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0年安康工作>2010年第十期 > 正文内容

积极探索彰显特色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2010-12-16 14:18 来源:
字体大小:【

 

积极探索彰显特色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镇坪县委办公室  徐彬彬

 

近年来,镇坪县结合县情实际,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中积极探索创新,彰显了自身特色,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规划引领,以特色空间催生联动格局

镇坪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零散的城镇、村庄布局和粗放的产业布局,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扩展发展空间,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因地制宜提出“三个两万”人居规划(县城、集镇、新村各居住2万人),从人口空间布局上,将全县划分为县城、集镇、新村三大板块,力争用5-10年时间,引导农民向县城、集镇、新村梯度转移,使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支撑、新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调整行政区划,改善城乡联动条件。立足镇村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自然禀赋条件,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13个乡镇撤并为10个,重点保留区域重镇,积极发展区域中心镇,着力建设不同产业类型、各具发展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在合理扩大镇域规模、大大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优化了城乡空间资源的配置,强化了城乡之间的空间联系与互通。

(二)制定整体规划,奠定城乡联动基础。根据山区实际,启动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修编,积极推进10个乡镇规划修编,开展村庄规划和平面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乡镇-新村”层级框架,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钟宝、曾家南北两大集镇为翼体,以207省道、平镇路、曙双路、石鸡路四大干线为点轴,县城、集镇和新村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的城乡规划布局。在基础设施规划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在序向农村延伸;在公共服务规划上,注重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城乡建设逐步步入有序轨道。

(三)优化产业布局,激活城乡联动要素。跳出产业分割、布局分散的传统发展模式,制订出台了生猪一县一业、林业、渔业等农业产业和食品、水电、矿产、医药四大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区域,并把县城新区、绿色生态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园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整体规划、统筹建设、相互配套,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促进生产要素聚集、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集约发展、城乡统筹联动。

二、做强产业,以特色经济支撑统筹发展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点。坚持壮大特色产业,力促三次产业在协同发展中不断优化升级。

(一)率先突破生猪一县一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抓住全省生猪一县一业建设示范县的机遇,发挥科技出奇制胜的作用,研究制定了《镇坪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规范》等技术规程,并逐步形成了以“良种繁育、圈舍规范、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为主的“镇坪标准化养猪”技术体系,养殖周期缩短至4个月,养殖效益提高到每头猪200元。我们坚持主攻生猪养殖、带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出台《生猪一县一业建设奖励扶持办法》等10余项政策措施,共捆绑资金3000余万元,投放贴息贷款5000余万元,撬动民间资本2.3亿元,全部投入生猪产业。通过大力推广普及以“良种自繁自育、人工调温圈舍、封闭喂养、程序防疫、全价配方饲料、圈沼园配套”为主要特征的镇坪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走龙头引领、大户带动、适度规模、整体推进的路子,到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培育生猪养殖强乡镇3个、万头生猪专业村13个、万头养殖场10个,发展大小养殖户2000余个,良繁场户180多家,良种母猪存栏1.11万头,全县标准化圈舍面积达16.75万平方米,较2006年增长139倍。全力支持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镇坪腊肉公司做大做强,实行生猪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持续升值,有力带动了生猪产业加速发展。依托规模场家、养殖大户、龙头企业、腊肉烘炕户、营销大户,组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48个,强化养殖场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利益链接,拓展销售市场,镇坪腊肉食品开始进入超市、商场,并远销上海、江苏等地。2009年,全县生猪饲养总量达到23.8万头,出栏13.05万头,实现产值9572万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55%66%89%;生猪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1.41%,较2006年净增4.02个百分点。到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饲养商品猪将达5头以上,生猪产业总产值将达10.35亿元。

(二)积极发展特色工业,增强反哺带动能力。针对我县尚处在工业化初期的实际,大力发展富硒食品、绿色能源、矿产开发、生物医药四大支柱工业,提升工业反哺能力。开发以腊肉为主的富硒食品,率先突破具备发展基础、产业关联度高的猪肉食品加工业,镇坪腊肉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进行技改扩能,建成年屠宰生猪10万头、生产分割肉5000吨、加工系列腊肉食品1000吨的生产线,形成产能3亿元以上,自主开发10个腊肉系列产品品种,被评为省级二星级屠宰企业,“镇坪腊肉”品牌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2009年,完成生猪屠宰4.5万头,加工分割肉950吨,开发腊肉食品71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600万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15倍和15.5倍,年均增长152%155%。今年将成为我县首个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同时,依托丰富的富硒食品资源,开发蜂蜜、竹笋、五味子、猕猴桃等加工产品。开发以水电为主的生物能源,引进国电、桂花水能等公司,投资12.3亿元实施南江河干流梯级开发,浪河等4个电站已建成投产发电;安宁渡、白土岭、樟树潭等15个在建电站已完成投资4.82亿元,建成后装机容量18.7万千瓦,年利税预计3500万元,并将形成融防洪、供水、养殖、旅游于一体的南江河经济带。生物医药方面,采取兼并、重组、控股联合等方式,盘活镇坪制药厂,进行新药研制。抓好林麝养殖与扩繁,壮大逢春制药公司麝香生产规模。矿产开发方面,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大石煤、板石、花岗岩等矿产的开发力度。2009年,全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62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幅达16.9%。目前,全县启动村企帮扶行动,落实了22个企业各帮扶1个贫困村,工业反哺农业进入新阶段。

