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六期 > 正文内容

“小产业”作成“大文章”

2011-09-29 14:32 来源:
字体大小:【

 

 “小产业”作成“大文章”

——岚皋县关于突破发展魔芋产业的调查报告

           中共岚皋县委农工部  岚皋县魔芋产业办公室   

 

魔芋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其用途的广泛性、生长的区域性、栽培的苛刻性三者之间形成了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由于魔芋繁殖系数低,大田连作易生病害,致使魔芋基地成为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全国六个魔芋主产省市你消我涨,此起彼伏,发展前景难作定论。我县面对难题,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持之以恒苦探索,反复实践找规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路子。

一、主要成效

岚皋县辖17个乡镇188个村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2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22万亩耕地中有17万亩适宜魔芋生产发展,28万亩退耕还林地块中有80%的面积可林下种植魔芋,是全国屈指可数的魔芋最佳适生区之一。

()种植基地效应突出。我县魔芋生产,大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这期间,曾经过“三起两落”的考验,到2010年全县17个乡镇、159个村、892个组、2.28万户、8.44万人从事魔芋生产,种植面积达7.1万亩,产鲜芋6.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芋农获得人均纯收入1420元。

()生产技术不断成熟。随着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魔芋由野生、房前屋后零散种植向大面积规范栽培发展。我县科技人员在魔芋人工栽培、加工技术攻关中,与西南农大、西北科大、安康学院、安康市植保站和秦巴魔芋研究中心等相关科研单位配合,先后开展了魔芋品种选育、土壤消毒、药剂防治、健身栽培、林下种植及系列魔芋食品开发等多方面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功总结出了“林下魔芋技术、轮作倒茬技术、间作套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堆坑栽培技术、大田垄作技术、药剂除草技术、病害统防统治技术、浆果有性繁殖技术及麻辣魔芋干加工技术”等11项技术。其中:《林下魔芋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魔芋健身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魔芋病害综合防治与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分别获省、市政府科技成果奖和推广奖。

 ()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全县有明富魔芋食品公司、蔺河魔芋粉条厂、烛山魔芋食品厂和康森魔芋发展公司4个加工企业,年产精粉达3000余吨,微粉1000余吨,优质无公害魔芋系列食品5000余吨。拥有魔芋机械化自动生产线5条,土法烘炕点52处,加工企业年产值达2亿元。

()品牌经济不断彰显。我们把魔芋作为支撑岚皋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发展,号召全县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努力扩大基地规模,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了魔芋产业健康发展。2002年赢得了全国首届魔芋基地建设经济交流会在岚皋召开;先后被中国魔芋协会授予全国魔芋种植和加工重点县;200610月岚皋魔芋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明珠”牌魔芋精粉多次荣获省级名牌产品;200812月岚皋魔芋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尤其是2009年以来,在省市农业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将岚皋先后列为全省魔芋优势产业带、全省魔芋示范区建设进行扶持,有力地推进了岚皋魔芋产业突破性发展。

()群众激情空前高涨。地处高山的漳河乡2010年发展地膜魔芋800多亩,加上四旁地堆坑栽,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地处中山的蔺河乡,县政府下达该乡的任务是3个专业村,林下魔芋任务为5000亩,2010年该乡发展到6个专业村,实际面积已超过10000亩。立新村种植魔芋1312亩,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户达54户,全村人均魔芋收入占总收入的72.3%,省、市电视台多次予以采访和报道。

()发展机制逐步健全。为加强对魔芋产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县上从机构、人力上重点支持,设立了魔芋生产办公室和县魔芋技术推广站,在全县50个专业村成立了魔芋协会或魔芋专业合作社。同时,还制定了一村一名科级领导包抓,一村一名技术员,一村一个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一村一份订单合同,一村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工作运行机制,把魔芋产业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考核,为魔芋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二、具体做法

(一)科学决策,自定优势。我县地处秦巴山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以坡地、林地为主,生物资源呈现出多样性,使农村产业难以走出小而全的圈子。为寻找一条适宜于岚皋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新路子,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岚皋就开始发展魔芋生产,由于受技术、信息、市场的影响,产业一直未形成规模。进入新世纪,本届县委、县政府多次深入村、组、农户大量调查研究,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开展视察,四大班子反复论证,都认为魔芋产业适宜在我县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其原因是我国魔芋主要产地分布在云、贵、渝、川、鄂、陕的部分山区地带,我县正处于这一地带的核心部位,属魔芋生产最佳适生区,发展这一产业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路子,将魔芋产业确定为岚皋农村经济率先突破的优势产业。

(二)强化服务,自建体系。要真正形成产业经济,必须完善相应发展体系。要做到农民种芋有人买,生产企业有原料,出厂产品有市场,环环紧扣不脱节。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健全了适宜魔芋产业化发展的四大体系。

