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九期 > 正文内容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2011-12-15 08:45 来源:
字体大小:【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关于石泉县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石泉县文化旅游局

一、十一五期间全县文化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石泉县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紧密团结全县文化工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紧贴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工作新途径,在由政府“办文化”逐步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的同时,多措并举,建立了一支有雄厚实力的业余文艺创作群体,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全面推动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县抢抓文化惠民工程的历史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条件上狠下功夫。共争取国债资金360万元建设了11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争取省上的项目陆续为11个镇文化站配送了活动器材;争取了价值460万元的书籍(书柜),在46个村建设了“农家书屋”;争取了价值45万元的电脑(及机房设备),在县图书馆建设了1个县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在8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46个村建设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争取了价值120余万元的器材,为20个村,1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送了部分乐器、秧歌服等文化活动器材;积极争取国家文物维修专项资金135万元维修了备受群众专注,起着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味,拓展文物旅游空间作用的禹王宫、江西会馆;争取专项补助资金120万元组建了12个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队在各镇巡回放映公益数字电影;争取了价值550万元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使34520户以上自然村的3万名群众收看到了高清电视节目;争取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资金125万元,对县文化馆、图书馆进行了改造,使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了国家三级馆标准,同时,初步建立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的运行机制,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二)挖掘地域文化,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精品力作是一个地方文化繁荣的显著标志,也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我们结合旅游产业发展,以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为品牌通过精心策划,调动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积极性,围绕山水石泉,美丽的自然风光,创作了一大批小说、传记、散文、诗歌、歌曲、小戏、快板、摄影、书画、舞蹈等文艺作品。创作的优秀作品分别在各类传媒发表,同时,组织了一系列旅游宣传文化活动,为宣传推介石泉旅游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全面完成了音乐电视风光片《丹青石泉》的创作、拍摄、录制和发行,打造了具有石泉特色的文化精品,扩大了石泉的对外影响力,提升了石泉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以《江汉清音》、《石泉游记》、《月儿城》、《秦巴吟诗词集》、《云雾山诗情》、《鬼谷岭的传说》、《智圣鬼谷子谜传》《鬼谷子下山》《石泉蚕桑史话》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全省文学界的积极关注;三是县文艺工作者分别围绕燕翔洞开园、中坝大峡谷开园、子午银滩开园等系列旅游宣传活动创作的快板《旅游兴县掀热浪》、《石泉十美》,歌舞《开放的石泉欢迎你》、《丝源》、《云雾山之歌》等作品100余件,多次到西安、安康等周边城市宣传推介石泉旅游,形成了“丹青石泉”旅游宣传品牌。四是各文艺社团组织自觉服务服从于全县的中心工作,奏响发展主旋律,石泉民族乐团巡演县区和城乡达40余场次;石泉金秋艺术团唱响省内外,获中国中老年(内蒙古)“金盅杯”民族音乐舞蹈大赛金奖、陕西省首届音乐合唱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五是鬼谷子文化研究取得初步成果,随着全国首届石泉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该县召开,把世界的目光、把学术界的聚焦引向了石泉,得出了“石泉是鬼谷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一权威性结论。通过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打造了“人文石泉”的理念,进一步提高了石泉旅游文化的知名度,活跃了石泉的文艺创作氛围,推动了石泉文艺事业的繁荣。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稳步推进了文化管理部门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十一五期间,我们认真落实省六部委《关于加强全省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县委的名义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石泉县文化文物广电局”“石泉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等文化综合管理机构经整合后相应成立,国有独资企业“石泉县电影有限公司”也开始挂牌运营。经过探索,文化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方式正在逐步实现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正在逐步由抓审批、抓活动为主向以抓社会监督和公共服务转变。二是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积极探索政府对公益文化事业扶持的新途径。先后对“汉调二黄“石泉舞火狮子”等优秀艺术实施抢救、保护和扶持。县上先后投资10万余元为“石泉县业余汉剧剧团”添置了必要的服装、道具、乐器、办公设备等,命名了15位汉调二黄县级传承人,同时,为方便他们传徒授艺,2011年还以县委常委会议的形式为他们落实了场地和经费。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0万余元,扶持了以“石泉舞火狮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是完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实施“五个一”工程,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一个奖励办法。县上出台了《石泉县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奖励扶持办法》,并成立了石泉县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评审委员会,自2010年开始,县财政在预算中每年安排10万元奖励资金,重点奖励和扶持突出石泉地域特色、体现汉水文化精神、提升石泉知名度和形象,以及反映石泉重大题材、人文景观、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主题的文学艺术精品。一套评选机制。县文化部门拟订了一套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全县优秀文艺作品评奖办法和繁荣文艺创作的奖励措施,对有重大影响的文艺作品和作者实行重奖,并不断完善评奖办法,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使评奖活动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一次表彰活动。2010年起,县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优秀文艺工作者表彰活动和文艺作品成果展览,以展示全县文艺创作的辉煌成绩,弘扬正气,表彰先进,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一个座谈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文艺工作者以及社团工作者座谈会,由县级领导出席,评选优秀社团组织,组织文艺工作者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一个承诺。文艺创作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承诺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文艺创作人才,对作者的创作活动包括创作时间安排、创作经费开支、请假创作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多出文艺精品。四是为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从制度上作出明确规范,加强引导和监管。针对一些网吧、游戏厅等文化企业眼睛只盯着经济利益、唯利是图、忽视社会责任的问题,文化管理部门加强了引导和监督;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文化管理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封堵非法网络文化产品及其网站;针对一度呈泛滥之势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文化管理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了针对性措施,与此同时,文化管理部门对一些社会责任感强、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采取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单位”的办法,争取项目资金加以扶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对汉江奇石、根雕、盆景等有潜力的文化产业,采取搭建展示平台,强力对外推介的办法,力促其做大做强。

