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八期 > 正文内容

治水惠民生兴水促和谐

2011-11-04 09:01 来源:
字体大小:【

治水惠民生  兴水促和谐

     ——旬阳水利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李瑞清

 

一、旬阳水情概况

旬阳县北依秦岭,南踞巴山,辖22个乡镇,319个村居,总人口45.1万人。县境内溪涧纵横,河沟密布,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形成了以汉江为骨架的一江三河水系网络。其中流域面积在2 km2以上的河沟487条, 10 km2以上的河流101条,100 km2以上的17条,400km2以上的较大河流除汉江外,有旬河、坝河、蜀河、仙河、吕河,水能蕴藏量81kw,可开发利用66.8kw。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达800mm以上,境内地表水年产径流量11.67亿m3,年均过境客水为228.68亿m3,总计出境水量为240.35亿m3,是全省水资源的富集区。

旬阳县属于典型的山区旱作农业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在山上住、地在山上种,水在山下流,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影响,“资源富水”、“工程缺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县的典型特征。全县有耕地面积53.3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5万亩,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28万亩;累计修建集雨水窖、池塘10万余口,新增蓄水能力500余万方,修建引水渠道350486.2公里,抽水站8处,机井6,控制灌溉面积6.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7万亩;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900余处,解决了26.3万人的饮水困难;河岸线2838公里,设防230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6平方公里。境内山大人稀、坡陡沟深地碎,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较差。因此,加快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构建人水和谐,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二、“十一五”旬阳水利发展改革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旬阳水利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为方向,以强化水利基础、保障民生为根本,坚持优化治水思路、优化人才队伍、优化内外环境、优化工作方法,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大办水利,办大水利”策略、坚持“四高一建”目标、坚持多方融资模式四个不动摇,着力抓好五大水利建设,水利发展与改革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十一五”期间,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61处,解决了17.6万人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9平方公里,建成庙坪、蜀河、龙王滩、郭家湾等一批“丹治”及农建综合示范点,由17个部门联手打造的“冬青模式”,实现了山绿、水清、民富、村靓,成为汉江第一村。新修基本农田4.7万亩,发展节灌面积1.57万亩,建设渠道142公里,堤防68.2公里,为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水利基础。一江三河梯级电站开发步入新阶段,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建成水电站13座,装机总量31.53万千瓦,年发电量11亿度。水库形成水面约100平方公里,促进了生态旅游和水产养殖业发展。建成吕河生态甲鱼养殖场、铜钱关大鲵养殖场和羊山休闲渔业,旬阳县名优水产良种厂和冷水大鲵生态养殖场正在加紧建设当中。发展大水面养殖26000亩,发展池塘健康养殖960亩,养殖户500余户,特种养殖19户,养殖金鳟、虹鳟20万尾,大鲵6000尾,解决1300人劳动就业问题。2010年完成水产养殖产量1032吨,实现产值2177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与2007年相比,产量和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106%94%。通过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建成县城及重点集镇堤防10余处,加固病险水库1座,规范了河道管理秩序,建立了防汛报警系统和覆盖全县28个乡镇及重点河流的雨量观测网络和水位监测体系,全面推行“三到户”模式,有效提高了雨情、汛情测报和防汛指挥能力。同时积极实施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和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完成了2个公益性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探索出了一条“集中项目、集中资金、集中人力,常年抓不间断,大造精品示范点”的具有旬阳特色的水利建设之路,得到省市的肯定和好评,旬阳水利先后15次夺得全省“水利振兴杯”,2006年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2010年县水利局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三、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发展机遇

尽管我县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农田水利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饮水安全任务严峻。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尚有14.5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没有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供水保障体制和机制,群众饮水不安全的现状还未彻底改变。

2、农业水利化程度低,保障能力不强。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数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受当时投入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设施不齐全,产权不清晰,管理体制不顺,无投资、无维护费,大多数工程老化失修、效益低下甚至报废,正常运行工程只占40%左右,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全县45万亩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在基本农田的比重低,有灌溉设施的仅占13%,近40万亩的基本农田“受制于天”,土地产出效益低,农民收入不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3、防洪保安标准低。县境内10km以上河流有101条,河岸线长2838公里,全县30余万人、30余万亩土地、70%的经济总量都在沟边、河边,受投资项目及建设资金影响,目前仅有河堤230公里,且防洪标准都在20年以下,特别是沿江沿河部分集镇及全县绝大多数村庄院落无防洪保安设施,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4、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新修1亩基本农田的成本达18000元,新增1亩灌溉面积成本达15002000元,流域治理1平方公理至少需60万元,而国家的补助标准仅占实际成本的10-20%,随着物价上涨,建设成本日益增大,受制于地方财力,市县配套无法保障,群众自筹难落实,造成大量急需实施的农田水利设施无法启动建设。

5、水利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当前水利发展的需求。目前县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数的1/4,且50岁以上占10人,能独立承担设计任务的就更少。而当前水利建设任务量大、面广、点多、线长,难组织、难指导、难落实,开展工作艰难。

6、农民从事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激发。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广大农民的水利建设积极性不高,加之农村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给水利建设带来较大影响。

在正视水利建设面临诸多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水利发展的大好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中央逐步加大对“三农”的关注和投入,为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今年中央做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水利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要求把水利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抓住薄弱环节,解除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特别指出今后10年水利年均投资是2010年的一倍,县上还要配套大量资金,水利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形势喜人、逼人,催人奋进,令人鼓舞。