一是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县上增设了魔芋生产办公室,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魔芋技术推广站,17个乡镇成立了魔芋技术推广站,落实专门技术干部57名,所有魔芋专业村都建立了协会或魔芋专业合作社,乡镇依托魔芋协会将魔芋生产技术传播到芋农家家户户。

二是建立规模化生产体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县有魔芋基地1920亩,产量910吨,2010年全县种植基地达到7.1万亩,在遭受“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情况下,产量仍达到了6万余吨,短短的20余年,面积产量实现了双跨越。

三是创办企业加工体系。区域产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岚皋县是中国第二台精粉机落户的地方,近几年来,我县共创办了明珠魔芋、明富魔芋、康森魔芋、烛山魔芋等多家魔芋加工企业,加工产品达21种。

四是推行标准化生产体系。“公共品牌政府买单”,县政府先后投资200余万元,积极申报了岚皋魔芋无公害基地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高质量完成了全国魔芋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由岚皋编制并就地示范的《魔芋标准综合体》6项系列生产标准,获得陕西省质监局发布为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此类系列标准空白。“明珠”牌魔芋精粉、“南宫山”牌麻辣魔芋干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31项,并连续多次获得省优产品称号。

(三)艰苦奋斗,自主创新。魔芋是一项新型产业,国内外研究都非常有限。可以说,前无多少资料可寻,后无多少经验可查。要把魔芋打造成主导产业,只有发扬艰苦奋斗、刻苦攻关的精神,才能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是从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创新。基地建设是魔芋产业做大做强的前提,县委、县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一”工作新机制,并先后出台了《魔芋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还分年度制定了《魔芋产业建设实施意见》、《魔芋产业建设考核办法》,县委组织部还把后备干部和有培养前途的年青干部放在魔芋重点村和魔芋加工企业进行锻炼,实行绩效与津贴、奖金、提拔任用和职称晋升相挂钩,建立领导挂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带头示范的工作机制,将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到人头,监督到地块,有力地调动了干部抓魔芋产业的积极性,保障了魔芋基地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加工企业是山区贫困县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县委、县政府在国内首次推出“十个围绕抓工业”的工作新举措(围绕产业抓龙头,围绕旅游出产品,围绕矿电搞开发,围绕花炮抓扩能,围绕品牌抓整合,围绕载体抓园区,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人才抓培养,围绕工业聚合力,围绕环境抓保障),促进了加工企业规模与效益的不断壮大。

二是在生产技术上创新。魔芋病害是制约魔芋基地发展的“瓶颈”,为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岚皋魔芋技术人员在大力引进推广国内知名魔芋病害研究专家崔鸣、费甫华等研究成果的同时,多年来一直在探索适宜岚皋实际的魔芋病害防治之路。近几年,我县在丰富的林地做试验,恢复它“从林中来,到林中去”的本性,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分高、中、低3个海拔区,在6种林地,采用3种不同带型的方式扩大试验,进一步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通过推广运用,我县基本掌握了林地发展魔芋技术,响亮的提出了岚皋魔芋基地“三项生产技术”(林下魔芋生产技术,四边地堆坑栽生产技术和大田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践证明,“三项生产技术”完全符合岚皋的生产实际,病害发生率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特别是林下魔芋发病率不到1%,引起了国内外魔芋界的极大关注。

三是走节本增效循环发展的路子。在发展基地上,我县提出的“三项技术”实际就是一个节本增效的循环模式。林下魔芋以培育优质种子为主,一年种植,多年收获,投资少,见效快,周期长,广大农民十分乐意接受;林下生产的种子,病害轻,质量高,移栽到大田或进行四边地堆坑栽培,膨大系数高,经济效益好;大田或四边地生产的牛蒡根或小魔芋再播种到林下,既节约了农民的购种费用,又解决了魔芋繁殖系数低、种芋短缺的突出矛盾。加之,在林下种植魔芋不施用化肥,不施用农药,不断丰富了林地经济,还把有机农业与无公害生产技术运用到了生产过程中,形成了林地经济、有机农业、生态效益和促农增收的良性循环。

