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0年安康工作>2010年第三期 > 正文内容

崔光华同志的讲话

2010-04-23 09:13 来源:
字体大小:【

 

崔 光华 同 志 的 讲 话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中、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建兴同志全面总结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安排部署了2010年的各项任务,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会上印发的《关于贯彻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好今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的意见》两个征求意见稿,请大家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下面,我重点就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

2009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五条意见》,“三农”工作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效果明显。预计农业总产值112.6亿元,同比增长6.5%;农业增加值65.59亿元,同比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3313元,同比增长19.6%,超额完成了年初预期目标,呈现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立县之业”正在形成。坚持“一村一品、强村大户、龙头牵引”,绿色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各县区的“立县之业”正在形成,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愈加清晰,发展态势令人鼓舞。镇坪县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以生猪为重点的牧业增加值达到916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石泉县在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下,咬定蚕桑不放松,养蚕量同比增长10.9%,实现综合产值4亿元,农民人均蚕桑纯收入721元,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21.6%。白河县木瓜产业规划2012年在现有10万亩基地基础上扩建到20万亩,旬阳县的烤烟产业成为产业化经营示范,平利、紫阳两县的茶饮产业迈上新台阶,宁陕的生态旅游不断升温,汉滨、汉阴生猪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渐突出,岚皋魔芋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就地务工成为农民增收新热点。紧紧抓住市内“十天高速”、“西康高速”、铁路复线建设等5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的机遇,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和“一个不能少”的新增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务工,市内近20万个务工岗位得到充分利用,农民就地务工收入得到大幅增加,推动全市劳务经济在对外输出人数和收入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6万人,劳务经济总收入63.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净增220元。

三是乡村生态旅游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撑。立足安康独特旅游资源,以“秦巴风情、汉水神韵、金州美食、绿色安康”为主题,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农家餐饮、农耕体验、民俗文化、特色产品生产营销等乡村旅游业,全市7处乡村旅游点被命名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建成特色旅游村20个。全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4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带动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净增100元。

四是农村改革步步深入。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全市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31万亩,连片流转1000亩以上示范点15个,取得了专业大户梯次成长、主导产业集约发展、农民财产收入增加的“一举三赢”效果,走在全省前列;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既定目标,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完成6个县勘界确权发证1180万亩,占全市集体林改面积的60.9%,宁陕林权配套改革成效初显;以探索长效产业园、林权、农民住房、大型农机具等物权作为贷款担保抵押为切入点,农村金融体制创新迈出实质步伐,引起省上关注,全市当年农业贷款80亿元,净增22亿元,制约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创业农民发展的资金难题开始得到有效缓解。

五是农村面貌出现显著变化。紧紧抓住国家宏观调控和中、省大力支持陕南突破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通村水泥路突破1万公里,建成人饮工程436处,新建和改造农民住房9283户、面积162万平方米。逐村落实“升级晋档”规划,550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白河县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新村、推进农村社区化方面走出新路。全市362个新农村示范村、133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131个特困村脱贫攻坚三年任务基本完成。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达到60%97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竣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率达到97%,育龄妇女健康体检覆盖面达到75.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3%以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依然处在艰难爬坡阶段,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农内”看。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的意见》要求,今后三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应保持13%左右的高增长。对此,许多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往往静止地、片面地套用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此缺乏信心。当然,如果我们的眼光仍然只盯在传统农业上,产业结构没有显著的调整和变化,小打小闹,粗放经营,能实现6%左右的增长就不错了。应该看到,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新的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转变增长方式,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大幅度提高设施农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特色林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水产养殖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同处陕南的汉中市就是例证,2009年汉中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6.25%,今年的预期目标为同比增长23%。我们是在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实施的追赶战略,实现高速增长切合实际、十分必要,同时也是一个自加压力、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对自身新优势、新机遇熟视无睹,对周边竞相发展的挑战和压力置若罔闻,就会坐失良机,一事无成。二是农民素质亟待提高。“百亿增收工程”必须以现代农业为方向,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但目前我市大多数农民的素质还很低,依然是传统的“种粮”农民,观念、见识、技能都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急需通过大规模教育培训,向现代专业农民转变。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凸显。土地、林地、水面通过流转形式配置到大户后,资金需求就成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实施“百亿增收工程”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前,一方面中省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配置力度不够,效益不高、牵引力不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体制仍不健全,农村信用联社受贷款规模限制,想多放贷没指标,邮政储蓄银行刚刚起步,由于放贷能力差又有钱贷不出,农村大户贷款难仍然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从“农外”看,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不高,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带动能力较弱,农民转移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城乡统筹发展仍处在破题之中。

