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0年安康工作>2010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镇坪县农民增收四年发展规划

2010-02-05 09:12 来源:
字体大小:【

       

镇坪县农民增收四年发展规划

2009——2012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特色、规模、效益农业路子,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收入现状

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46元,2007年增加462.95元,增幅达21.2%同全国、省、市相比,分别为平均水平的55.6%、84.4%和95.6%,增收差距较大。从收入构成上看,农民工资性纯收入为1597.88元,占60.4%;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为767.40元,占29%。其中,第一产业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9%,二、三产业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1%;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分别是77.11元和204.03元,占2.9%7.7%。这些情况表明: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了绝对份额,一产业总量小、效益低,二、三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从县情实际看,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全县农业资源正加速形成新经济优势。以生猪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雏形已经形成;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来了动力;水电开发项目的陆续建成为大面积优质冷水资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空间,特别是大鲵人工繁育技术的掌握使培育新的特色养殖成为可能。综合分析比较,充分利用生猪、林特、药材、水产“四大”特色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农业为方向,整合有效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创新发展长效机制,率先突破生猪产业、带动林药水多业跟进,推进全民创业,实施充分就业,形成农村产业、劳务经济收入为主导,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农民增收格局,实现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基本原则坚持效益优先,加快发展见效快、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增收潜力大的项目;坚持突出重点,围绕增收项目,抓大放小,集约开发,规模发展,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为抓手,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坚持打造大品牌,按照“一种产品、一套标准、一个品牌”的思路,集中打造镇坪腊肉为骨干的富硒食品大品牌;坚持龙头带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幅射带动强村大户发展,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

总体目标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646元的基础上按22%以上速度递增,农民纯收入人均达到5898元,净增3252元。其中:生猪产业收入达到1985元,增收贡献率达到33.7%;林特产业收入达到400元,增收贡献率达到6.8%;种植业收入达到478元,增收贡献率达到8.1%;渔业收入达到100元,增收贡献率达到1.7%;农村二、三产业收入达到346元,增收贡献率达到5.9%;劳务经济收入达到2209元,增收贡献率达到37.4%;其它收入达到380元,增收贡献率达到6.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的村达到17个、5000至8000元的村53个、3000至5000元的村8个;形成各类产业强村61个、占78.2%,形成各类产业大户5386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1.3%;届时,县域工业企业达到550户,工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以上,年增20%;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就地转移3000人;城镇化率达到35%左右。

三、  主要任务

    坚持“一业为主、种养结合、协调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生猪、林特、药材、水产“四大”富民增收工程,下功夫抓好先进科技引进、培训和推广,有针对性地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夯实一产增收基础。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形成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突破发展生猪“一县一业”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生猪“一县一业”率先突破发展,以“双万”工程(养殖万头村、万头场)为引领,采取“大小结合、适度规模、整体推进”的办法,沿平镇路、岚镇路、曙双路、石鸡路“四线”区域为重点,着力提高设施能力和养殖规模,强化疫病防控,规避疫病风险,大力发展“镇坪模式”生猪规范化养殖。到2012年,把全县35%的村建成生猪产业强村,其中建成20个万头生猪养殖村,发展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育肥场10个,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育肥大户354户(累计500户),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育肥大户1048户(累计1500户),新建标准化圈舍达到17.2万平方米(累计24万平方米,其中良繁圈舍8万平方米)。深度开发以“镇坪腊肉”为主的肉类产品,打造富硒食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生猪产业突破发展。到2012年,实现年出栏27万头,商品猪25万头(农民人均5头以上);积极扶持发展牛、羊、家禽等传统养殖项目,使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总产值达到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5元。

   (二)加快建成林业“两大”特色基地。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放活经营权;优化林产品品质,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扩大集约、规模效益。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板栗、核挑为重点的干果基地,重点以低产园和野生资源改造嫁接为突破,加快扩大人工建园,努力提高单产,尽快形成大产业;二是打造以生漆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料基地,加快改造和人工建园步伐。同时,加快利用林地改造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到2012年,发展板栗林基地7万亩,核桃林基地3.04万亩,生物质能源料基地3.4万亩;建成板栗强村4个、大户1034户;核桃3个、大户478户;食用菌8个、大户621户。加快建立林特产品销售网点,培育林特产品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实现林特产品年总产值2.18亿元,农民年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三)充分挖掘药、水“两大”特色资源。紧紧抓住我县地道中药材品质资源和大面积优质冷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道中药材产业和冷水养殖新产业。中药材产业要在现有品种、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培育研究,逐步向优质品种集中。要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壮大中药企业,带动玄参、黄连等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做大规模,做亮品牌。到2012年,建立稳定、高效的中药材产业园基地6万亩以上,培育中药材产业强村14个、大户997户,使全县种植业实现纯收入2500万元,农民人均478元;水产养殖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发展中保护水质”原则,采取政府扶持办法,高起点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发展网箱养鱼和冷水养鱼,重点要整合大鲵种鱼资源,加快大鲵繁殖速度,尽快形成流域规模养殖。到2012年,力争大鲵产量达到100吨,产值达到8000万元,培育大户33户以上,人均增收100元。同时,启动蜜蜂、乌鸡、山羊养殖和苗木花卉经营等后续产业建设,为新一轮农民增收打下基础。

