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七期 > 正文内容

紫阳山歌唱响国际电影节

2011-10-08 09:21 来源:
字体大小:【

《郎在对门唱山歌》成功入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并成为电影节上最大的一匹“黑马”,斩获“金爵奖”三项国际大奖和两项国内大奖,成为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大赢家,受到广泛关注,成功将紫阳文化推进国际视野,成为本届电影节国际影视文化元素中的一个亮点。

 

紫阳山歌唱响国际电影节

 

李向红  唐友彬

 

反映紫阳地域文化风情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爵奖评选中荣获“最佳女演员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编剧奖”,并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展映单元暨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评选中荣获“最佳男配角奖”、“最佳新人女演员奖”,成为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大赢家,受到广泛关注,成功将紫阳文化推进国际视野,成为本届电影节国际影视文化元素中的一个亮点。本届电影节共有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519部影片报名参加“金爵奖”,有来自14个国家的16部影片入围。《郎在对门唱山歌》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此殊荣,实属不易。

《郎在对门唱山歌》是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章明沉寂五年之后的倾情之作。故事以紫阳山城为背景,以几个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为主线,以对紫阳民歌的弘扬和开掘为辅线,表现了当代青年在人生转折时期、面对社会和事业、情感与婚姻的艰难选择,是一部具有良好精神导向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影片以原生态紫阳民歌为背景音乐,以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始终,表现年轻一代对伴随他们成长的紫阳民歌及其家乡的热爱。

《郎在对门唱山歌》成功入围国际电影节,也使紫阳文化作为片中的一个亮点,首次进入国际视野。它唱响的不仅仅是一首紫阳民歌,更重要的是,它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姿态,将紫阳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底蕴丰厚  文化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紫阳,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份。紫阳文化积淀深厚、包容性大、融合性强,形成了独具特色、脉络清晰的紫阳文化体系:

首先是以紫阳民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文化。紫阳民歌被学界认为是“陕南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2006,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33月,紫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其次是以紫阳贡茶、中国名茶之乡为代表的茶文化。上古巴国时期,紫阳已开始产茶,西汉时期出现茶叶贸易,紫阳茶文化便开始萌芽并逐渐兴盛。唐朝时山南茶列为贡品,宋、明时期以茶易马,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兴安知府叶世卓为紫阳茶写下了“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近人有贾平凹先生:“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再次,是以中国道教南派发祥地仙人洞(真人宫)、擂鼓台、盘龙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除此之外,还有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弓笔石文化、板石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为紫阳文化发展提供了丰腴的土壤。

紫阳不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还有较高水准的文艺节目赢得省内外广泛赞誉,有造诣高深的艺术家蜚声全国,有修为高深的艺人潜藏民间……目前紫阳的省级文艺协会会员已经达67人,国家级协会会员5;有摄影协会、书画协会、音乐舞蹈协会、诗词楹联协会等文艺协会十余个;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如毛坝中学蜀道文学社、紫阳中学神峰文学社、高桥中学的廊桥文学社等文学品味较高的校园文学社团;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和文艺展近百场次。民间文化活动是紫阳文化发展的土壤和根基,土壤越厚,根基越深,文化发展就越有潜力。

  

强化骨骼  茁壮茶文化和民歌文化“两棵大树”

  

民歌文化和茶文化是紫阳文化的中流砥柱,近五年来,紫阳一直致力于对紫阳民歌和茶文化品牌的打造,成效显著。多次邀请以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尚飞林、崔炳元等为代表的音乐界专家学者到紫阳采风,“紫阳民歌”引起了国内音乐界的高度关注,极大地提升紫阳民歌的影响力。五年来,保护性挖掘原生态民歌近百首,新创作紫阳民歌十余首。让“民歌进机关”、“民歌进课堂”,“民歌走进田间地头”,掀起“紫阳民歌大家唱”的热潮。20065,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陕南民歌大赛上,紫阳民歌荣膺桂冠。包装推介的紫阳民歌剧《摇仙桃》进入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歌大赛复赛。申报了3名紫阳民歌传承人,积极支持安康学院紫阳民歌研究小组出版发行了《紫阳民歌文化研究》一书。2009年,《欢乐中国行》走进安康,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详细、全面、重点地介绍了紫阳民歌,使紫阳民歌的宣传覆盖全国。目前,紫阳已成功举办七届富硒茶文化节,特别是精心策划的七届富硒茶文化节在省内外引起了轰动。在此期间,策划组织了中国•紫阳茶马古道高峰论坛—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起源地之一的挂牌仪式,及“茶歌紫阳”图片展,引起较大反响。

  

硕果累累  “五个一”精品工程组建文化矩阵

  

 “十一五”期间,紫阳共出版文艺作品集60余部,充分展示了近年来紫阳县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2008年,县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出版了“紫阳文化丛书”,统一书号、统一出版、统一推出,由三秦出版社一次性发行10卷本紫阳本土作家作品,该丛书无论从体裁还是内容,都对紫阳近十年来的文艺作品进行了全新的整理与检索,在紫阳县尚属首次,社会影响极大。紫阳文化丛书的出版发行,唤醒了本土作家的本土意识,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目前紫阳文化丛书已出版发行了第一辑,第二辑正在酝酿之中。

五年来,紫阳全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宣传部牵头制定并落实“五个一”文化精品工程:围绕《茶歌紫阳》这一文化品牌,出版一套文化丛书、拍摄一部影视作品、推出一首经典民歌、策划一台《茶歌紫阳》文艺节目、制作发行一张文化光碟。大型舞台剧《焕姑仙子》的创作得到了陕西省委宣传部、安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肯定。通过五年的努力,紫阳文艺家创造出了站得住、听得进、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联姻影视  迈向文化对外发展的快车道

  

紫阳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紫阳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发掘,以经济壮骨骼,以文化塑形象,内外兼修,相互促进。在文艺作品的生产上,由曾经的纸质和音频作品,走向影视,将紫阳文化推向更大的流通和传播领域。在电影《海拔4700》和电视剧《那年冬天》的拍摄中,县委、县政府派专人协助剧组在紫阳采景,组织群众演员参加演出。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自20096月开始筹拍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过问,县委宣传部协调组织大力配合。12月底完成了全部拍摄工作,在西安封镜。编剧、导演、摄影、美工、作曲皆为国内著名艺术家。《郎在对门唱山歌》成功走向国际影坛是紫阳文化外向型发展取得成效的有力佐证之一。紫阳文化通过影视的宣传,影响力进一步增大,软实力的作用正在发挥。通过电影、电视、舞台剧的方式进行文化宣传,紫阳文化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紫阳文艺家突破县域的局限和框架,扎根秦巴,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在为紫阳文化的发展尽心尽力。他们身在异乡写家乡(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就是著名作家李春平为紫阳量身定做的同名小说改编),正因如此,紫阳的文化才能走向磅礴和宏大。(作者:分别为陕西日报社记者、紫阳县委宣传部干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