直面挑战,我们更应该看到当前面临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世界经济回暖向好趋势明显,“绿色、低碳、循环”的新经济形态萌生,对我们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发展壮大规模特色效益产业极具对接性;二是中省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资源要素将更多地向农村配置,必将发挥更强的“引擎”作用;三是市内汉江库区大水面的形成、基础建设的加快和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安康传统的农业优势资源格局正在打破,新生的优势资源正在加速成长,为“百亿增收工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四是随着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一批实力雄厚的外来企业落地,必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支持带动作用。总体讲,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一定要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抢抓机遇,坚定必胜信心,狠抓工作落实,奋力实现“百亿增收工程”开门红。

二、牢牢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方略,根本目的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对我市来说,当前主要是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在今年的“三农”工作中,要讲求方法技巧,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既要全面抓、抓全面,更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显亮点。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扣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农内”以“百亿增收工程”为抓手,按照“稳粮油、攻特色、上规模、提效益”的思路,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农外”以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定居为突破,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同时,继续抓好关联度高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500元,增长13%以上。

第一,进一步把农民增收目标落到实处。根据调查分析和预测,2010年我市农民增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务工收入。国家宏观经济趋稳向好明显,农民外出务工形势看好;我市境内基础设施大项目和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在建,加之投产工业吸纳就业、本地产业大户用工、农户建房等用工需求,农民就地转移务工机会增加,同时,受投资拉动,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形势看好,农民务工收入和家庭经营中二、三产业收入人均大体增长200元左右;二是农业产业。农业“百亿增收工程”的强力推进,可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大体增长200元左右。三是乡村旅游。今年我市旅游业可能不会象去年那样出现井喷效应,但稳定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预计全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可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净增60元。此外,落实中、省惠农政策以及土地、林地流转,可实现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人均大体增长40元左右。

第二,强力推进农业“百亿增收工程”取得突破。立足在农业内部找出路,主攻新生优势资源,全面推行“畜沼园”循环农业模式,突出发展300万亩高效农业、200万亩特色林业、30万亩水产养殖三大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中和经营集约。要把能够当年见益的三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率先突破:一是生猪产业。饲养量达到485万头,良种能繁母猪达到21万头,新增产值5亿元,强力支撑雨润和“大红门”食品加工企业发展;二是蔬菜产业。蔬菜复种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新发展高效大田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亩产值3000元,新增产值3亿元,设施蔬菜达到6万亩,比2009年增加2万亩,新增产值2亿元,全市蔬菜产业总产值比2009年净增5亿元;三是水产养殖。大水面养殖投苗1000吨,产量4000,实现产值4000万元;新发展滤食性网箱养鱼2000亩,实现产值1亿元;新发展投食性网箱500亩,实现产值2亿元;大鲵产量300吨,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共实现渔业产值6.3亿元,新增产值3.9亿元。三项共计可实现新增产值13.9亿元,加上粮油、茶叶、魔芋、特色林果等产业的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130亿元的目标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百亿增收工程”长效项目的基础突破,以茶叶、狮头柑、油茶种苗繁育为重点,新建规范化种苗基地1万亩以上;以现有低产和野生核桃、板栗林嫁接改造建园为重点,用两年时间完成良种嫁接改造任务;新发展高效茶园、密植桑园、狮头柑园各5万亩,新发展魔芋林下育种面积3万亩,新增标准化大田栽培2万亩;强力推进水产种苗繁育,发展10个大鲵繁育基地,实现年产大鲵种苗50万尾的产能;建成6个淡水鱼繁育基地,形成年产良种鱼苗2000吨以上的产能。

第三,鼓励支持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着力在农业外部下功夫,把支持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定居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题之举,在走出一条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新路子的同时,为集约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实施“百亿增收工程”提供资源保证。要按照农村推动、城镇拉动的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捆绑用足“异地搬迁、生态移民、库区移民、危房改造”等四项政策,围绕中心城市、县域和中心镇、集镇新村“三个100万”人口布局目标,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三级城镇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等重点产业,集中打造培育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农民进城有岗位;积极探索建设经济适用的农民居住小区,使农民进城有房购;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进城有户口;研究制定城乡均等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具体办法,使农民进城有社保。切实打破相关政策约束和体制障碍,力争当年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新增5万人以上。同时,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劳务经济,扩大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力促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第四,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突出特色、管理规范”的建设模式,以“一山一湖一城”为带动,因地制宜、抓点带面,依托重点景区建设10大旅游名镇和10个旅游名村,辐射带动更多旅游村镇建设。充分发挥乡村自然景观、特色饮食、民俗文化等特色优势,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形成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乡村游品牌。精心策划汉江龙舟节、油菜花节和茶文化节,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和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安康生态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农家餐饮、农耕体验、民俗文化、特色产品生产营销等旅游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特产资源,抓好富硒食品、特色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深度研发、生产和销售。尤其要在重点景区和旅游村镇开办一批诚信规范的特产专买店,加大旅游商品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购物在乡村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力争全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2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10个旅游名村旅游业综合收入占全村年收入的50%以上,实现旅游从业人员1万人。

