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0年安康工作>2010年第八期 > 正文内容

有序转移农民提高城镇化率

2010-11-17 16:07 来源:
字体大小:【

 

有序转移农民  提高城镇化率

 

 

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综合统一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我县通过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但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山区,农业经济成份厚重,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有序转移农民,加速城镇化进程任重道远。

一、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近几年来,我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紧扣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按照农村产业发展 “六化”标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力推进“农业30亿”工程,努力增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有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启动实施农村各项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向质量效益型迈进;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量均在500元以上;农村田、路、电、水、沼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民生八大工程扎实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从现阶段农村人口流向情况看,农村青壮年劳力十有八九首选外出打工,并多数成为各类产业工人,其中60%以上目标定位在“跳农门”,即通过进城创业并在城里安家定居,有20%的人根据发展情况再做选择,也有近20%的人表示就居住在农村、打工务农两手抓。在决心进城创业和安家的人群中,有10%左右的人把目标定位在大中城市,但绝大多数把安居的目标锁定在县城或当地集镇。

为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旬阳县农民工进城创业优惠政策》、《旬阳县全民创业实施方案》、《旬阳县全民创业优惠政策》、《旬阳县创业帮扶贷款财政贴息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扶持力度。据统计,仅2009年已帮扶439户农民工实现成功创业,发放创业贴息贷款420万元。随着县城骨架逐步拉大和中心集镇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农民进城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制约河源山区城镇化的因素

一是农业产业经营成本高、效益低。河源山区农村土地立体分布等级条件差异大,耕地分散不集中,特别是中高山以中低产田为主,改良建设投入成本高。“雨养农业”的经营现状一时难有大的改观,产业发展单位亩产效益低,农民经营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不高。

二是户籍制度差别,束缚农民进城。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区别,使医保、低保、优扰、医疗救助等政策存在差别,直接制约国家普惠政策的落实和河源山区城镇化进程。如城镇居民合作医疗缴费基数偏高,享受待遇偏低,城乡居民这种差别,使一部分农民担心户籍变更后受益不公,客观上割裂了人户分离。

三是城镇规模扩张土地征用难。由于耕地保护红线不能破,土地利用指标受限。特别在山区,县城和中心集镇扩容受自然条件所限,扩张城镇规模无地可用,农民变市民,无法提供住房保障。加之围河造堤、开山造地的费用大,商业运作后,县城商品房价格长期处于高位运行,让许多农民望而止步。

四是城镇配套建设滞后,就业难度大。虽然近几年国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并倾斜农村,但山区城镇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仍十分有限。农民想往城市生活,真正“恋土”的不多,但有限的就业岗位让农民思想上仍存在顾虑,担心离土进城后,无技能难就业,生活无保障。

三、几点建议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等一系列举措,这为中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从宏观上分析,河源山区推进城镇化的主渠道有两方面: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逐年减少农民。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农民进城定居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进城镇变市民。  

1、调优结构,让农民有序“流”的出。河源山区城镇化基础在农业,核心在工业。应坚持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巩固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河源山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一村一品”、大户集约经营的路子,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正确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一部分有头脑、有技术的农民彻底摆脱土地束缚,实现一身轻松走出大山,进城入镇定居,从事二、三产业经营,实现农民“非农化”转移目标。

2、理顺关系,让农民身份“变”的快。农民变市民,体制上最大的阻力是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建议加快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依附在农村与非农户籍管理制度上的不公平利益分配,统筹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优抚安置等民生保障。如可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与农村合作医疗两大保险整合为一,实行“一站(厅)式”服务,简化报销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从而降低缴费基数,提高报销比例,实现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让农民不再因户籍差异、公益性分配不均而思想摇摆不定。

3、创造条件,让农民进城“住”的稳。河源山区城镇化发展,城市新增容人口的主体是农民,而当前在县城购房消费的主体是公职人员和部分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按照“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要求,建议尽快启动职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建公益性廉租房,合理分流买方市场,平抑县城中心区商品房价格,让想进城居住的农民买得起。同时,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借助国家即将推动的“建材下乡”政策,实施扶贫易地搬迁,加快各中心集镇公益性建设的投资力度,让部分农民搬迁入镇居住。

4、优化服务,让农民进城“留”的住。农民进城实现就业创业是巩固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按照“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的要求,投资应向县城和中心集镇倾斜,解决进城农民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管理体系,以政府职介为主导,规范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利用网站等现代传媒发布就业信息。鼓励农村能人创办企业,领办合作经济组织,从事三产经营等多种形式,在城镇化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民在有序转移过程中实现增收,确保农民进城有事干,留得住,不回流。(作者系旬阳县委农工部部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