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0年安康工作>2010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铸就辉煌成绩跨越历史起点

2010-12-29 09:12 来源:
字体大小:【

 

铸就辉煌成绩 跨越历史起点

——紫阳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中共紫阳县委书记罗雪剑  紫阳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晓江

 

“十一五”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打造紫阳富硒茶、紫阳民歌两大品牌,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经济总量三大突破,奋力发展富硒食品、清洁能源、特色矿产、民俗旅游四大产业,经济实力大幅攀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开创了科学发展、突破发展新局面。预计“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8.1亿元,超预期目标8.6亿元,较“十五”末净增16.4亿元,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预计达到1.63亿元,超预期目标1.03亿元,较“十五”末增长3.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到13860元、3885元,分别超预期目标3860元、885元,各项主要指标均提前一年或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任务。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把工业突破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按照“优势资源依托,规模企业引领,大项目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思路,狠抓关键环节,强势推动工业发展。坚持突出重点抓规模,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名科级干部主抓,一套班子落实,一个方案实施,一个办法考核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狠抓规模企业培育,形成了以钡盐、锰矿、锆刚玉为主体的矿产业开发,以茶叶、矿泉水、魔芋为主体的富硒食饮品产业开发,以板石、水泥为主的建材业开发,以水电、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产业开发四大工业支柱。坚持立足资源抓招商,出台了《紫阳县招商引资实施办法》和《紫阳县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坚持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项目前期包装、可研和奖励,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全民招商的氛围。先后引进了陕西有色集团、陕煤集团、锆刚玉生产线等一大批规模工业企业落户紫阳。建好“两园”铸平台,切实抓好“中国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和“中国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两大园区建设,目前已有11家企业入驻园区。通过35年的努力,“两园”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县规模工业产值增幅每年保持在65%以上,产值过1000万元的规模企业发展到20家。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按照“低山茶叶、中山魔芋、高山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强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把富硒茶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一产业,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相继改造茶园6万多亩,发展丰产密植茶园10万余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7万亩。新建名优茶加工厂191家,培育骨干企业15家,组建了紫阳县富硒茶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紫阳富硒茶营销网络,积极开拓销售市场,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十一五”末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2983吨,实现综合收入5.6亿元。新建茶园全部投产后,茶叶总产值将超过10亿元。坚持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推动畜牧产业发展,狠抓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标准化圈舍建设、科学饲养四个关键环节,建立畜牧产业示范村40个,培育养殖示范户5000户,有力推动了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末,预计全县畜牧总产值达6亿元。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大力发展魔芋、中药材等比较效益高的产业,积极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魔芋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县共发展魔芋2万亩、柑桔4万亩、药材8万亩,养蚕5.8万张。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渠道。扎实开展“万人就业工程”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工程”,每年培训农民工近万人,全县劳务输出常年保持在8万人次左右,年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广大农民工扔掉了“苦力碗”吃上了“技术饭”,先后被省政府评为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县,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示范县。预计“十一五”末农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

板石县城彰显特色。“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每年办好城镇建设10件实事,立足板石优势资源,全力打造独树一帜的板石特色县城。四年间累计投资7亿元连续4年抓好城镇建设40件实事,全力打造紫阳板石特色县城。先后新建和改建了紫阳广场、紫府路、文化中心、体育场、紫阳港及观江平台等重要基础设施。新建了茶叶市场、西关农贸、会仙桥农贸、粮贸、蔬菜市场等专业市场,有效解决了提篮小篓、肩挑小担卖农副产品的去处问题。改扩建了县城供水、县医院、中医院、福利救助站、城区排洪、城区公厕、背街小巷点亮工程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市政项目,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在县城主要街道、背街小巷、人行便道全部铺设板石道路,把教场坝民俗小区改造成板石小区,将县城棚户区全部改造成规范的板石房,城市品位大幅提升,板石特色逐步彰显,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10亿元的西门河新区建设已经启动,全部建成后将吸纳新增居民2.5万人,县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全力推进县城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工程,2009年通过了市级卫生县城验收达标,2010年又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交通瓶颈彻底打破。“十五”末,紫阳县仅有一条通乡油路,村级水泥路是空白,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为了从根本上化解这一难题,我们在进入“十一五”后,以襄渝二线和陕川高速路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大路带小路”建设项目,抢抓国家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机遇,按照“突出干线、完善路网、提升等级、适度超前”的思路,动员干部群众以干克难,奋力拼搏,全面打响了狠抓县乡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的攻坚战。五年间全县共新修通村水泥路1780公里,开工建设通乡水泥路19条,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襄渝二线竣工使用,陕川高速路建成通车,全县形成了“一纵四环”地方公路网,实现出境公路高速化、地方公路水泥化,铁路、公路、水路,路路畅通,紫阳完全融入西安、重庆、武汉等大城市半日经济圈。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每年初向社会公开承诺办好城镇10件实事和农村10件实事,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修和加固危房校舍5.88,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0年高考达二本线人数478人,较“十五”末增长了20多倍。全县2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得到改扩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逐步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参合率保持在92%以上,城镇医保顺利推进,参合率达到80%以上,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实效,先后被命名为全省计划免疫工作示范县和地方病防治示范县。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创建工作,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面实施了有线电视和广播下乡工程,有线电视覆盖所有乡镇,所有行政村实现通无线广播。文化旅游富有成效,紫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紫阳民歌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制完成了《紫阳县旅游规划》,启动了五省会馆修复和汉江滨江景观长廊等一批旅游设施建设。城乡基本养老、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实现双增长,城乡低保惠及3.68万人。累计新建乡镇敬老院7个,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加快城镇廉租房和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解决了3000多人住房困难问题。平安紫阳深入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一五”的5年时间,是紫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是加快发展、突破发展的5年,是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谱写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必将对“十二五”发展影响深远。

“十二五”期间,紫阳的发展条件将更加优越。我们决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更大手笔、更大气魄,加快发展步伐:一是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牢牢把握交通全面改善的历史性机遇,创新工业发展思路,狠抓招商引资,力争再用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强县目标。二是全面做强民俗生态旅游。紧密对接全市旅游规划,深挖紫阳独特的山水茶歌及民俗文化,全力打造独具紫阳特色的“中国硒谷、茶歌紫阳”民俗生态旅游胜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三是努力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围绕“低山茶叶、中山魔芋、高山药材”的立体农业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强村大户,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5500吨,实现综合收入10亿元;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值达4亿元;魔芋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畜牧产业、林业产业、水产养殖业产值分别达到8亿元、8.2亿元和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四是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围绕打造紫阳特色板石县城总体目标,按照“拉骨架、扩规模、强基础、提品味”的思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努力扩大县城规模,完成西门河移山造地项目,形成可开发土地500亩,抓好老城区改造,完成校场坝和北坡民居改造15000户,新增县城人口2.5万人;突出抓好蒿坪镇等10个重点集镇建设和50个生态新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让农村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力争到“十二五”末,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9.8%,基本实现城乡资源均等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