    二、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石泉县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文化建设的欠帐比较大,加之文化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工作运行机制还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使全县文化建设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力资源和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突出。首先,人力资源的质和量是制约该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全县11个镇文化站除城关、池河有专(兼)职文化干部外,其他各镇有建制没有文化干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民生的重视,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实施,急需一批懂管理、懂专业、会技术的人员服务于基层。其次,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设备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服务的内容、方式,手段不能与群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县抢抓机遇,较大的改善了基层文化设施设备条件,然而,也存在一些设备老旧,一些配送的设备与该县地方特色文化及日常辅导和培训所需不相匹配的问题。以2009年、2010年的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器材配送项目为例,县上共接收锣鼓(84套)、秧歌服(1875件)、扬琴(35件)等器材,其设备性质是参照关中、陕北文化特色所配,加之因人才匮缺,相应培训无法跟进,所以,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仅城关二里自乐社组建了一支锣鼓队,池河自乐社组建了一支秧歌队,配发其他各村镇的乐器尚未启用)。

(二)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体系。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依然偏低,一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运行经费还没有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使得一些配套措施无法向纵深发展,有限的资金只能用于大的文化活动开支,而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

(三)文化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健全,还未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受国家体制的影响,目前文化管理体制依然还处于条块分割,人权、事权分离的状况。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项目申报在文化部门、项目及资金管理在计划部门、建设主体在乡镇、考核责任承担最后又在文化部门,如此,就极易形成条块分割,不能形成合力的问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器材配送等项目是采取从中央、省直接到乡镇“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进行的,而最后器材是否到位,作用发挥的如何等问题,却列入了对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考评体系。还未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

    (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目前,我县的汉江奇石、根雕、盆景等极富潜力的文化产业还未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多处于家庭作坊式,小规模经营阶段;字画及装裱还未引入现代市场营销模式;旅游商品的包装与开发影响力有限;“丹青石泉”旅游文化品牌与市场的契合度不深等。

