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石泉县人事和社会劳动保障局
石泉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将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作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有力抓手,通过创业带动转移、产业聚集转移、人口梯次搬迁、政策引导转移等方式,切实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建立了全县4.2万转移就业人员、1.9万有条件进城农村居民的档案资料,确定了6440名首批愿意进城落户对象,去年以来办理进城居住落户手续4759人。具体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设立人口聚集承载平台体系
石泉县将鼓励农民进城落户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重点工作,出台《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全域规划、县域统筹、区域突破”的工作方针,着力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联动”为根本动力,以“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为基本方法,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市场体系“六个一体化”。围绕“三年有突破、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打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割,在全省聘请专业机构、组织有关专家率先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了《石泉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08—2020年)》、《中高山区域综合开发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城乡人口内聚外迁等若干个子规划。按照功能区域划分科学、人口空间布局合理、城乡产业有机对接、公共服务相互配套的要求,以人口、产业布局为核心,对水、电、路、气、讯、教、卫、文、体、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系统规划。在综合分析全县地域特征、产业布局等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规划了以县城1个中心城市、池河镇、后柳镇2个县域副中心、5个重点镇、9个集镇化社区、1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为重点的“12591”县域城乡居民点体系,有计划地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人员、农村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富裕农户等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镇社区居住落户。计划到“十二五”末,新增城镇居民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政策引导,疏通农民进城居住落户渠道
为进一步摸清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工作底子,石泉县首先开展了农民进城意愿调查,组织人力在城镇务工经商人员、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农村义务兵、历年已征地未农转非人员、外出返乡人员、已进城居住未迁移户籍的人员中开展了分层次的调查,确定将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干部职工农村家属、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失地农民等人群作为首批重点进城落户重点对象。通过调查,全县有1.9万农村居民有进城落户意愿。为正确引导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县委出台了《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和就业创业的十条意见》,并配套制定了《居住证办理及管理办法(暂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实施办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暂行办法》、《农民进城参加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农民进城居住购建房租房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建房的八条意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涉及到农民进城的户籍、住房、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汇编后,通过广播、电视、标语及文化下乡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大宣传,让政策家喻户晓,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进一步有效激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加快进城入镇步伐,将农民建房工程与全县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和灾后重建工作相结合,实施了“农民建房工程”,根据全县地形地貌特征,采取“山下川、川入镇、镇进城”梯次推进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在县城、集镇购房定居以及在集镇社区、集镇化中心村以及集中安置点建房居住,推进农民进城。今年市上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配套政策出台后,石泉县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本县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各项配套政策。制定了《石泉县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施意见》;明确了户籍、土地、林权、教育、计生、住房、社保、创业就业和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等配套政策、农民进城居住落户经办流程,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提供政策依据,进一步疏通进城渠道,解除农民进城顾虑和障碍。
三、配套服务,促进条件成熟的农民首先进城落户
根据进城农民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以创业就业、定居生活、教育子女等为主要目的转移进城方式。按照“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突破”的思路,坚持城乡产业联动,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吸纳农民实力。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和推荐创业项目,通过创业就业引导转移,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为保障充分安居,制定了农民进城住房保障规划,着力构建以商品住房为主体,以限价房、公租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在推进商住小区建设的基础上,规划了由政府调控、限价销售的6万平方米新型农民社区,对相关建设规费以及产权登记费用予以减免,以成本价供进城农民居住;建设了1.8万平方米公租房,启动了水井湾一期廉租房、天主堂廉租房、古堰新区廉租房、沙河口限价房等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供进城农民居住;还规划了黄荆坝园区式迁移集中居住区和上坝农民自建区,按照总体规划开展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以及撤院并院,全方位、低成本保障进城农民的住房需求。为促进创业就业,制定了农家宾馆农家乐建设奖补办法、高效农业示范园大棚大户土地流转等奖补办法,积极引导发展产业大户、示范农家乐以及三产服务业,为农户就地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依托古堰工业园区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通过新上企业、推进创业,先后在园区内培育了13户规模企业,为进城农民就近提供劳动就业岗位2000余个,开展了农民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工作,采取进城农民 “一个不少”抓培训,今年共培训进城农民1000余人,为进城创业农民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户、140万元,贴息贷款33 户、160万元,为81名进城农民发放10%养老保险缴费补贴3万余元。为完善公共服务,对全县的教育资源根据人口流动趋势进行优化整合,出台了转移农民子女就近入学相关规定,实施了县职业教育中心扩建和三中迁建;建立了城乡统筹、标准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救助补偿制度,农民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了全县农民健康试点工程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杨柳试点区开展了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将5个村合并设立社区,成立了试点区党总支,推行村级组织“五步三公开工作法”,保障群众的充分民主。
四、建设城镇,增强城镇吸纳农民居住落户能力
石泉县将县城作为聚集人口、聚集产业、聚集资本的发展龙头来打造,实施了县城东延西扩战略,推进了东延片区、堡子湾片区、新堰片区、杨柳片区开发,拉大县城骨架,加快推进县城住宅小区建设,扩张城市规模。科学规划县城水、电、讯、气、环卫等市政设施,今年启动了县城应急水源、污水处理以及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完善配套服务,吸引农民进城。同时,加快推进集镇建设。争取了池河重点镇、后柳、熨斗古镇建设项目,将池河和后柳两个镇作为县城副中心和农民进城重点镇建设,将熨斗、两河作为旅游集镇打造,并着力抓好中心集镇、集镇化中心村,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各镇的基础设施、居住小区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居民正有序进城入镇居住落户。
五、抓点示范,打造样板带动全县农民进城落户
为进一步强化示范带动效应,石泉县在与省建设厅实施厅县联建杨柳城乡一体化实验区和市级统筹城乡发展示点区的基础上,今年又按照“以城带乡、由乡变城”的城镇化统筹方式,将杨柳试点区建设成“三个集中”的承载地,探索“三置换”的试验田,“三化联动”的示范区和具有山水田园特色的西城区,计划到2012年,试点区聚集人口2万以上,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公共服务基本均等,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树立一个“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示范样板,并将示范区农民整体转为城镇居民。上半年杨柳新区第一期农民进城400套限价房即将完工,第二期农民进城限价房正在建设和预售之中,预计今年杨柳新区聚集进城农民3000人以上。积极配合市级包抓部门抓好城关镇和池河镇两个市级推进农民进城落户示范点。县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亲自主抓,县财政局和城建局具体抓。县进城办和包抓单位深入调查研究和指导,制定示范点工作方案,坚持特色发展理念,通过召开座谈会和现场办公等方式,发现和解决推进中的突出问题,为全县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充分发挥了示范点的示范引导作用。
六、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农民进城落户工作
为加强对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四名县级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县人社局设立了办公室,从公安、人劳、财政等部门抽调10名干部“一厅式”集中对外服务,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今年以来,石泉县加强对县镇进城办的日常管理,完善县镇进城办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在县便民服务中心大厅派驻一名工作人员,设立了农民进城手续代办服务窗口,落实农村居民进城居住落户全程代办制度,县镇进城办运转有序,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夯实各镇责任,将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纳入各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给各镇下达了农民进城任务,制定了专项考核办法。并将农民进城工作纳入了重点工作督查内容,建立了领导小组、进城办和县督考办三线督办工作机制,定期督办、通报各镇的工作进展情况。上半年先后组织县进城办工作人员到各乡镇督促检查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10次,结合人社工作督促检查5次。为强化资金保障,县财政拨付10万元工作经费,为县进城办配置了标准化办公设施设备,有效保证了进城办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