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0年安康工作>2010年第十期 > 正文内容

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2010-12-16 14:20 来源:
字体大小:【

 

集中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镇坪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途径的思考

镇坪县农工部长 夏龙玉

 

镇坪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质富硒带区域,造就独特的绿色资源优势,可谓生猪资源富县、林业资源大县、冷水资源强县。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打造“人均强县”,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县人民共同的目标追求。

一、发展现状

全县辖4镇6乡,78个行政村4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5.9万人农业人口5万人。国土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9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8.1%;耕地面积21.2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9.4%,其中常用耕地面积7.4万亩。由于镇坪远离中心城市,承接辐射和带动能力相对薄弱,交通问题仍是制约镇坪发展的最大“瓶颈”;经济总量偏小,第一产业资源利用不充分,二、三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大产业、大项目支撑。2009年,全县一产增加值1.813亿元,占生产总值5.708亿元比重的31.7%,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15元,占全省3438元的93.5%

从县情实际看,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全县农业资源正加速形成新的经济优势。以生猪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雏形已形成;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来了动力;水电开发项目的陆续建成为大面积冷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空间。这就要求我们集中优势资源,抓大放小,按照“一业为主、种养结合、协调发展”和“龙头带动、强村大户引领”的思路,走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发展路子,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到2015年使农业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5000元以上。

二、集中突破

按照“一种产品、一套标准、一个品牌”的思路,推动资源优势迅速向经济优势转化,着力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实力

(一)率先突破生猪产业:近几年来,县上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形成了“行政推动、科技驱动、市场拉动”为主要特征的独具镇坪特色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了利益联接机制、育肥商品猪风险化解机制,2008年做出了《关于率先突破生猪产业发展,加快“一县一业”建设步伐的决定》,用5年时间实现农民人均商品猪5头以上目标,打造“富民、兴企、强县”的立县之业。20096月,镇坪生猪纳入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盘子,省级财政将连续5年每年给予500万元的专项扶持。2009年底,全县生猪饲养总量己达28.2万头,出栏16.3万头(人均3.3头),产值1.96亿元(人均3900元),农民人均养猪收入达到1475元。累计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场11个,万头生猪养殖村18个(新启动5个),培育年出栏10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大户1480户。今上半年,面对生猪市场严峻态势,饲养量仍达17.1万头,出栏8.36万头,同比增长17%

镇坪县把生猪作为“立县之业”,符合县情实际。在持续推进中,要继续强化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突出设施能力、良繁体系、疫病防控、龙头企业建设等关键环节,积极破解生猪产业中的良繁和资金“两大”瓶颈制约、疫病和市场“两大”风险考验,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力争到2015年建成50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县,努力实现农民人均出售10头商品猪目标,使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二)加快发展林特经济:全县森林面积210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为156万亩,商品林面积54万亩,分别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74.3%25.7%。在总面积中,国有林99.7万亩,集体林110.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4.2%,林木活立木蓄积量达957.9万立方米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了210万亩天然林管护任务,新增天保人工林面积3.4亩、封山育林4.8万亩,完成退耕还林9.27万亩。建成板栗基地10万亩、核桃基地0.7万亩,以杜仲、银杏、黄柏、姜柏、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基地7万亩,漆树7万亩(人工林2.5万亩),速生用村林基地5万亩。

随着林业配套改革的全面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将逐步向林业产业大县转变。按照改造和新建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林特经济园和以生漆为重点的生物质能原料基地。2015年,全县建成干果基地和生物质能源基地25万亩,农民人均达到5亩,实现林特产品年总产值3亿元左右。

(三)迅速启动冷水养殖:全县共有河沟2742条(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沟70条),密度为1.82条/平方公里。人均占有水量1.76万立方米,为全省平均的11.2倍。经估算,地下水总量9753.23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1517.8万立方米/年,人均265立方米。全县河流水质均属软质水,PH值在8.24-8.36之间,含碘量偏低,耗氧量在1.7以下,砷、汞含量极低,大都符合人畜饮水及农田灌溉用水标准,是发展特种冷水鱼养殖最佳适宜区,更是全国大鲵四大原产地和适生区之一。目前,全县养殖水域面积达到500亩以上,产量达到50吨;已有杨永南、杨成东、栗永斌、张昌辉、石义顺、甘子娟6家大鲵养殖户,另有8户正在积极筹建大鲵养殖场,养殖亲鲵近500尾、幼鲵3000余尾。其中杨永南、杨成东2户大鲵繁育养殖经省水利厅专家鉴定验收,于200810月批准颁发了《大鲵驯养繁育许可证》,初步形成了集繁育、养殖、救护、科研为一体的大鲵驯养综合基地。

开发优质高效冷水鱼养殖资源,只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发展中保护水质”原则,采取政府扶持办法,高起点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发展网箱养鱼和冷水养鱼,重点整合大鲵种鱼资源,加快大鲵繁殖速度,尽快形成流域规模养殖。到2015年,冷水鱼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库区),大鲵产量达到200吨以上。从而实现渔业产值2亿元以上目标。

三、对策建议

集中发展特色产业,应正确处理相互关系,按照规划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机制落实策略,就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长远抓规划

编制规划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坚持从大处着手、长处着眼、因地制宜,全面整合资源,聚合资源,实施人口集中、土地集中、设施能力集中,为最终形成强村、大镇打下基础。不论是中期规划、还是年度执行计划,都应按照“富规划穷建设”观点,遵循适度超前、统筹安排、一次到位、定量为主、定性结合、分步实施原则,采取自下而上调查分析,自上而下系统指导的方法,建立和形成横向到产业、纵向到村组农户的增收坐标体系。

(二)重点抓项目

围绕特色产业建设,全面做好统筹城乡发展文章,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向,精心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切实做好项目储备,不断提升项目前期工作水平。坚持人人抓项目、建项目工作机制继续抓好通村水泥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模式,统筹建设村活动室、卫生室、小超市和农产品交易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三)关键抓龙头

围绕“富民、兴企、县强”的三赢目标,通过项目支持、贷款贴息、技改重组、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措施,把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现阶段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所突破,必须着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重专大户,以此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开办专卖店、直销店,到超市设立专柜,促进农产品销售。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作用,将千家万户的农民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开发模式,确保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和稳定的收入。

(四)落实抓机制

按照“一个产业项目、一名领导主抓”的责任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单位)包抓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示范园和“一村一品”建设任务,以此推动产业规模扩张、水平提升。特色产业各市场主体,应全面承担日常管理、技术服务、发展方略和市场营销,各级政府视完成情况结予奖励和扶持。持续完善政策措施等保障机制,创优发展环境,营造发展氛围,激励全民创业热情。高度重视和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拨,加强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

(五)全力抓服务

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贫资金、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金融服务,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大力为农民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龙头企业的联动作用,进一步采取农业科技培训讲座、实施专家现场指导和农业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带资金和技术到农村去创办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