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的四期 > 正文内容

加快农民“三进”步伐实现农村“三化”目标

2011-06-09 09:35 来源:
字体大小:【

 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白河县情实际,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有序引导农民进县城、进集镇、进社区定居,加快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拓宽农民进城途径,促进农民市民化

 让农民进入城镇落户,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白河县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农村社区化理念,规划启动了6个重点集镇和30个生态新村建设,有序引导农民迁入城镇新村定居,实现了生活条件和方式的根本改变。面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县城、集镇和新村居住,让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积极培养农民进城意愿。省市制定出台的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结合异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项目拆迁安置等工作,大力宣传推进农民进城镇新村定居政策措施,让有条件进城的农民深入了解农民进城享受的土地、户籍、医疗、社保、住房、教育、计生、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群众通过算账对比,增强主动进城的积极性,为农民市民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切实解决农民进城难题。推进农民进城工作涉及面广,面临困难多,最大的困难是安家落户的资金问题。对进城镇新村安家落户的农户,采取“政府补一点、部门帮一点、农户筹一点”的思路,县上捆绑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补贴;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及时兑现补助;需要贷款的由政府给予一定数额贴息支持;到城镇购买商品房已完税的可由财政部门按比例返还补贴,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和土地使用权登记免收登记费。对进城农民办理各种手续实行“绿色通道”,确保农民的搬迁愿望无阻碍地变为现实。

 三是帮助进城农民融入城镇。推进农民进城既要进得来,还要稳得住、能发展。切实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让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积极探索新机制,创造和放宽条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要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提供住房保障。立足于解决进城农民稳定就业,将进城农民就业纳入到城镇管理体系,制定出台配套政策,逐步消除制约城乡统一就业的制度障碍。加强进城农民非农产业技能培训,增强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和生存本领。鼓励进城农民参与当地社会事务的管理,使他们享受本地居民的社会政治权利。积极为进城农民创造必要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更好的医疗、养老、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福利,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镇居民。

 二、加快城镇体系构建,促进农村城镇化

 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是推进农民进城的重要基础和平台。近年来,白河的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到28%,但与省市平均水平相比,仍然显得偏低。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必须把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加快农村城镇化,强化规划引领是前提。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城镇新村建设规划,从总体上对全县城镇新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公共设施等进行系统谋划,更好地引领和指导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的总体形象定位,进一步加大县城建设规划编制力度,围绕抓好狮子山新区建设,城南片区、河街片区、桥儿沟片区综合改造和高速路、二级路沿线破旧民房改造,有计划、分步骤搞好旧城改造规划和片区详规编制,力求定位准确、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以完善道路、供水、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扎实抓好集镇和社区化新村规划建设。努力将县城、集镇、新村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生态宜居的家园。

 加快农村城镇化,构建城镇体系是核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抓好县城、集镇和生态新村“三位一体”的城镇体系建设。县城建设按照“南扩北升”的总体思路,加快县城开发建设步伐,认真实施狮子山新区建设,加快南岭子、河街、桥儿沟等片区改造,以实施省级边贸县城靓化项目和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等项工程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县城整体形象。集镇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突出抓好省级重点镇茅坪和县级重点镇构扒、卡子、西营、仓上、冷水等集镇建设,加快中厂、宋家、双河、小双、麻虎等集镇发展步伐,增强集镇的承载能力。新村建设主要是结合生态移民、扶贫搬迁、拆迁安置、避险搬迁等项目的实施,抓好30个社区化新村建设,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县城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6个重点集镇2.5万人左右,5个一般集镇1.5万人左右,30个社区化生态新村3万人,城镇化率跟上全市平均水平。

 三、着力培育立县之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加速各类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关键是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立县之业,为城乡农民长效增收奠定基础。

 一是鼓励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白河耕地条件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长效增收尤为重要。要把劳务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以推进全民创业为动力,依托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积极主动抓好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养,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扩大劳务输出,让有条件外出的农民实现外出务工创业,增加务工收入,实现家庭生存环境的根本改善。要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能力。抢抓高速公路即将贯通的机遇,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规划建设国美物交易中心等现代物流企业3个,启动一批标志性景点和2个重点旅游村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星级宾馆、特色农家乐等旅游接待企业,为广大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提供平台,实现县内农民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产业工人。同时,通过落实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外地商人、本地能人及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领办产业园区和经济实体,在全民创业中壮大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坚持规模特色效益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实行龙头牵引、一村一品、板块推进、集约经营,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实行产业化经营,推动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布局,稳步实现规范化种植黄姜6万亩,中药材2万亩,烤烟2万亩,建成高效桑园10万亩,干鲜果20万亩,木瓜园20万亩,为农业资源变工商资本奠定基础。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高起点建设红石河、麻虎沟、朝阳村和汉江沿岸经果林四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支持返乡能人创办新型农业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推动形成工农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是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支撑能力不足是白河经济的一条短腿。富民强县关键在工业,跨越发展希望在工业。围绕做大做强汽车装配、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白河木瓜四大支柱工业,坚定不移地把汽车装配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积极推动医药化工产业实现新发展,着力提升新型建材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逸”牌木瓜酒省级名牌和白河“中国光皮木瓜第一县”的品牌效应,加快新产品研发,打造拳头产品,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十二五”规划期间,力争培育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0户以上,培育产值过5亿上10亿的龙头企业35户,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坚持园区承载理念,扎实推进两河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庆华化工、方宇药业、永宏化工、逸酒酒业、金龙建材、通鑫花炮等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力神汽车、圣宝1万辆专用车、逸酒5000吨木瓜酒技改、天然水饮品、8万立方米高密度板项目、汉实10万吨石英砂提纯、创源建材等重点企业尽快投产达效,力争工业增加值在5年内再翻一番,使工业经济成为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力支撑。

 加快农民进县城、进集镇、进社区步伐,实现农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和产业现代化目标,是贫困山区统筹发展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不断地在探索中积累,在发展中创新,就一定能够开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