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七期 > 正文内容

分类移民梯次搬迁长治久安

2011-10-11 08:44 来源:
字体大小:【

分类移民 梯次搬迁 长治久安

——紫阳县移民搬迁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紫阳县扶贫开发局

 

如今,驱车紫阳,真是步移景换、新风扑面,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移民搬迁的建设场面……进入紫阳县双星村移民安置点,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连村入户,一排排白墙黑瓦的移民新居整齐美观,曾被洪水洗劫的河道,修建了河堤并安装上了护栏,建起了坚固的便民桥。一期259套房子移民新居基本完工,安置点公共设施功能完善,社区中心、幼儿园、文化中心休闲广场等一应俱全。今年62日,全市移民搬迁安置小区集中开工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自去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项目重大战略部署后,我县围绕贯彻落实省、市重大决策,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省、市相关政策尚未正式明确、总体规划及实施意见尚未正式发布实施的情况下,在总结以往扶贫移民搬迁和去年7.18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依托移民扶贫示范村建设、生态移民等项目,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等不靠,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实施。截止6月底,全县21个镇已启动县级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建设1个,镇村集中安置点33个,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建房12745565人。

 

探索与实践

 

紫阳县地处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辖21212个行政村,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总人口3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万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地貌复杂,山高、坡陡、土薄,最高海拔2522,最低海拔331,生态脆弱,立地条件差,极易形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我县的移民搬迁工作始于1997年,按照国家政策及补助资金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试点阶段(19972001年)。主要任务是探索扶贫移民工作的模式和方法。期间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50余万元,搬迁贫困户357813962人,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人补助1000元;二是全面启动阶段(2002-2008年)。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移民扶贫项目建设水平,实行“5+1补助政策,即每搬迁一户补助5000元,每搬迁一人补助1000元,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32万元,全县搬迁贫困户17267352人;三是重点突破阶段(2009年至2011年)。2008年省上决定,为避免移民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的现象,做到集中使用,对需要搬迁的贫困户整村进行搬迁,项目村每村投入建房补助资金109万元,实行每搬迁1人补助3800元,每户补助1000元的宅基地整理费。2009年我县实施3个村178768人,2010年我县启动了6个村3071460人。同时,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灾后移民和工程移民项目,统筹做好农村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生态移民14246429人,扶贫移民13506050人,灾后移民856732544人,“两路”及县内重点项目建设移民7212739人。10年来,累计搬迁农村人口12062户、47772人。

通过移民搬迁,移民户告别了山高路远、河边沟坎等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区,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完善教育、文化、卫生、通迅、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多年面临的“耕作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采取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增收渠道拓宽,收入水平提高。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大大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改善了生态环境。

 

机遇与挑战

 

我县是陕南地质灾害易发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01处,直接威胁1.2万户、6.3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7.13死亡204人的惨痛教训,7.18财产及基础设施15.3亿元的重大损失,令所有的紫阳人都不会忘记。实践证明,移民搬迁不仅是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紫阳这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山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安全隐患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做出重要决策部署,决定从2011年开始,用10年时间,对陕南地区60万户、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根据省市要求和县情实际,我县10年内要搬迁安置3.2万户13.3万人。今年是移民搬迁的起始之年,虽然我县在过去的移民搬迁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这次陕南移民搬迁的规模、对象、安置方式、扶持政策和过去相比都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上做文章,努力为我县的移民搬迁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基础。

在“搬得出”上,探索新模式。移民搬迁安置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和长远发展,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群众自愿是实施好移民搬迁安置的关键。首先,我们在对象的确定上,提出了“三优先、抓两头、促均衡”的原则,实行地质和洪涝灾害高易发区优先,生存条件恶劣区优先,面上的危房户和特困户优先;一手抓有搬迁能力、有搬迁愿望的农户搬迁,一手抓鳏寡孤独残等特困户、五保户、空巢老人、留守家庭这些需要政府重点帮扶的对象搬迁安置,促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总体均衡。其次,严格执行建房补助标准。对符合本次移民搬迁安置条件、经验收合格的移民搬迁户,每户按15500元给以奖补,特困户每户再增加配套建房补助资金1000元,同时享受县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第三,积极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凡被列入移民搬迁计划的搬迁户,在移民搬迁安置中,政府能够减免优惠的各种税费减免到位,尽量让农民少出钱。该由政府包帮,实行集中供养或公寓式集中安置的,不让特困农民出钱。第四,由政府负责农村社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金渠道不变、县级整合项目资金的原则,将交通、电力、水利、教育、卫生、通信等各类资金综合用于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作到标准高、功能全、配套齐。

在“稳得住”上,出台新举措。让搬迁户搬得出、更要稳得住。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各有关部门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把手亲自抓,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落实;在宣传引导上做到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规定宣讲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营造促进移民搬迁安置和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良好氛围。二是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搬迁”原则,按照“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到集镇、一般户住新村、困难户靠保障”的工作思路,因户施策、分类安置。把鼓励农民进城政策、重点镇建设政策、保障性住房政策与搬迁安置政策有效对接,综合运用。坚持以做大县城、扩张集镇、依托现有社区和村庄的扩建为重点,杜绝单家独户建房。在规划建设形式上,鼓励各类小区建设、多层单元式套房安置,统规统建、统规联建,鼓励撤小院并大院。在户型设计上,在管住宅基地面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家庭的人口、能力、增收门路,确定建房标准。三是细化措施,完善配套。各镇和有关部门做到每个安置点都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每个安置点安置多少人、安置哪些人、搬迁后达到什么效果等都要提前谋划,使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包抓责任,积极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环境保障等问题,为移民搬迁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在“能致富”上,梳理新思路。实现“能致富”的要求,归结一句话就是要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季节性强的产业,如茶叶、魔芋、核桃、厚朴等等,使农民“住在城里挣在山上”。二是提供劳务输出前中后的系列服务,使农民“住在本地挣在外地”。三是鼓励通过打工完成资本积累的返乡人员创业、回城置业,使农民“住在本地挣在本地”。四是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问题与建议

 

陕南大搬迁,机遇难得。但是当前的移民搬迁工作我们还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困难。一是移民建房补贴标准偏低。随着近几年建材价格偏高,工人工资上涨的实际,加之搬迁户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移民户自筹资金的额度不断增加,负担越来越重。一些家庭,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所限,难以实现搬迁。二是集中安置点选址困难。由于紫阳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又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土地条件极差,农户建房宅基地选择极其困难,经过调查摸底,全县可安置30户左右的集中安置点只有400个,全部实行集中安置难度大。同时,在集镇周边群众自行交易土地现象比较普遍,既抬高了地价,也增加了政府统一征地建城乡统筹区的难度,整体搬迁实现难度大。三是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捆绑相关部门建设项目,而各个部门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有限,且有各自的实施要求,我县虽在项目捆绑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还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的需要。一些集中安置点由于桥、路配套工程未到位,建房材料运输困难,实施启动及建设进度缓慢。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今年才刚刚开始,由于我县特殊地理环境,农户建房宅基地整理难度大,素有“紫阳一道坎,关中一栋房”的说法,加之经济基础薄弱,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严重不足,在具体工作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农户在搬得出这第一道坎就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对此我们将多措并举,在拓宽筹资渠道上下功夫,在项目资金捆绑上做文章,在优惠政策兑现上抓落实,确保移民搬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作者: