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0年安康工作>2010年第十期 > 正文内容

推进城乡统筹加快突破发展

2010-12-16 14:30 来源:
字体大小:【

 

推进城乡统筹 加快突破发展

——对镇坪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镇坪县县长 吴 平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实现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随着镇坪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现状及特点

(一)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7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财政总收入4700万元,同比增长49.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同比增长28.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为35.7:26.8:37.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9亿元,同比增长5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6.8%。粮食总产2.88万吨,同比增长11.1%;生猪、药材、林业、渔业、蔬菜等农业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5元,同比分别增长22.7%和21.5%。“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二)城乡基础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得到提升。近年来,我县按照“三个1/3”人居规划(即县城、集镇、新村各居住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围绕打造山水园林精美县城的目标,加快推进县城、集镇和新村建设,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抓手,先后实施了县城主街道综合改造、绿化、美化、亮化及县城景观等一大批市政建设工程,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加强城市管理,积极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区交通秩序整治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县城面貌焕然一新。重点集镇的建设开发有序推进,文彩新区被纳入全省重点镇建设之列,作为县城副中心予以开发,使县城规划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曾家、牛头店、钟宝等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集镇综合承载能力得到增强。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以来,启动建设新农村示范村35 个、整村移民示范村4个、实施扶贫重点村47个;新修水泥路350公里、建设农村沼气5541口;建成农村饮水工程72处,解决了1.8万人饮水问题;农村电网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土地复垦整治、小流域治理、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农村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骨干,以交通干道为纽带,辐射带动集镇和重点村发展的格局。

(三)农业产业带动能力增强,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44亿元,药材产业产值0.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8%;林业产值0.34亿元,占农业总产的10%;生猪产值0.9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生猪产业作为“立县之业”,被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至2009年底,全县累计建设“镇坪模式”标准化圈舍14万平方米,年生猪饲养总量达23.8万头,净出栏生猪12.7万头,生猪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1%。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2009年,生猪产业龙头企业镇坪腊肉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值6500万元,带动全县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1480户,生猪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20%以上。

(四)民生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工作加快推进,中小学生“营养工程”全面实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90%以上行政村通有线电视,电视人口覆盖率达75%,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0%;建成标准化乡镇文化站7个,村文化活动室63个。公共卫生、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力量不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达82%,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45807人,参合率达92.03%。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147人,失业保险参保1873人,生育保险参保2118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6102人,参保率达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308人,参保率达85%;城乡低保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7个,拥有床位430张,五保户集中供养率62%;1186人城镇低保对象、6616人农村低保对象、218人优抚对象、1596人城乡特困人员得到救助。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干部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2.7%和增长21.5%,增幅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收入仍低于全省的14129元和3428元;同时,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3.57:1扩大到去年的3.84:1,城乡收入差距高达9141元。从农业主导产业上看,我县在生猪“一县一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生猪产业效益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的风险较大,加之生猪产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养殖规模普遍较小、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不高、产业化链条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农民增收存在一定影响;从农民收入性质上分析,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除有限的财政补贴外,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近年,我县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由于历史欠帐过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落后于县城和集镇。农村道路、交通、通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设施配套和共享程度还不够高,环境脏乱差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为61.5%,农民吃水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供电半径过大,用电电压不稳,实际电价偏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通讯盲区仍然存在,宽带入户率仅在10%以内;农村危房大量存在,住房条件需持续改善;农业灌溉条件较差,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在在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城镇职工享有的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廉租住房等权利,农民工还不能享受;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致使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热情不高,阻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金融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民发展生产贷款难现象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不够均衡。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县城和集镇区域,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大量农村学生“舍近求远”,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或集镇学校上学,农村学生求学成本加大。农村医疗保健设施落后,乡镇卫生院执业医生相对较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与农民的就医意愿有较大差距,导致县城医疗拥挤排队就医、乡镇卫生院冷冷清清的现象,形成一方面公共医疗资源浪费、一方面农民就医成本增加的尴尬局面。

三、对策及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当前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努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优化城乡功能布局上取得突破。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乡建设布局。按照“三个1/3”的人居规划,坚持“整体规划、严格控制、统筹开发”的思路,高起点完善经济社会各类分项规划,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绘就全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蓝图。一是高标准修编并实施县城总体规划,完善集镇体系规划。充分发挥集镇在汇集各种要素的枢纽与孵化器功能,在提升县城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发展集镇,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构筑以县城为中心、连接镇村、功能互补的网络型城乡一体化框架。城市规划突出荆楚文化特色,使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建筑景观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品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精美县城”。充分发挥集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集体优势资源向农村辐射延伸,到2020年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二是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围绕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确定并优先保证重点发展区域和产业建设用地,引导产业集聚,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适时启动农村宅基地整治,鼓励农民自愿退出空闲宅基地,着力解决“空心村”问题。三是强化村庄规划建设。重点抓好示范村庄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聚集。对离集镇较远的山村,区别不同情况,实施建设性、整治性或萎缩性管理,通过适当合并自然村,改造旧村庄,拆除空心村,强化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推进村庄集聚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促进产业互补共融上取得突破。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农业龙头向基地和农户辐射,服务业向生产生活靠拢,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加快构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功能,着力推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园区以外突出加工型、带动型、无污染,符合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的项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集中规划,连片开发,不断提升经济实力。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扶持设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营造良好环境。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要求,继续抓好“生猪一县一业”发展,积极培育以镇坪腊肉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优做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城乡就业的重点,完善政策,合理布局,构筑就业容量大、社会功能强的服务业体系,力争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各乡镇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突出抓好林业产业,着力在中低山地区和公路沿线主干道建设1万亩核桃基地;加快高产优质板栗园嫁接和改造,积极发展生物能源基地(生漆)和食用菌,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加快发展渔业产业,鼓励扶持能人大户发展以大鲵、淡水鱼为代表的特色渔业养殖,打造“南江鱼”淡水鱼品牌。加强对玄参、黄连等优良中药材品种的培育研究和GAP基地建设,做亮地道中药材品牌。

(三)统筹城乡基础建设,在推动城乡深度融合上取得突破。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衔接。构建城乡道路交通网,抓好农村道路升级改造,增加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打造县内“半小时生活圈”。实施农村村巷道路排水设施建设和绿化亮化工程。完善城乡公交运营体系,形成快捷便利的县内交通网络。构建城乡供水网,积极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让全县居民全部用上优质安全的自来水。构建城乡清洁能源供应网,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支持鼓励生猪养殖户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不断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力争到2020年,让农民基本用上清洁便利的能源。构建城乡垃圾集中处理网,按照“城乡联动、全民参与、分级负责、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环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户收、村集、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农村生活环境。构建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网,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网络建设,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实现管网化收集处理,力争到2020年,集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构建城乡信息网,统筹规划建设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全面构建城乡互联互通的通讯、有线电视、宽带等网络,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共享。统筹城乡项目资源,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融合项目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切实把经营理念延伸到农村,争取更多的投资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在保障共享公共服务上取得突破。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实行城乡社会事业统筹规划、一体发展,推动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民生八大工程”建设,加快教育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合并重组扩大学校规模,整合师资力量,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切实解决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就医设施,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切实解决好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等乡镇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实施好广播视“村村通”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抓好“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强化公共就业培训、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组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争取城乡新生劳动力就业前培训率达到90%以上。加强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助残工作,搭建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平台,健全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贫困群众医疗救助、特困学生助学救助、农村贫困群众住房救助、临时性社会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贫困群众司法救助和就业救助十项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让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体制改革,鼓励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流转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利用征地补偿收入入股经营性项目获得资本收益;允许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置换等办法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城乡劳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体制,统一城乡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实现城乡无差别就业;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提高城乡社会保障能力。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的执法管理体系,强化城镇执法、道路绿化养护等工作,推进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实行城市化的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镇村创建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加强法制宣传,深入推进普法和依法治区,广泛开展“法律五进”、“法律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机制,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民主权利;深化“平安镇坪”创建,把平安建设向农村延伸、向基层延伸,实现平安建设无盲区、无死角。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