   (四)加快推进二、三产业。以加快一产发展为基础,推进加工、贸易、服务等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大重大项目、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继续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多种资本参与县域工业发展,实现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聚,促进以农产品为重点的加工业提档升级。到2012年,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县域工业企业达到550户,年新增32户;县域规模工业总户数达到15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户、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3个,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3000人以上。

   加快实施“三个三分之一”人居规划,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拉动社会需求,创造城镇及周边良好发展二、三产业环境,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以观光、生态、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提升农家乐规模和档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到2000人以上,城镇化水平为35%以上,人均纯收入400元左右。

(五)不断提升劳务经济水平充分发挥县就业培训中心和县外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深入推进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实现职业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的良性互动,为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劳务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坚持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前培训2000人以上,到2012年共培训1万人次以上。加强劳务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建立县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务工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培养劳务经济人,每个村落实1—2名劳务信息员和农民工维权代表,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劳务输出基地组建党团、工会等“一体化”组织。到2012年,全县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保持在1.5万人次左右。其中,向县外输出1.2万人(有组织输出9750人),农民工资性纯收入达到1.1亿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2209元。

    高度重视务工返乡人员投资创业,把人才回流、资金回流、信息回流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引导好;妥善解决好回乡创业人员的项目选择包装、立项、优惠政策落实、信息技术帮助等实际问题,解除后顾之忧,实现劳动力双向互动,创业致富。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土地、林地、水面等优质资源流转,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体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产业大户迅速聚集。一是推动土地资源适度向大户集中,促进农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产业效益和土地资源利用率。二是在林地确权到户的基础上,放开搞活林地资源,使林业经济快速大幅提升;三是积极推动水面资源流转,吸引各类业主投入发展新兴水产养殖业;四是运用市场与行政相结合的手段,对规模经营主体实行现代科技服务全覆盖,努力提高科技的贡献份额;五是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用好村级扶贫互助资金,提高农村小额信贷授信比例和受信额度,抓紧实施扩大农村贷款有效担保物工作,培育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有效探索农业保险,破解产业大户融资难题,防范农业规模经营风险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放在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地位,切实发挥其在农民增收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依靠龙头企业加工转化,确保农产品市场活跃。完善领导挂联、部门帮扶、捆绑项目等机制,围绕农民增收工程,培育一批经营管理先进、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实力强大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幅射带动功能,力促一批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总结推广大企业落户的成功经验,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企业落地,与本地现有企业开展联合、重组、合作。加大产业化项目实施力度,力争每年新发展一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以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互利双赢的共同体。加大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力度,充分发挥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不断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能力。

(三)建立政策帮扶机制。整合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陕南突破发展基金等项目资金,从项目编制、申报源头上实行捆绑,统筹安排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投资参股、补助、贴息、奖励等支农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以及城乡各类业主和个人投资农民增收项目,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完善“县、乡、村、户”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机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在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四)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各乡镇和相关涉农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农民增收工作职责,特别是要制定落实横向到产业项目、纵向到村组农户的年度农民增收工作方案,促进年度农民增收目标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健全农民增收工作绩效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完善农民增收工作考核内容和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分值,设立年度增收奖。加强督促检查,对阶段性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实行适时跟踪监督,作为农村工作通报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打折扣的实施重点问责,有效保障各年度农民增收目标任务的完成。

(五)加强统筹协调指导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着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导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农村工作,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扎实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带头人和组织者作用,广泛发动宣传引导,全面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主动谋划农民增收的积极性和干事创业热情,切实把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工作落到实处。

附表:

1.镇坪县农民收入测算表(2009-2012

2.镇坪县生猪产业四年规划表(2009-2012)

3.镇坪县林业产业四年规划表(2009-2012)

4.镇坪县特色种养业四年规划表(2009-2012)

5.镇坪县劳务产业四年规划表(2009-2012)

6.镇坪县各类强村大户四年规划表(2009-2012)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