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旅游立县之业,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坚持走“岚皋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中共岚皋县委书记 鲁 琦
岚皋县人民政府县长 周康成
近年来,岚皋县立足县情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战略不动摇,把旅游作为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加快县域经济迅速腾飞的首选产业和一号工程,坚持“十个围绕”,实施“七大工程”,聚合全县力量,倾力打造大南宫山核心景区,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极大地带动了全县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效探索出了一条围绕旅游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城乡一体、协调推进的贫困山区县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21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是2005年同期水平的20倍,占到全县GDP的22%,带动全县30%以上的农民由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农民群众在旅游产业中实现人均收入1850元。
一、坚持“一业”突破,统筹发展城乡产业
充分利用和发挥旅游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关联带动大的优势,以旅游“一号工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动三次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移升级步伐。一是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制订了“一业突破、三业主导、四业后续”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率先突破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魔芋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畜牧、林业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蔬菜、水产养殖、中药材、烤烟后续产业”的发展思路,结合林权改革和土地流转,着力培育“一乡一业”和强村大户,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农家宾馆,加快农村产业基地和乡村旅游发展步伐。累计流转土地4.8万亩,魔芋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大关,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650余户,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9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50元。二是以旅游商品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循环工业发展。按照围绕绿色产业抓龙头、围绕旅游出产品、围绕矿电搞开发、围绕花炮抓扩能、围绕品牌抓整合、围绕载体抓园区、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人才抓培养、围绕环境抓保障、围绕工业聚合力的“十个围绕”思路,大力发展以旅游商品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循环工业,形成了以“南宫山富锌富硒”为主打品牌的“十大旅游商品”,培育了烛山食品、金松畜牧、明珠魔芋、民缘牧业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近四年新增乡镇企业230余户,其中75%的乡镇企业从事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综合服务,今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6亿元、同比增长43.6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3.11亿元、同比增长52.45%。三是以旅游服务为抓手,提高三产从业人员比例。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定期组织特色风味小吃品评大赛,在县城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风味小吃和休闲娱乐三大特色街区,编排《南宫山之夜》地方戏,开展旅游品牌创名牌、景区景点创级、宾馆服务创星、农家乐服务创星、旅游接待服务创优的“五创服务体系”建设。南宫山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发展各类旅游服务场所300余家,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和地方风味小吃近20个系列80多个品种,培训业余导游200余人,直接或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近3万人。
二、坚持“一山”引领,统筹改善城乡基础
围绕省政府“打造南宫山,连通汉江水,建设旅游村、提升中心城”和市委、市政府“一山一湖一城”的工作部署,始终突出南宫山景区建设和龙头带动作用,全面整合全县优势旅游资源,致力构建大南宫山景区。同时,以大南宫山建设为抓手,按照“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把百里生态旅游长廊作为迎宾大道,把县城和集镇作为大小会客厅,把五大景区和美丽乡村作为温馨卧室”打造和“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深入推进“一城五镇百村”和县城建设两个“12345”工程,全力争创“中国旅游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努力实现城镇和农村两个8万人以及“三个万人转移”(即中高山向低山新村、低山新村向集镇、集镇向县城梯次转移1万人)目标,努力形成县乡村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一是统一制定县城、集镇和新村建设规划。修编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和16个乡镇集镇规划、50个重点村庄规划,以及县城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规划和地下管网、环卫设施、专业市场等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二是突出抓好县城建设。以增强县城辐射带动发展、转移聚集人口为目标,组织实施两个“12345”工程(即做精做靓一河两岸、三条特色街、四条迎宾大道和“五化(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净化)工程”;打造一个广场、开发两坡两坝、建设三条环线、推进四街改造、建成五座桥梁),县城建成区域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4.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一河两岸精品休闲区、三条特色街、四条迎宾大道基本建成,岚河两岸休闲步道、莲花公园环山公路、四街改造全面完成,建成桥梁2座、在建2座,被评为空中看陕西最漂亮县城和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三是全面加快集镇新村建设。组织实施了民主、佐龙两个省级重点集镇和堰门、铁炉、大道三个库区移民集镇改造工程。集中捆绑项目资金,统筹推进以新农村示范村、小康示范村、“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扶贫重点村和特困村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村10个、小康示范村40个、扶贫重点村95个、特困村10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50个,其中溢河宏大和四季头桥成为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村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县集镇新村的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三、坚持“一策”推进,统筹整合城乡资源