(四)持之以恒,决不折腾。由于魔芋生产病害严重,国际国内尚无有效防治措施,岚皋魔芋生产也因此几度跌入低谷。19978月岚皋农民直接写信给省长,请求政府医治“魔病”,并流传着“魔芋是个鬼脑壳,病害发生躲不脱”的无奈之言,但岚皋县党政领导和技术人员始终相信一定能够攻克这一难题。岚皋县委书记鲁琦说:“魔芋是岚皋的‘特色名片’,一定能够做大做强,至于病害问题,根本不是阻碍发展的理由,世界上所有的动、植物都有病害,为什么魔芋的病害就那么可怕?遇到问题不回避,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探索,任何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为此,县委、县政府几次在魔芋处于低谷时,都及时组织各大班子领导、科技人员召开会议,认真研究,科学论证,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决不折腾,响亮提出“低谷时期抓发展,高潮时期大受益”的发展战略。事实也证明了大环境每处于一次低谷,而我县魔芋就有一个大的发展。蔺河乡是岚皋县新发展的魔芋基地,近期岚皋县组织政协委员走进该乡调研,眼睛为之一亮,他们先后到该乡9个村进行了实地检查,同乡村干部和魔芋大户进行了座谈,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对魔芋产业发展的雄心壮志。该乡从2005年开始,他们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具体,工作创新,把魔芋产业作为一乡一业的主导产业,并制定出“百亩户、千亩村、万亩乡、亿元产业”的奋斗目标,蔺河乡2010年新发展林下育种1050亩的大户99户,50亩以上的72户;大田丰产田35亩的206户,5亩以上的26户,加上2009年的325户,大户总数超过700户,总种植魔芋面积16000余亩,其中大田商品芋3500亩,林下魔芋12000余亩,房前屋后堆栽40000余堆,人均达到2亩。立新、蒋家关、棋盘、茶园、草垭、大湾六个村达到了魔芋“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魔芋种植户达1200余户,占全乡农户的55%,流转耕地270多亩,流转林地4700多亩,全乡10个村均有连片100亩以上的示范点23处。蒋家关村民刘同友说:“前几年我在外头打工,2005年回家,乡上动员我种魔芋,那时的魔芋几毛钱一斤,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头一年种了3亩,卖了5000多元,除掉本钱,每亩净利润达到了1000多元,种魔芋让我尝到了甜头。2009年我卖了12000斤魔芋,收入达到了18000元,人均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去年我搞了50亩林下育种,种了5亩商品芋,还搞了200多堆堆坑栽,下半年卖了6万多元,人均收入过万元”。和平村三组村民张尚荣说:“前几年种魔芋蛮发病,‘除了锅巴没有饭’,种得多,亏得多,自从魔芋站推广林下种植魔芋后,病害少多了,今年我在林下种了56亩,比去年多了30亩,收入想的是5万块”。群众的语言是朴素的,感情是真挚的。

三、存在问题

岚皋县在魔芋产业上虽然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科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偏小。无论是基地发展规模,还是产品区域集中度都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产业化水平低。全县虽然有四家规模较大的魔芋深加工和50余个初加工企业,但大多数仍停滞在卖原料、卖初加工产品阶段,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魔芋就全国和陕西而言是个小产业,但在岚皋县却是个大产业,在生产发展中缺乏国家相应的项目支持,岚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没有富余的资金用于魔芋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岚皋魔芋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靓的首要问题。

五、发展设想

岚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发展魔芋15万亩(其中林下魔芋10万亩,堆坑栽100万堆,大田商品芋5万亩),年产魔芋系列产品1万吨以上,实现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芋农年人均增收3000元,创造税收3000万元以上。在发展要求上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精心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强化技术支撑体系,真正把岚皋打造成“中国魔芋之乡”。

(一)做大基地规模。一是建立种子基地。依据魔芋生长习性,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荒山林地,以品种选育、组培脱毒为重点,加快建设林下种子繁育基地10万亩。二是发展商品基地。以抓土壤改良、配置灌溉设施、平衡施肥、病害防治、推广四边堆坑栽和大田标准化栽培为重点,建成商品基地5万亩,以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原料所需。三是培育强村大户。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着力培育强村大户,建成年种植魔芋500亩以上的专业村100个,培育年种植魔芋10亩以上的大户1000户,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示范典型。

(二)创新生产模式。一是积极探索“三项新技术”,实现大突破。首先,选点试验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根据栽培地块海拔和朝向特点,采用遮阳网覆盖,避免太阳光直射,满足魔芋喜凉怕热、喜阴怕晒的生长习性,为魔芋在不同海拔均能种植创造条件;其次,科学利用沼肥生产技术,全面推广“猪--园”循环生态模式,将沼渣按比例配置还田作底肥,沼液稀释喷洒叶面防病防虫,建设无公害魔芋生产基地。再次,实行“高种低种、低种还林”生产技术,将中高山的林下健康种源用于中低山大田栽培,将中低山大田商品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小魔芋种子及芋鞭返回中高山林下种植,以降低魔芋病害,提高魔芋单产效益。二是着力打造“林、芋、菌、蜂”立体循环大产业。即大力发展与魔芋共生性强的槐树林,实行槐树林下种植魔芋、槐花养蜂、槐枝生产食用菌,菌渣做林下魔芋底肥的林下立体循环农业,努力实现“林、芋、菌、蜂”立体循环亩产值5000元以上的生产目标。

(三)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县财政每年至少投入1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建设。二是农口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积极对口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用于扶持魔芋产业发展,每年项目捆绑投入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贷款贴息不少于3000万元。三是聚合各方面的资金力量,集中用于发展魔芋产业。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包抓和后备干部包抓责任机制,将魔芋作为一把手工程,县乡镇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魔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修订魔芋产业建设考核奖惩办法,为全县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