份转变,走上专业化生产,依靠专业化支撑产业化。结合我市实际,当前应着重抓好三项改革。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坚持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催生规模经营的抓手,按照“整体规划、板块开发、项目招商、集约经营”的思路,实现土地资源向大户配置,向高效产业集中,推动产业基地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转变。2009年全市流转土地30万亩,五年内全市流转土地达到100万亩以上,占全市常用耕地的三分之一左右,集约经营土地1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达到5000户以上。二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开搞活商品林生产经营,激发全社会兴林聚财的热情,大力实施汉江沿线优质水果带和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产业,尽快改变大林业、小产业、低收入的局面。三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资金是产业运行的“血液”,我市许多产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的资本积累十分有限,而“贷款难”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当前,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平利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的做法,同时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发展,打开农村金融的竞争局面,通过多元金融市场竞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缺乏资金的难题,为产业化经营注入活力。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树立扶持服务龙头企业就是扶持服务“三农”、依靠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围绕全市新的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一批经营管理先进、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实力强大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坚持实行领导挂联、部门帮扶、倾斜捆绑项目资金等机制,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力促一批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带动3万农户以上,联结种植基地3万亩以上、生猪养殖50万头以上。抢抓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技术雄厚、管理先进的大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大集团开展联合、重组、合作。加大产业化项目的策划、招商和实施力度,力争每年新发展一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以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互利双赢的共同体。对三大优势产业的领衔龙头企业,确定一名权威领导挂帅,落实一个实力部门帮扶,组建一个精干班子服务,使其真正成为引领整个产业发展的集团军“龙头”。

(三)着力开拓销售市场。市场决定生产,抓住了市场,就抓住了产业化的关键。1)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占领市场的根本,拥有响亮的品牌也就拥有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立足安康优势资源开发,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原产地保护认证,按照“一种产品、一套标准、一个品牌”的思路,采取政府强力引导,市场有效拉动,企业参与整合等综合措施,重点打造以三大优势产业为主的安康富硒食品系列品牌。凡获得“国优”或“省、部优”认证的品牌,市、县区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对品牌所属企业和优质服务部门予以重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借助各种平台,加大对外宣传推介,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2)建设农产品市场。通过招商引资、预售摊位等多种筹资方式,力促市级富硒食品市场先行落地建设,县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跟进,乡镇专业门店对应配套。市、县、乡市场体系健全。3)发展壮大营销队伍。实行企业销售与农民贩运相结合,发展各类营销主体,运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强势捆绑抢占扩大市场,力求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

(四)加强统筹协调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关系工业、金融、科技、商贸等多个领域,涉及城市及多种经济主体,需要分产业建立强有力的专门班子发挥关键的领导协调作用,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全方位组织协调,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合力。一要优化发展环境。把依法创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作为政府对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的基本义务和首要职责。组织公众信誉度高的各界人士代表,定期对企业发展环境进行评估,建立问责、追究、赔偿机制,对不履职尽责、吃拿卡要、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要严格兑现处理,用严明的纪律保证发展环境。对创办民营科技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有关注册、登记、核准报批等手续均由县级有关部门按程序统一无偿代办,限时办结;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开发项目,由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贴息贷款,并在生产用地、税费收缴等方面做到能免则免,确不能免的按下限收取;对各类农村市场主体实行领导联、部门帮的服务、保护制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投资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二要建立政策帮扶机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将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市、县区每年都应安排专项资金对龙头技术改造、设备引进、科技创新及基地建设等实行以奖代补。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将政府扶持资金作为资本金,投放给各类市场主体,以此吸引当地能人和外地客商进入优势产业领域。三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建立政策法规、品种技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等综合服务的信息平台,实行统一、定期的信息发布制度,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市场需求、价格涨跌以及气象等信息。四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制定企业家培训计划,分年度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推进产业化经营培养造就一批有远见、懂经营、善管理、讲诚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优势产业需求为目标,制定科技培训计划、超前组织实施人才技术培训,加快推进科研单位企业化、科技成果商品化,运用市场的办法,以企业为主体,构建新型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步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