近年来,岚皋县委、县政府把旅游“立县之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题之举,作出了具有岚皋特色的 “十个围绕”抓旅游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是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大力发展以吃、购和休闲观光为重点的种养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产业。每年重点抓好10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10个旅游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100户,通过旅游带动农民增收。二是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突出旅游商品开发,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工业,围绕魔芋食品、名优绿茶、巴山林果、特色杂粮、滕编工艺等以“南宫山富锌富硒”为主大品牌的10大旅游商品,大力实施招商引资,鼓励催生和扶持壮大以旅游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做大旅游工业经济。三是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大力扶持发展宾馆酒店、旅行社、休闲娱乐、旅游超市等重点旅游服务业,不断提高来岚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四是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积极争取安岚高速公路、安岚公路大修、岚城二级公路等出境公路建设,全面完成通乡公路和景区专线公路改造提级,基本实现“村村水泥路、乡乡通油路、景区专线路”的目标,着力打造快捷、舒适的城乡交通环境。五是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坚持把城市按照景点建设,每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用三年时间打造陕南一流的“秦巴龙城、山水名城”。六是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把生态建设与景点建设相结合,以景区沿线、城镇周边、沿路沿河为重点,组织实施百里特色林果园、百里竹林护岚河和绿色家园等精品工程,努力形成天蓝水碧山绿的秀美环境。七是文化围绕旅游出特色,大力发掘以民俗风情、巴山岚水地域文化和南宫山宗教文化为重点的特色文化,扎实开展传唱民歌民舞、打造欢乐城乡系列活动,努力提升文化内涵。八是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积极策划电视、报纸、网络、摄影、影视等全方位立体文化宣传,多层面展开宣传攻势,努力营造浓厚氛围。九是公安围绕旅游保平安,加强警区安全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平安景区、平安社区、平安乡镇、平安岚皋建设,全面确保旅游安全。十是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实行部门乡镇联动、全党全民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努力实现旅游产业率先突破、各行各业竞相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一体”保障,统筹提升城乡服务
要真正实现县域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形成综合实力、整体水平较高的成熟旅游目的地,必须始终坚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统筹推进、均衡发展。统筹建立与旅游强县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按照民生保障覆盖社会化的要求,以全面构建民生和谐为目标,扎实推进民生八大工程,适时提出了“适龄孩子一个不漏地接受义务教育、初高中未升学毕业生一个不漏地接受技能培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一个不漏地享受蛋奶营养早餐、城乡群众一个不漏地享受医疗统筹服务、农村妇女一个不漏地享受免费妇女病健康检查、城乡孕妇一个不漏地享受优生优育服务、计划生育户一户不漏地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孤寡老人一个不漏地得到集中供养、有困人员一个不漏地得到帮助、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干部职工家庭一个不漏地住一套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等“十个一个不漏抓民生”的目标要求,以此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一是努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以方便城乡居民和转移进城人员上学、就医、住房为关键,组织实施了县乡医院改扩建工程和城区学校优化布局调整,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蛋奶工程”全覆盖,成功创建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顺利完成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城乡居民特别是务工转移和进城定居人员的医疗保健、子女上学等问题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扎实兑现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养老保险、新型农合、城镇医保、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有困人员基本实现困有所帮。同时,对外出务工人员和转移进城定居人员,严格落实与原居住地居民同等的各项民生政策,深入开展“千名干部送温暖,千名老板献爱心”的“双千帮扶”工程,民生保障覆盖社会化取得新成效。三是全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成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了招商引资全民创业、鼓励农民进城、加快三化进城等优惠政策,稳步推进以集体林权改革和土地经营权流转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加大以“人人技能工程”和“百千万技能培训工程”为重点的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外出务工和进城创业定居,实现了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