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0年安康工作>2010年第八期 > 正文内容

麻坪镇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0-11-17 15:52 来源:
字体大小:【

 

麻坪镇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

牛全鸿

 

麻坪镇位于旬阳县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全镇辖14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333912057人,地域面积137平方公里。境内沟壑纵横、山大人稀是麻坪镇最显明的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机遇,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抓增收致富,改设施条件,建美好家园,使镇域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凸显。现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对统筹城乡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阻因分析

麻坪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与其他兄弟乡镇一样,基础差,底子薄,是在重重困难和种种不利因素制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为“三差三难”:一是居住陈旧分散、生存条件差。麻坪镇共有零乱分散的自然村庄64个,平均每个村有近5个自然村庄,每个自然村庄约188人。农户住房无规划,分布零乱;房屋以土木结构的石板房为主,房前屋后猪圈、牛圈、露天粪坑等气味熏人,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生存条件较差。二是设施配置不足,资源整合难。2006年,全镇仅有一条与外界相通的生命线——甘麻公路,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满路泥泞,出行常常受阻;仅有的几条通村路因道路质量差,交通设施极为落后;有线电视、网络通讯等与麻坪绝缘,移动电话存在大面积盲区,信息十分闭塞。受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烟草、蚕桑、畜牧等农业产业只能依靠传统农业模式经营和发展,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无法实现有效利用和重组。三是行业分工不明显,经济效益差。受地域条件和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所限,全镇80%以上农户生产经营停留在以传统分散的自给自足小家庭经营模式,仅有的一小部分分工也是农业生产内部的分工协作,且简单粗放,效率低下。纯农业乡镇的落后自身条件严重阻碍了行业分工的速度和水平,二、三产业的滞后发展使得全镇经济效益无法提升。四是思维观念落后,适应市场难。多数农民的自主性较弱,尤其是主体意识淡薄,基本上受既定现状所支配,顺从环境缓慢变迁的节奏,小富即安、依赖思想、不思进取等观念长期存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需求。五是管理手段滞后,服务能力差。镇政府受职能分工和职责权限的制约,在统筹城乡发展管理工作中仅限于简单的依靠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等方式来管理,经济、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服务等相对滞后,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差。六是生态意识薄弱,环境治理难。于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多数农民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生态意识淡薄。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滥开滥建、滥砍滥伐、肆意浪费自然资源;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脏、乱、差现象严重,环境治理难度大。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因积累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麻坪发展实际,找差距,寻症结,理思路,谋突破。牢牢把握镇情实际和区位功能定位,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构建平安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麻坪。我们把“搞好产业服务,促群众增产增收;积极争取项目,改善生存环境”作为首要工作任务,下大力气发展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至2009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970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6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镇域经济社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农业产业大发展,发展烟草面积8000亩,实现产值1060万元,税收220多万元。蚕桑发种稳定在4000张以上,稳居全县第一。苎麻、畜牧、魔芋等后续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形成以麻坪河川道沿线的百里蚕桑长廊、沿河两岸的苎麻产业长廊、中高山的烟草产业长廊,三条产业带成为麻坪发展坚实的经济支撑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二是基础设施大改观。近三年累计7000多万元的建设项目落户麻坪并得到全力实施,农村水、电、路、居住面貌以及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硬环境得到根本改变。06年底全镇第一条3.5公里通村水泥路的贯通到09年底,全镇通村水泥路累计达100余公里,实现了100%村通村水泥路和90%自然村全覆盖的目标;8个标准化村级活动室、两座敬老院、政府宿办楼、麻坪计服站、麻坪茧站、麻坪烟站办公楼建设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农民安居工程 5个集中安置点形成一道亮丽现代民居风景线;麻坪、李家河等3座跨河通车大桥、钱河梁等5座跨河便民桥、铁山等4个村的烟水烟路工程、寨湾等6个村的电网改造工程竣工使用;随着集镇河堤、街道硬化和生态移民小区建设完成,一河两堤、三横四纵新镇骨架基本形成三是干群思想大解放。在镇村干部队伍中树立起“有位次争第一,无位次创一流,不甘落后、敢拼敢想敢干”的新理念,提出了“后山向前山看,小镇向大镇建”的新要求。对农民队伍通过深入开展新型农民教育活动,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同时,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学习交流活动,对返乡农民工和创业人员培训,使广大群众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解放思想,为全镇群众由农村走向城市、农民走向市民提供了必备的思想基础。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整合各方资源不断进行量的累积,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漫长的质变过程。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突破镇村界限,立足全镇空间范围,抓住县城人口扩容增量引发的边际效应,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按照“中心集镇核心区、集镇两翼示范区、留居山上专业区”三大板块,引导全镇人口转移,合理配置资源,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打造中心集镇居民小区板块。首先千方百计完善中心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品味,增强集镇自身的吸引力。按照“美化、亮化、净化”的标准,高规格规划和建设中心集镇。硬化集镇街道,人行道铺设彩砖,新修集镇河堤;完成集镇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解决了集镇居民饮水难问题;修建麻坪二桥,实现麻坪集镇一河两岸贯通。完善集贸市场配套建设,对集镇进行归行划市;今年重点建设完成中心广场和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布置雕塑、凉亭、音乐喷泉、灯光球场、体育健身器材等,新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栽植桂花、香樟等绿化树2000余棵。修建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新添置200个垃圾箱台,组建集镇环卫所,聘请2名市场管理员和8名专职环卫工人,负责市场管理和集镇环境卫生的保洁。在集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健全的基础上,借助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吸引能人进集镇。分三批启动阴湾、庙湾、阴坡街生态移民示范小区建设工程,小区占地共110亩,新吸纳进镇居民2301200人,力争两年内,中心集镇入住人口新增2000人,总量达到6000人。对进驻集镇的居民按照地域优势及行业分布特点,重点发展个体工商、餐饮娱乐、加工制造业等,细化行业分工,增加进镇农民收入;同时,以烟草、蚕桑、畜牧、苎麻四大龙头产业和协会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进镇农民精于农业的优势特长,进行农产品的细分、加工、包装、营销等,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千方百计确保进镇农民有事干、能增收。