四、对策及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发展之本,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如何抢抓机遇、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实现人水和谐?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笔者结合县情实际,提出以下思路与目标任务:

(一)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为总揽,以推进县域“六化”进程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坚持兴水治旱不动摇,突出抓好“一江三河”水利工程,加速“三大灌区”改造,完善“四大片区”功能,加强“五大水利”建设,破解人才、投入、体制难题,全面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构建防洪安全、粮食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五大体系”,形成农业稳定用水、工业降耗用水、社会节约用水新机制,开创水资源综合利用新局面,为建设陕西强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一是加快安全人饮建设步伐。力争2013年前基本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加强水源管理与水质监测,确保供水安全。二是下力气推进汉江、旬河及其中小河流治理,将县城及重点集镇设防标准提高到20年。三是抓流域治理,完成吕河、构元、桂花、甘溪等4个项目区,平定河、陈沟等12条小流域治理任务。四是实施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新修农田10万亩,力争201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0万亩。

(三)工作措施

1、抓民生水利,积极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建设。着力抓好“完善规划、科学设计;强化管理、保质保量;认真实施、板块推进;创新机制,长期使用”四个方面的工作,让广大村民饮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积极抓好冷水河水库建设,做好县城供水管网改造,确保县城15万人和工业发展的用水需求。加强水源保护,实现安全供水无事故。

2、抓生态水利,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环境。围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流域治理项目,紧扣“五点”,坚持“五抓”(即:紧扣基本点,以坡面治理为核心,实现水系路系配套,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紧扣关键点,实行部门联动,集中项目,集中资金,大办水利,办大水利;紧扣难点,控制面源污染,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紧扣兴奋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把“丹治”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着力解决一头冷一头热和两张皮问题,推进水保工作健康、顺利开展;紧扣终极点,围绕“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建房、建园),搞好山水田林路园堤村综合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五抓”,即:抓规划,科学设计;抓服务,搞好指导;抓质量,强化管理;抓宣传,发动群众;抓领导,夯实责任),扎实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力争2015年前完成县境内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然后再分别用1020年的时间对全流域进行中度和深度治理。突出抓好“一江三河”生态脆弱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和矿产开发水土保持执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水保监督前置要求,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加大农村水环境整治力度,控制水体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城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积极营造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实现天蓝、山绿、水清、村靓、人富的美好环境。

3、抓基础水利,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标准化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烟水配套、雨水集蓄利用和小型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坚持大、中、小、微并举,池、塘、井、窖结合,蓄、引、提、灌齐抓,堤、路、渠、地配套,千方百计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基本农田的水利化程度,新修高标准基本农田10万亩,力争201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0万亩;

4、抓资源水利,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切实抓好“十二五”电气化县建设,加快赵湾电站、七里峡电站建设进度,积极做好仁河电站前期准备。同时,围绕汉江、旬河电站库区大水面开发利用冷水资源优势,坚持以网箱养殖为主体、以名优水产品为主导,以阳山、吕河特种水产养殖为示范,加快公馆、铜钱关、红军等地的特种水产养殖步伐,实现大水面养殖出产量,特色养殖出产值,积极打造旬阳水产品天然无公害品牌,力争5年内初见成效,10年取得巨大成效,使其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新的亮点产业。

5、抓安全水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成3座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加快汉江旬阳流域和吕河、蜀河、仙河等中小河流治理,结合移民搬迁退地还河、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重点地段、重要集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以地质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加快麻坪、大金河、桐木等山洪沟治理,完成西沟河水库等三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任务。认真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全面推行“三到户”模式,健全“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协调有序,镇自为战,依靠村组,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群联群防,立足自救,提前转移,安全度汛”的应急管理机制,力争用510年时间,把受洪水及地质灾害威胁的2万住户全部搬迁到安全地带。加强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测、预警工作,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6、抓水行政执法,切实履行好水利部门的管理职能。河道安全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要认真贯彻落实《水法》、《防洪法》、《国务院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采砂管理办法》、《防洪条例》、《旬阳县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县长6号令)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水保监督、渔政管理为重点,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依法公开招拍挂砂石开采权,严肃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坚决遏制滥采、滥建、滥倒“三滥”现象,下茬整治“乱采、乱建、乱倒”“三乱”行为。坚持依法管水,给水让路,确保行洪畅通。积极推进水行政综合执法,组建执法监察大队,建立水政监察巡查网络,不断提高依法管水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7、抓水利队伍建设,为水利发展奠定人力基础。水利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通过举办本科函授班、结对帮带、岗位练兵、考察学习、招聘水利专业人才等多种途径,组建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建设发展需求的水利人才队伍。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改进作风,端正行风,搞好机关文明建设,夯实责任,扎实建设积极向上、创新开放、勤廉高效、文明和谐的单位文化。按照事业立局,管理强局,和谐兴局的总目标,强化考核,激发活力,鼓励大干快干,争做贡献。

8、严格目标考核。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保障民生、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定期研究解决农田水利建设重大问题。实行县、乡领导亲自包抓水利建设重点工程制度,形成“党委政府协调、业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干部群众参与、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把水利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把完成水利发展目标与投资下达、项目安排有机结合,建立“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要问责”的激励惩戒机制。深入开展“兴水杯”劳动竞赛活动,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为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作者:旬阳县水利局局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