第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源泉,扎实抓好“三流转、三置换、一创新”。全面推进土地、林地、水面等优质资源流转,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产业大户聚集。按照“板块开发,项目招商,规范流转,集约经营”的思路和“政府提供服务,市场主体运作”的原则,以川道浅丘、公路沿线、城镇周边为重点,流转土地面积20万亩;完成汉滨、汉阴、紫阳、旬阳四县林权主体改革,在林地全面确权到户的基础上,放开搞活林地资源,推动林业产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办法,积极推动水面、河沟、溪流资源流转,吸引各类业主大投入上规模发展新兴水产养殖业。率先在城镇规划区和月河川道,探索试行“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城市社保、林地承包换股份收益”的“三换”政策机制,盘活壮大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原始积累。把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升级作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基础工程,稳步推行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抵押范围,着力破解农村信用社贷款规模受限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有规模但难放贷等现实问题;积极争取中省支持,力争两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第六,大力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依靠科技提质增效,加速农民分工分业。围绕“百亿增收工程”重点产业发展,以生产经营者为主要对象,以现场培训为主要形式,统一规划,部门牵头,整体推进,加快种粮农民向专业猪倌、专业菜农、专业茶农、专业果农、专业渔民转变。农业部门重点抓好生猪、蔬菜、魔芋等产业先进关键种养技术的培训推广,全年培训20万人次;林业部门重点抓好茶叶、蚕桑、核桃、板栗、狮头柑等产业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全年培训15万人次左右;水产部门重点开展库区网箱养鱼、大鲵等特种养殖和种苗繁育技术的培训推广,全年培训15万人次左右。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的技能需要,整合培训资源,启动实施“素质+技能+创业”工程,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素质高的创业型农民,确保能进城、稳得住、会发展,全年培训50万人次左右。

三、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机制

做好今年的农村工作,无论是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还是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定居,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具有开创性,又极具挑战性,也给我们的思想观念、领导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执行力的一个检验。我们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提高认识,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如期见效。关于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定居问题,市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后将很快下发。这里,我着重就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强调四点:

一要强化统筹协调。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必然涉及一、二、三产各个环节,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形成农、工、商之间“协调配合、互动共进”的工作机制。市、县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检查督促等职能作用,努力形成“领导小组为载体、集中力量办大事、捆绑资金抓统筹”的工作格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市过去农业年增长速度一般在6%左右,而今年要实现13%以上的增长,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现代设施配套,要有现代科技支撑,尤其是要有项目资金的大投入。要从项目编制和申报源头上,进一步加大对中、省涉农项目资金的捆绑整合力度,确保这些项目资金尽可能多的配置到农业“百亿增收工程”上去。从今年开始,各县区要从生态补偿资金中拿出三分之一左右,专项用于支持农业“百亿增收工程”。同时,要全面落实中、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得截留、挪用或走样;要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支持,使更多的涉农项目进入中、省规划盘子,争取早立项、早落实、早到位。

二要明确实施责任。各县区党委、政府要把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精心谋划组织,扎实抓好落实。按照“市、县(区)各有侧重”的原则,市上主要抓好规划指导、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政策研究、新技术的推广;县区主要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和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技术保障。市农业、林业、水利部门要认真履行业务指导职能,一把手对本部门所涉的“百亿增收工程”负总责,并按照“一个产业项目、一名领导主抓”的要求,把年度任务和工作责任落实到科室、到人头,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定好2010年率先突破的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同时,要精心谋划组织几次有针对性地促推活动。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好设施蔬菜和魔芋林下育种、大田栽培等示范观摩;由市林业局牵头,组织好核桃、板栗野生嫁接改造现场培训;由市水利局牵头,组织好投食性网箱养鱼和大鲵特养实地交流。各县区要按照市上行动方案要求,及时将任务、责任落实到领导,分解到乡镇、村,确保出亮点、见实效。市上将在今年适当时候,组织一次十县区“百亿增收工程”亮点观摩点评活动。

三要推行抓点示范。围绕实施“百亿增收工程”,县区党政正职要分别抓好一个龙头企业和连片500亩以上产业园,县区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党政副职分别抓好一个龙头企业和连片300亩以上产业园,乡镇党镇正职分别抓好连片200亩以上产业园和一个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此外,县区党委要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开展农民进城“三换”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这一要求,将包抓领导名单在《安康日报》上公布,并把领导抓点情况作为每季度农村工作通报的重要内容,各县区要将实施效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考核。

四要加强乡村基础。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定位,着力完善乡镇干部激励机制和财力保障机制,有效改善工作条件,促进乡镇职能转变。以深入实施“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载体,重点在选能人、抓培训上下功夫,首先落实好省、市有关提高村干部待遇的要求,激发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市委组织部、市委政研室要尽快摸清现状,吃透政策,提出《关于加强和改进乡镇、村基础工作的意见》。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出台了更多的强农惠农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迅速展开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市委宣传部要精心组织协调,市委政研室要认真搞好政策解读,各主流媒体要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今年春早,农村各项工作都要相应提前安排,各级各部门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统筹抓好春季各项工作,为完成全年农村改革发展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