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的四期 > 正文内容

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011-06-08 10:08 来源:
字体大小:【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白河县是一个落后的山区贫困县,农村人口近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1万的89%,农民增加收入的要求非常迫切,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提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0元,是2005年的2.23倍。

 一、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是前提。白河山多、沟深、坡徒、地少,自然条件恶劣,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存状况,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县委、县政府注重把外地经验与县情实际有机结合,以“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企业向园区和创业点集中”为现实路径,以“工商企业下乡创业、外出老板返乡创业、村组干部带头创业”为运行模式,以“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目标,以“政策引导、抓点示范、责任落实”三种机制为保障,逐步走出了一条以“三个集中推进、三种模式创业、三个城乡覆盖、三种机制保证”为基本架构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启动实施了以打造1个宜居县城、发展6个重点集镇和8个一般集镇、建设30个生态社区为主要内容的“16830”城乡建设工程。加大县城改造力度,东坡路、滨河路、长春路相继建成,优化了城区路网布局,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契机,全面实施城区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镇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容市貌整治成效显著,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狮子山新区开发进展顺利,小区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三期商品房先后开盘销售,一座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开发小区基本形成。加快农村城镇化,茅坪省级重点集镇和仓上、构扒等5个县级重点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集镇规模日益扩大,聚集效应明显提升。规划建成16个农村生态社区,入住群众1.5万人,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是基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进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就白河而言,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们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土地向规模经营、农民向城镇社区、工业向园区和创业点“三个集中”的要求,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蚕桑、畜牧、烤烟、木瓜、黄姜、中药材等富民产业稳步发展,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业总产值达到8.54亿元,较2005年增长83%。烤烟产业狠抓烟田水窖和烟炉配套建设,种植规模和产业效益不断扩大,2010年发展烤烟10000,产量1036吨,产值1451万元;畜牧养殖以强村大户的畜牧小区建设为重点,饲养规模稳步扩大,“猪--园(果)”的生态养殖模式进一步推广,2010年总产值达22728万元;紧抓国家“东桑西移”政策机遇,推广标准化密植桑园、蚕室建设和省力化蚕台、方格簇等养蚕技术,蚕桑产业产值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发种33128张,产茧969吨,产值2336万元;中药材面积75708亩,总产量27154吨,产值7497万元;以黄姜深加工龙头企业为支撑,黄姜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姜农种植积极性明显回升,2010年黄姜种植面积达44928,产量25339,产值5068万元。《白河木瓜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省上专家评审,“白河木瓜”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审查,木瓜“一县一业”模式初步形成。促进工商资金参与到农业开发中来,农业产业已经步入典型示范、大户支撑、工农互动、规模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劳务经济是主导。白河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较差,发展产业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以输出促就业,以培训促创业,以就业促转移的工作思路,逐步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构建了政府推介、中介机构、能人带动“三结合”的劳务输出工作网络。定期发布招聘和用工信息,各乡镇组织组织召开外出务工能人座谈会,通过务工能人和驻外劳务办事机构,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抢抓大型项目建设较多的机遇,与各项目业主协调,尽量使用本地农民工,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在抓好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同时,把农民工技能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充分整合培训资源,将“阳光工程”、“雨露工程”、“人人技能工程”、“温暖工程”等进行统筹管理,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标准实施新增劳动力培训,对受训经考核发给技能资格证的农民工,培训费由县上承担,并给予每天5元的生活费补贴,充分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逐步使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五年来,累计输出劳务30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8亿余元,劳务经济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四、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工业经济是关键。无工不富,发展现代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我们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全面落实工业促产转型的具体措施,坚持走资源统筹、园区承载、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发展路子,培育龙头产业,巩固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构建支撑全局的新型工业体系。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初步建成了红石河工业园区和力神、新源等新型工业小区,100吨双稀沃氏、卡子钒矿、120万吨水泥粉磨站、秦巴中药材种植加工、通鑫花炮、汽车制造、8万立方米高新板材、5000吨木瓜酒生产线、10万吨无污染纸浆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先后落户白河,工业经济摆脱了矿产主导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逐步形成汽车制造、水泥建材、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和矿产开发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74亿元,是“十五”末的8.5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亿元,是“十五”末的7.8倍。规模企业达到20家,较“十五”末增加11家。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为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增加农民收入,落实惠农政策是保障。落实惠农政策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白河县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开源节流”的作用。构建惠农政策落实、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村低保、农村义务兵、易地搬迁等惠农资金纳入“一折通”管理范围,2009年实施“一折通”兑付以来,农村低保发放达2308万元,退耕还林款4760万元,农资补贴895万元,五保金476万元。同时,加大民生项目配套资金和困难救助资金投入力度。就地转移农民工6000余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县参合人数达到169817人,参合率达到93.5%,仅2010年就有128865位患病农民享受农合报销1932.47万元。加大对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关怀力度,对五保户集中供养,新建了1个县级敬老院、6个区域性敬老院和21个乡镇中心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1%

    过去的几年,白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我们有信心,通过几年的努力,把白河建成经济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环境文明优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幸福家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