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白河县政府办公室 王忠林
白河地处陕西南部,安康东部,西接旬阳,三面环楚,素有“秦头楚尾”之称。境内山大沟深,土薄地陡,典型的山区旱作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辖9镇6乡124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共有小城镇15个,总人口20.85万人。县城规划区面积10平方公里,已建城区面积4.36平方公里,县城居民0.76万户,人口3.5万人,非农人口2.3万人。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这条主线,着力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步取得较大成绩。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57亿元,其中一产5.1亿元,二产5.6亿元,三产5.6亿元;二、三产业比重达到67.6%;完成财政总收入1.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51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2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各项指标增幅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县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体育、文化、卫生、广电、信息等社会事业发展速度加快,城乡结合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具备初步条件。下面是该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做出的一些探索,不妥之处请各级领导批评指正。
一、加强组织领导,力求在思想认识上取得新突破
白河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过去干群的小农经济观念较浓,加之受山区地理条件限制,城镇建设用地十分有限,导致相当一部分群众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和消极态度。基于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从统一干群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入手,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和多种途径地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白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近期和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统筹我县城乡建设的“1630”总体框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思想认识的大统一,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坚持规划先行,力求在规划编制上取得新突破
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习培训,认真学习贯彻新颁《城乡规划法》,努力提升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并着力加强《城乡规划法》的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各界遵守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的意识。针对我县特殊的地形地貌,通过调研论证,着眼长远,高点起步,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坚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确保规划的权威性。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规划实施“1630”城乡建设体系,即:以县城为中心,打造1个宜居县城;以构扒、卡子、茅坪、西营、仓上、冷水为重点,建设6个重点区域大镇,以十天高速和环县路沿线为主体,建设30个社区化生态新村的总体发展框架,积极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集镇为骨架、以村级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特色民居生态新村为依托的城镇化建设格局,崇尚自然,显山亲水,彰显和谐,营造好县城、集镇、新村的灵气、人气和商气,提高其对人口的吸纳和对经济的承载力。通过3至5年努力,让80%以上的农民在城镇和新村居住。在县城建设上,坚持“北升南扩”的发展思路,北面老城以控制建设密度、完善市政功能、实行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为重点,进行控制性建设;向南开发建设狮子山生态小区,拉大县城骨架,拓展发展空间,缓解县城建设用地不足问题,再造一个新的县城。目前,已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茅坪镇总规》修编和县城北岭子路段、桥儿沟综合开发、狮子山生态新区开发建设的详规编制和47个村庄、高速公路沿线18个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五年一修编”的要求,根据发展需要,加快对其他乡镇总规修编、城区其他片区建设详规、剩余村庄规划和配套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到2015年,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将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加大建设力度,力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通过财政投入、项目争取、市场运作、金融合作、争取社会援助等途径,多方筹措资金近8亿元,全面改造了环县路、白界路、红顺路,修建通村水泥路建设600余公里,通村率达118%,白河大桥和大桥引线全面竣工,为316国道改线奠定了基础;实施了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无线数字电视通乡镇、乡镇垃圾填埋场、集镇供水和安全饮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五保供养体系建设、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工程,路、水、电、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在县城建设上,狮子山生态新区完成投资1.4亿元,步行街6幢商品楼、3幢安置楼和滨河路一期安置工程已经竣工,东坡路和进站路建成通车,滨河路路基和新区供排水工程已经完成,强弱电入地已完成主管道铺设,天然气管网布设正在实施,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老城改造、绿化亮化、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居民点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小西沟垃圾填埋场启动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全面铺开,完成了城区消防设施改造,老城区道路硬化扫尾工程即将竣工,龙井市场和清风路中心集贸市场改造已经完成。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通过验收,县城卫生状况、交通秩序、市容市貌、文明程度、对外形象有了明显改善和提升,对人口的吸纳和对经济的承载力显著提高。乡镇集镇建设步伐加快,茅坪镇被确定为全省100个重点镇之一,以茅坪镇为龙头,桃园、四新为两翼的“大茅坪”逐步形成;仓上、西营、构扒、双河、冷水等集镇建设成效突出,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他乡镇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已完成村级服务中心建设22个,生态新村30个,累计搬迁1万余人,公共服务向生态新村进一步延伸,城乡公共服务差别逐步缩小,城镇布局日趋合理,县域城镇化率达到25.3﹪。力争到2015年,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条件明显改善,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共同进步的新格局,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到2020年,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居民收入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四、实行综合整治,力求在城市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城市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在城镇管理上,探索了一条“属地管理”的路子,县上负责县城管理,乡镇政府负责集镇管理,村“两委”负责新农村管理。城建、国土及相关部门严格规划审批和监察,在进行规划审查时,严把规划审批关,靠规划审批,按程序办事,强化“红线”管理,认真执行“一书两证”制度,既要依法严格管理,更要方便群众办事。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对县城规划区及316国道白河过境段沿线房屋建设,坚持“联合办公、集中审批、部门管理”的工作制度,实行集中会审,并加强了重要路段建设行为的规划审批管理。着力加强了对农村建房的规划管理,制定出台了《村镇房屋规划审批和施工管理指导意见》,明确了乡镇建房管理的主体是乡镇政府,各乡镇确定一名领导负责农村建房管理,实行“一支笔”审批,加强对农民建房和施工工匠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村镇建房行为,积极探索农民建房安全的保障机制。要求城建局做好农村建房的规划和指导工作;国土局在土地审批时必须遵循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尊重乡镇的意见;水政、路政部门要下放权力,委托乡镇代为履职,方便百姓办事,共同把好选址关、建筑风格审查关、规划审批关、现场放线关,确保农民房屋符合质量要求、符合建设规划、符合风格要求。
针对县城和集镇存在的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环境卫生较差以及农村“五乱”和“三边”垃圾处理等问题,在坚持过去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双创”活动,通过加大投入力度、理顺环卫体制、实行综合执法、组织全民动手等有力措施,向“脏、乱、差”宣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大力发展产业,力求在培育城镇发展基础上取得新突破
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特别是农村城镇化有赖于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普遍增收。发展产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本质要求。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才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我县结合县情实际,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不断培育和壮大支柱工业,促进工业结构转型,提高工业经济质量,着力培育加工、化工、矿产、建材等四大城市主导产业,把“项目引领全局、聚集发展工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作为战略取向,积极建好红石河生态循环农业、麻虎沟生态农业、汉江沿岸高效经果林和茅坪朝阳农业综合开发四大农业科技示范区,着力培育蚕桑、畜牧、烤烟、林果、黄姜等农业特色产业,促进高效农业、特色林果、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走符合县情实际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是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和工业企业,加快推进汉江白河电站、十天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努力形成项目工作相互衔接、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坚持新型工业化导向,加快红石河工业园区、力神汽车制造工业园和新源工业小区建设,推进新型建材、力神汽车、农产品加工、矿产、化工、水电等工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着眼于高速公路通车、城乡联系增强等机遇,激活三产,大力发展宾馆餐饮、交通物流、休闲娱乐等服务业。积极融入陕南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白河水色”文化品牌,提升白河对外形象。深化土地流转、林权改革等各项农村改革,加快探索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新办法、新途径,坚持以农业科技为引领,骨干企业为龙头,典型示范为抓手,突破发展木瓜“一县一业”和桑畜烟林姜“一村一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示范小区、强村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工农互动、多点支撑、多元增收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为城镇发展基础奠定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