三、改善民生,以特色举措推进利益共享

利益共享是城乡统筹的初衷,在一定意义上讲,城乡统筹就是要打造城乡利益共同体,让城乡居民相对平等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多方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积极跟进省市农民增收步伐,按照农民年均增收600元、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的目标,制定《镇坪县农民增收四年规划》,建立了横向到产业、到项目,纵向到乡村、到农户的农民增收坐标体系,届时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比将达到3.331的全国平均水平。坚持农内抓产业,农外抓转移,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5元,2010年将达到3815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二)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加大对县城、集镇和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拉伸城镇骨架,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人口的聚集能力。在县城建设上,按照山水园林精美县城的基本定位,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启动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安居等十大类建设工程,形成了“一河两岸、三桥相连”的半岛型县城格局。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我们对城镇规划区内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审批、统一拍卖的集中管理,对地处繁华地段的机关事业单位逐步实施迁址集中办公,让出黄金位置进行商业开发,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土地增值,获得收益2500多万元,全部投入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市政工程建设。以全省重点镇建设为契机,修编完善了县城建设规划,规划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开展鼓励农民进城定居试点工作,出台十条优惠政策,放宽农民进城的户籍、就学、医疗、社保等准入条件,依法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既得利益,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目前县城居住人口达1.2万人。在集镇建设上,以完善功能、扩张规模为重点,率先突破钟宝、曾家南北两大集镇、带动平(利)镇(坪)路、207省道沿线集镇建设,改善集镇设施条件,提升管理水平,目前集镇居住人口达到1.3万人。在新村建设上,以扶贫开发为载体,用活异地搬迁、生态移民、危亡改造、库区移民等政策,捆绑项目资金,巩固提高24个新农村、7个重点村建设,新启动2个整村移民示范村建设,新村转移集中人口近2万人。

(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互惠。按照“一乡一校”的布局,加快学校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农村教育基础条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投资300多万元在全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蛋奶工程”。扩大新农合医保覆盖面,提高医药费报销比例,加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备医疗器械,配强医疗人员,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缩小,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构建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大力实施农村母亲健康工程,免费进行三查、节育手术等,加大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等重点对象的管理与服务,成功创建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农村五保户、孤寡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将进城定居的农民纳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享受范围,确保住有所居。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农村书屋,并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改革创新,以特色机制助推统筹步伐

统筹城乡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下一步,要围绕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一)捆绑项目资金,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一要全面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在群众手中不打折扣;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更加自觉、更大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把与“三农”有关的项目作为争取项目投资的重点,保证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增长,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要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将争取的项目资金、部门帮扶资金、农民自筹资金统筹安排,配套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发挥资金的集约效应。积极开拓新的筹集渠道,抓好项目的筛选、论证、推介、策划和包装,搞好项目储备,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三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升级,积极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逐步破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探索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培育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四要规范土地税费管理,进一步盘活土地资产,统筹土地税费收取和使用,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

(二)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政策推动机制。一要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交易平台,大力实施土地、林地、水面资源经营权流转,围绕生猪一县一业建设、林业重点产业和特色水产养殖的集约发展,让生产资料适度向大户集中,激活生产要素;对农民房屋等资产进行确权,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二要树立“只有保障农民,才能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理念,全面推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探索实行“三权”转换改革,以农民房屋和宅基地使用权换城镇住宅,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城镇低保,林权换股份收益,鼓励农民进城,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三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统一城乡户口、平等城乡居民权利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四要清除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限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就业准入、登记管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和政策扶持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

(三)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行政推动机制。一要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大力实行“两联两帮”,既县级领导联乡镇、县直机关支部联系农村支部,部门帮村、干部帮户,将领导干部力量向农村发展一线重点倾斜,部门带着资金、技术和人员帮助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发展。二要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探索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体系,城乡互动的干部人才工作体系,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城乡共享的党员关怀激励帮扶体系,城乡覆盖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促进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