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0年安康工作>2010年第七期 > 正文内容

扎实推进“五村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基础

2010-10-13 09:06 来源:
字体大小:【

 

扎实推进“五村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基础

中共岚皋县委政策研究室

 

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三农”工作现状、实现“三农”工作新突破,是多年来摆在岚皋县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岚皋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审时度势,把“五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村建设、特困村建设、旅游新村建设)作为 “三农”工作的破题之策,找到了化解“三农”工作问题的突破口。

一、县情引路

岚皋地处安康东南部,大巴山北麓,辖17个乡镇,188个行政村1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2万人,总面积1956平方公里,海拔在3312641米之间,有耕地面积23万亩,林地面积240万亩,森林覆盖率70.4%,境内山大沟深、土地薄陡瘦碎、人口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差,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地域偏僻的农业县。针对这一现状,岚皋历届县委、县政府为岚皋“三农”工作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解决农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付出了巨大努力。2006年,岚皋县委、县政府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作出了在全县农村开展“五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小康示范村建设为引领,以“一村一品”产业村建设为重点,以特困村建设为推手,以旅游新村建设为目标,在全县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五村建设”工作,以此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二、发展成效

五年来,全县共建设市级新农村示范村18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42个,小康示范村60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64个,特困村20个,旅游新村示范村20个。减掉穿插布点,梯次推进的重叠,全县五村建设共布点12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4%。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生产发展抓基础,生活宽裕抓产业,村容整洁抓改造,乡风文明抓活动,民主管理抓班子,农民教育抓培训”为载体,大力实施农村产业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民素质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基础组织建设五大工程,力促重点突破。在小康示范村建设方面,坚持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社会事业“四个”全覆盖,实行整村示范推进、资金重点倾斜、项目优先启动、民生优先保障,力促全面提升。在“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建设方面,突出特色魔芋产业和传统畜牧、林业产业,坚持实行“一村一品”经营户达到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一品”主导产业,力促规模效益。在特困村建设方面,主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人口搬迁转移工作,以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重点,实行水电路房综合配套建设,力促环境改善。在旅游新村示范村建设方面,按照“旅游产业率先突破”的要求,以大南宫山景区开发为依托,以岚皋特色“十个围绕”为抓手,以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农家宾馆)为主体,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工程,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小商品生产,推行农耕体验,发掘民俗文化,增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力促取得实效。通过5年努力,基本完成了“五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实现了“三农”工作的新突破。

一是特色产业快速发展。5年来,“五村建设”示范村魔芋面积从1.2万亩发展到4.8万亩,饲养生猪从15万头发展到24万头,山羊从3.8万只发展到11万只,家禽从80万羽发展到170万羽,新建和改造茶园面积5200亩,发展林果园面积5.4万亩,大棚蔬菜面积从50亩发展到200余亩,反季节蔬菜从零发展到1500亩,发展中药材2万亩,小水面水产养殖从10亩发展到500亩,兴办“巴山人家”农家乐(农家宾馆)520户。在产业发展中狠抓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累计流转土地3.6万亩,有100亩以上土地流转村34个,培育出蔺河乡蒋家关村、立新村、草垭村魔芋,城关镇东风村蔬菜,佐龙镇青竹村畜禽养殖,晓道乡双喜村中药材,石门镇庄房村烤烟等7500亩以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典型,培育各类产业大户1800户,发展合作经济组织68个,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产业村,这些典型产业村基本形成了“村村有事业,户户有门路”的产业发展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

二是基础设施实现突破。5年来,“五村建设”共捆绑项目资金16.5亿元,修建和改造村级公路130537公里,联户道路硬化132公里,修建大小桥梁185座,各村主干线公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新修人畜饮水工程150处,解决48560人的饮水困难,新修堰渠18.3公里,新增灌溉面积4500余亩,新建和改建基本口粮田24300亩,完成绿化造林1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平方公里,农村电网改造180杆公里。