打造集镇两翼亦商亦农居民小区板块。随着甘麻公路的硬化,李家河至枫树长达18公里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更加凸显,便利的交通、肥沃的土地,为高效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保证。积极扶持和引导山上农民向甘麻公路沿线的川道转移。通过土地流转、林权改革等政策,把土地、资金、物资、技术等资源有针对性的向迁居的产业大户和种田能手转移;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指导和引导迁居农民进行烤烟、蚕桑、畜牧、苎麻等主导产业的集约化适度规模生产,烟草推行省力化烤炉烘烤、蚕桑实现小蚕共育、大棚喂养,苎麻进行集中连片、统管联营,畜牧采取正大圈舍养殖、订单收购。高度集中的规模化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既充分发挥了迁居农民的技术特长,又合理利用河边川道的地理优势,确保产业增收势头不减。迁居集镇两翼的农民,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还可兼顾从事个体经营、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产业服务等,进一步增加致富途径,拓宽增收源。目前,全镇产业大户三分之一来自移居集镇两翼农民,产业农民成为麻坪高效现代农业的生力军,累计人口达2000人,预计两年内达到3000人。

打造留居山上专业农民板块。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村住户迁出,山上居住农户逐步减少,农村相对资源更为丰富,农村天地更加广阔。在综合利用已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交通覆盖100%村组,自来水覆盖100%农户,农网改造100%农户,节柴改灶达100%,通讯覆盖95%以上的村组,沼气建设达95%以上农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全力推进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再建设,改造山上农民的生存环境,使山上留居专业农民的公共设施均等共享率接近城镇水平,确保留居农民留的舒心。同时,加大农村现有资源的整合重组力度,对搬迁前原来农村所有的林地、耕地等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流转和集中,全镇按照流转土地8000余亩、林地20000余亩,按照规模、质量双高的原则做优做强烟、桑、麻等主导产业,实现农业生产量的扩张和质的增长,使全镇留居山上的近4000人专业农民收入稳定,生活殷实。依托三大板块功能互补带动,奋力建设交通便捷、人居优美、生活殷实、自然和谐的新麻坪。                  (作者系旬阳县麻坪镇党委书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