     三、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要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件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激活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同时扎实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主管部门的工作思路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有效”,发挥“惠及全民”的作用,只有硬件是不够的,必须软硬件并重,在抓好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创新服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管好”、“用好”阵地设施,推动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从县一级层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以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长效保障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为重点,努力建成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县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从抓审批、抓活动为主向以抓社会监督和公共服务转变。“十一五”期间,在上级财政的支持下,我县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项目是以从省到乡镇“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实施的。这种以“点、线”为主的办法,对抓住薄弱环节、形成重点突破十分重要,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种工作方式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使乡镇政府容易形成“等、靠、要”的思想,管理责任缺位;另一方面不利于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统筹、整合。针对这些问题,县级文化主管部门要主动出击,统筹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广大群众服好务。

三是从“办文化”向“管文化”和制度创新转变。要加大协调力度,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目标,加快制度创新。

    四、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拓展公益文化服务项目,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基层延伸;从2011年开始,每2年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全面展示和检阅两年来的文化艺术成果。争取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免费开放和运行经费补助项目;争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乡、村设施设备配送项目,完成县、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的全面畅通;争取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中心)基础建设和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设施配备项目;新建和改建一批功能先进、特色鲜明的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力争在县影剧院原址建设一座县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在老街(明清古建一条街)完成禹王宫、江西会馆改造工程和关帝庙古戏台修建工程(禹王宫改造成汉江博物馆,江西会馆和关帝庙改造成汉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在池河镇完成文体中心建设项目。

(二)加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开展文化招商,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筛选一批技术层次高、带动力强的项目,引进一批有实力、有规模、有品牌的县域外文化企业,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支持开展汉江奇石、根雕、盆景、字画及各类编制等文化产品的开发、创作、生产销售活动;鼓励和指导民间邮票、火花、古玩等文化文物艺术品收藏,适时举办民间收藏展览活动,活跃古、旧、新艺术品交流市场;加大对县内文物复制品的开发制作力度,五年内至少完成5件以鎏金蚕、金丝雀为代表的文物复制品、民俗和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扶持12家旅游文化企业挤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盘子。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文化侵权、盗版等非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创新。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大对重点作品、重点文化艺术成果、重点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力度,集聚优秀文化人才,打造文学艺术发展体系,努力在戏剧、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深受群众喜欢的文化精品。全力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活动,力争以独具特色的汉江文化、鬼谷子文化、蚕桑文化为背景,创作1--2部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请名家润色、执导,拍摄大型电影、电视剧,推向全国;利用石泉的人力资源,积极向上推荐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力争每年要有20件以上文学艺术作品在省、市各类展览(演)中展出(演)、发表并获奖;力争有510件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作品在省市获奖。

(四)有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一是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做好马岭坝遗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工作;完成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使全县境内各级文保单位达到无险情、无重大隐患的目标;以鬼谷岭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盗掘文物和非法买卖文物活动,依法加大对文物犯罪案件的惩治力度,深入开展文物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法制意识。二是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制定出台非遗传承人、传习基地、传承项目的管理扶持办法;建立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和非遗展示中心;以汉调二黄为突破口,培植一批中小学传承点,采取进校园、进课堂的方式培养青少年传承队伍。落实好传承人的经费补贴,对代表性传承人在建立传习基地、授徒、培训方面给予扶持。

(五)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文化队伍,培养一批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加大文化执法改革力度,设立综合文化执法队伍;调整内部结构,使文化馆、图书馆各类服务、艺术创作、研究和培训门类更齐全,人员配备更合理;鼓励各文化单位在保障服务和搞好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吸引社会各方力量赞助或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明确相对独立的场所和人员编制;同时重视本县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依靠强有力的政策保证,采取有效途径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站,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公布命名一批县级民间艺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点培养一批传承石泉民间文化的人才队伍。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