三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狠抓巴山民居改造和绿色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5年来累计改厨11540户、改厕11536户、改圈11348户、建沼气池3550口,先后启动35处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点,实施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14805450人,新建房屋23205100间,旧房改造4900户,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四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为抓手,着力培训新农民,五年累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85360场次,培训农民23500人,每年有组织输出劳务1.3万人以上,示范村基本达到了户均有1人能够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目标,同时积极开展了“法制宣传进农村”和“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了农村政策、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争创“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120个村的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建设,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2处,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00户,安装通讯电话3800户,各示范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通讯入户率达到95%,电视到户率达到96%,计生奖补、合作医疗、五保供养、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低保等惠民资金全额兑现到位。

三、主要做法

(一)统一部署。县委、县政府对“五村建设”采取分类安排、穿插布点、互相结合的办法,共实施布点示范村120个。新农村按市新村办要求时限进行安排,共布点建设两批18个市级新农村和41个县级新农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与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同村布点20个村,并实行同步示范建设;小康示范村共布点建设360个村。 “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共布点建设两批64个村。特困村共布点建设两批20个村。对这些布点村采取县上统一进行规划,统一制定实施方案,统一抽调部门包挂,统一制订考核办法,统一督查检查,统一进行考核奖惩。

(二)夯实责任。对“五村建设”采取由一名县级领导包挂一个乡镇,根据分工责任落实一至两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县直部门和省市驻岚单位分别包挂2个示范村建设任务,每个部门结合“双千”、“三联共建”活动抽掉2名得力干部包抓。分别将年度包村具体实施项目内容夯实到部门、到乡镇,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并纳入年度工作总考核。在考核办法上实行月抽查,季督查通报,半年预考核,年终总考核,以此夯实领导和部门及干部责任。

(三)捆绑资金。将县内的支农资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工赈资金、各种奖补资金、扶贫资金、库区移民资金、民政资金集中实行捆绑,使“五村建设”具体内容得到顺利实施。

(四)重点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突破新村集中居住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康村建设中重点突破社会事业建设,在“一村一品”产业村建设中重点突破魔芋特色产业,在特困村建设中重点突破扶贫搬迁和社会事业建设,在旅游新村建设中重点突破乡村旅游农家乐(农家宾馆)和环境建设。

三、几点体会

(一)前提在于实施正确决策。岚皋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连续下发的“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把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夯实“三农”工作目标任务,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根本要求,立足县情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以“五村建设”为抓手的“三农”重点工作。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既贴近岚皋现实,又贴近农村群众需求,既顺应了上级工作部署,又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岚皋“三农”发展路径中的科学选择。

(二)关键在于各级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下苦功夫做好“三农”工作。我县在“五村建设”中所以能取得成效,离不开县级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上手抓落实,每一名县级领导做到一个月到村两次以上,从规划到实施进行指导和协调,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辛努力;有赖于部门的齐抓共建,提供帮扶,做到了各尽其责,各尽其力,各显其能,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各部门共投入帮扶资金764万元,协调资金2650万元,投入帮扶物资折算285万元,为“五村建设”贡献了力量;市县参与帮扶所有干部竭诚服务,出力献策,积极参加组织和实施,为“五村建设”作出了成绩和贡献。

(三)根本在于提升“三农”地位。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岚皋抓“五村建设”就是在抓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抓农业现代化,在抓农村繁荣稳定,在抓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在抓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岚皋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岚皋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目的在于统筹城乡发展。岚皋县委、县政府作出以“五村建设”为抓手的重点“三农”工作部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人群的增收就业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是为了改善农村人群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享受现代文明成果,进而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五村建设”是一项富民兴县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夯实责任,长期坚持下去;有必要进一步抓好工作平衡,促进协调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实现更多的资金投入,以解决村级具体项目实施困难;有必要进一步统筹安排时间,力争使规划任务能够全面完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